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行川西——雙程記

作者: 安豬

導讀10月17日行程:稻城——桑堆——海子山——理塘——卡子拉山——剪子灣山——雅江 從亞丁下來,我們失魂落魄,有如一群失敗的盜墓者,或者說,一群幾乎成功的盜墓者。我們准備了長槍短炮,充足的彈藥,我們翻越了千山萬水,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來到這寶藏的入口處,耀眼的瑰寶在我們眼前幾乎觸手可及,我們整裝待發,躊躇滿志,正要一腳踏入這人間的天堂——� ...

10月17日行程:稻城——桑堆——海子山——理塘——卡子拉山——剪子灣山——雅江

從亞丁下來,我們失魂落魄,有如一群失敗的盜墓者,或者說,一群幾乎成功的盜墓者。我們准備了長槍短炮,充足的彈藥,我們翻越了千山萬水,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來到這寶藏的入口處,耀眼的瑰寶在我們眼前幾乎觸手可及,我們整裝待發,躊躇滿志,正要一腳踏入這人間的天堂——就在這時候,天堂的門在我們面前轟然關閉,所有的希望和憧憬都被狠狠地隔絕在門的這一邊,只留下驚詫莫名的我們,望門興嘆。

我們實在不知道做錯了什麼,竟讓老天爺突然間改變了主意。

於是,我們收拾心情,沿著原路返回。稻城,海子山,理塘,卡子拉山,剪子灣山……這一個個場景,在我們眼前漸次閃過,如同一出回放的電影,或者一個倒敘的故事。不同的是,我們沒有目標,沒有今晚到稻城明天上亞丁後天登頂這樣一個個漸次展開而又讓人興奮不已的目標。所有的路程我們都已熟悉,我們不過是空手而回的獵人,沒有獵物,沒有志得意滿的豪情,我們悄悄地沿原路返回,靜靜地抹去自己留下的路標和腳印。

是的,我們沒有了那種因目標靠近而燃起的熊熊激情,沒有了那種因朝聖而產生的急迫心情,於是,我們反倒有機會去慢慢欣賞一下沿途的風景。

稻城,這個與亞丁僅隔一百一十公裡的小城,似乎與亞丁有著完全不同的命運。亞丁的寒氣吹不到這裡,亞丁的大雪也打不到這裡。地面是干的,顯然沒有遭受風雪的侵襲。天上雖然有雲,卻並不壓抑,到處是陽光的感覺。我們到達的時候,正是下午五點的樣子,臨近傍晚的陽光斜斜地照在山前面的民居和樹木上