漓江之秋——桂林騾行記3

作者: flyinthering2010

導讀10.18 據說七點以前進七星公園免費,起了個大早,打了個的,直到公園門口,門口售票的看著我們從出租車上下來(本來特意跟司機說了要早點下車,結果沒想到七星公園門口就直直一條大道,司機可能也不明白我們的用意◎#¥¥◎◎※×……)售票員直接要我們買票去,於是堅持說是當地大學生,學生證沒帶,未果,遂就範。看到兩個穿著平常的男女也被攔下要求買票� ...

10.18

據說七點以前進七星公園免費,起了個大早,打了個的,直到公園門口,門口售票的看著我們從出租車上下來(本來特意跟司機說了要早點下車,結果沒想到七星公園門口就直直一條大道,司機可能也不明白我們的用意◎#¥¥◎◎※×……)售票員直接要我們買票去,於是堅持說是當地大學生,學生證沒帶,未果,遂就範。看到兩個穿著平常的男女也被攔下要求買票,心裡稍感安慰。

進門穿過花橋,就見一塊高聳有如擎天柱般的大石,即所謂“天柱石”,因為從側面看又似含苞待放的芙蓉,故又名“芙蓉石”,上刻“毛澤東思想萬歲”幾個大字,據說曾經大字是紅色的,後來就褪了顏色,但相信有些顏色在人民的心裡是永遠不變的。

“華夏之光”廣場上一群群晨練的人,想起剛才進門時門可羅雀的樣子,真不知道這些人是從哪冒出來的。世紀寶鼎,貨真價實的用整塊曲石雕刻而成的,重達24噸,相當龐大的一個家伙。

因為來的很早,在七星洞洞口等著開門,門口石壁上拓著歷代文人騷客到此一游的題詞或者題詩。從從前的題詩,到後來的刻字,到現在的拍照,不知道是科技的進步,還是文化的倒退,唯有人們對美的追求始終不變。 七星岩洞口盤坐著一個老尼姑,居然拿著個手機在把玩,不知道是在給師太還是給佛祖發短信呢——老衲已到七星岩下,請勿多牽掛……背景是郭沫若的《滿江紅》,真是道袍共壁刻一色,信仰與信息齊飛。

趕著第一波進了七星岩參觀,一路有導游講解,後來在網上找到了一模一樣的講解詞。人類的想像力真是無窮,本來就鬼斧神工,巧奪天工的岩洞,配合上光影色彩的效果,經過藝術的加工和講解,變得這樣的光怪陸離,更富有故事性和詩意。

七星岩在普陀山的山腹,不知道是因為七星公園的七星山,還是進洞時可見洞頂上的七顆星而得名。一百萬年以前這裡的地下河因為地殼運動,河床上升而露出現在的岩洞。岩洞露出地面後,因為雨水長期沿洞頂裂隙不斷滲入,溶解石灰岩,並在洞內結晶,形成許多石鐘乳、石筍、石柱、石幔、流石壩,千姿百態,像一條雄偉壯觀、氣勢磅礡的地下畫廊,蔚為奇觀。 七星洞內有兩種地形: 一是“岩洞的侵蝕地形”,如洞內的“銀河鵲橋”景點,就是一個巨大的穹形廳堂,宛如天空;二是“岩洞的堆積地形”,由石鐘乳、石筍、石柱等次生沉積物組成,具有各種形態,千奇百怪。

露滴石筍,上面是鐘乳石,下面是石筍,連接起來就成了石柱,隨著水中的碳酸鹽沉積而逐漸長大,導游說,雖然我們看不出,其實它們一直在慢慢慢慢地成長,一百年也才能長1到20公分,也許一百年後我們再來看它們,可能終於連接在了一起。一百年後啊,如果我們有一百年後,誰還會在乎這個鐘乳石和石筍是否連在一起了呢。而它們,就像一對戀人,互相凝望,卻始終不能擁抱,多麼痛苦而又甜蜜地相戀著,天地與它們無關,它們只有凝望的彼此,也許有一天,它們會緊緊地結合相融在一起,也許有一天,因為地質變動,它們又永不能相擁,曾經咫尺的距離,卻相隔天涯。誰知道呢?然後是廣寒宮,這是一對成功的戀人,終於融合成了一個石柱,化作美麗的月桂,旁邊是嫦娥,憂傷地眺望著遠方。高處不勝寒哪。群龍戲水。邊寨風光。風中的一棵大榕樹,雄鷹正在展翅,一位哨兵帶著一條軍犬,正在站崗。石林幽靜。仿佛到了一個樹林深處,遠處的曙光,照醒了疲憊的孤行者,照亮了希望的道路。奇像異洞,多像漓江邊的那頭像,不知道有沒有什麼血緣關系。

從七星岩出來,外面已經艷陽高照,而我們在洞裡絲毫沒有覺察到時間的流逝。難怪神仙妖怪都要找個洞住起來,對著那些一百年才長幾公分的石頭,人世間的時間已經失去了意義,也許,這樣也真的能夠長生不老了吧。在七星岩洞口照下“到此一游”照。還好,在我們凝望的時候,也能緊緊相依。

普陀山下就是個動物園,有一只叫月月的大熊貓。我想,它很孤單。我們去的時候,它拿一個背影對著我們,肥肥大大的一堆趴在護攔上,跟我們前面一個穿黑體恤趴在欄杆上看它的大塊頭相映成趣。大家在背後唧唧喳喳,它總是理也不理。時而抬頭,看看天,好像在盼望天上突然有一只飛船,來把它接走。時而凝神,望向遠方,依稀兒提時在山裡面自由自在的生活,媽媽軟軟的懷抱。時而低頭,玩弄玩弄腳下的螞蟻,螞蟻已經不多了,多留幾個在,省得以後能玩的東東越來越少。而大多數時候,它只是癱作一團在地上,什麼也不想,目光呆滯。也許,終有一天,它就只會這樣一種表情,也就不會有煩惱,不會有孤獨了吧。

童話裡一般的林蔭小路,和盡頭的小木屋,蒙著夢幻的面紗。在天鵝湖邊,第一次見到黑天鵝,差點以為是黑鴨子……

花橋是桂林最古老的橋,始建於宋代嘉熙年間。每年春夏,花開爛漫,橋畔繁花似錦,橋兩岸遍植桃花、翠竹,小橋掩隱於“滿溪流水半溪花”之中,花橋因此而得名。現橋是1965年依原式重修的四孔橋,青石所砌。橋下,四個半圓的橋孔與其在水中的倒影形成四個玉盤,狀如滿月,正是“四輪明月伴芙蓉,半入澄江半化虹”。花橋邊,我也當了回孔雀:)

月牙山,山腰的石頭有如一輪新月,隱沒在林海間。山腳下的月牙樓以其傳統素食著名,有桂林素食第一樓之美譽。這裡的素食有100多年的歷史, 獨具一格。1963年郭沫若曾在此就餐,還題詩贊美曰: “月牙樓是畫廊樓, 八面奇峰豁遠眸。毋怪樓中無一畫, 畫圖難及自然優。”

在月牙樓吃了著名的尼姑面。相傳清朝時,月牙山下的尼姑庵香火十分旺盛,尼姑們為了答謝前來進香的客人便以素食待客,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這“尼姑面”,一直流傳至今。現在自然不會再有從前那年輕貌美的小尼,羞澀澀地給我們端上一碗盛情熬作的面,我們只能花8塊大洋一碗自己買了。不知道是不是商業化之後的尼姑面失去了從前濃湯細熬的那一份精心,還是現代人口味太挑,沒了從前人的耐心,總之,我們嘗來是相當的清淡,自生出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感慨來。

從七星公園出來,本想坐免費的52路在桂林市裡兜兜風,享受一下桂林的福利公交,誰知左等也不來右等也不來,倒是11路兩分鐘一趟。索性上了11路回旅館,飽飽地補了一覺。

小洋樓前就是桃花江,黃昏時分,很多人光著腳丫子走上水壩戲水,水壩邊,最深的地方,也不過是到膝蓋處。第一次跟漓江水的親密接觸,那麼近地感受到水中殘余的陽光的溫熱,壩上的青苔滑滑地踩在腳底,波浪輕輕地蕩起我的長裙。安靜的湖面,有擺渡的船,在這個被水包圍的城市,有時候最傳統的方式,反而是最便捷的交通。

看著天邊的最後一縷雲彩消逝在茫茫夜幕中,華燈初上,萬家燈火,我們余興未了地又往兩江四湖景區過去。想起昨晚路過西城步行街看到熱鬧興盛的夜市流下的一路口水,我們興衝衝地往那邊趕去。剛走到步行街口,就被一個騎三輪車的阿姨拉住了,兩塊錢去小吃街兩塊錢去小吃街啦。我們奇怪,小吃街不就在步行街裡面來,幾分鐘的路還要人帶過去。阿姨熟絡地跟我們解釋,步行街裡面沒什麼吃的地方啦,來來來,我拉你們過去,那邊才有小吃街,照顧照顧生意嘛。一時心軟,也好奇附近還有什麼好吃的地方。一坐上車,阿姨立即掉轉籠頭,往我們昨天過來的地方騎去,我說不會就是像山公園附近那條路吧,我們昨天可就在那邊吃的啊。阿姨滿口答應,不會的不會的。然後……越來越熟悉的道路,和熟悉的飯店……後來我想我可能是理解錯了,阿姨的意思是,不,會的!她還滿口地說,你們昨天在這家吃的嗎,不可能,這兒這麼多家呢,然後大手一揮,去那家,去那家,活生生一托的樣子。無奈,我們掏了錢,再巴巴地走回步行街來。在粗茶淡飯飯店吃了晚飯,味道很一般,啤酒魚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用的草魚,遠不如昨天的毛骨魚味道鮮美,密制雞裡有話梅的味道。
GG說沿著兩江四湖有內圈和外圈,昨天我們走的內圈,這次走外圈試試,換個方向走。這一走可走糊塗了,越走越到人家深處,滿城的米粉店都是一個臭烘烘的味道,滿城的老太太都長了一樣的干干癟癟,彎過幾個彎,完全喪失了方向感。在地圖和手機google的幫助下,經過長途長途長途地跋涉,終於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我們又回到了起點上,原來是一開始就錯了方向,所謂失之毫釐,謬以千裡,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足下,我足下還踩著一雙高跟鞋呢,不遠千裡抗過來的高跟鞋唯一一次的華麗出場。索性,慢慢走,慢慢逛,看看景,吹吹風。

湖邊的榕樹長成了溶洞的樣子,游船過來是要遠遠繞開的。如果有一葉扁舟不小心誤入深處,不知道那些枝枝椏椏會不會伸出臂膀來擁抱,它們一定是寂寞了一千年了。

繞不開的溶湖飯店。不知道這個溶湖飯店的產業到底有多大,在我們迷路過程中,這個溶湖飯店一直伴隨著我們,走了一大段路,抬頭一看,又是它,再埋頭走一大段距離,抬頭,又是它。不知道是我們一直圍著它在繞圈圈,還是它一直在護送我們,聯想起了“鬼撞牆”……

相當喜歡的一張照片,橋下的隧洞,直行線有鐵軌的速度感,我們是在路上嗎,還是在飛翔。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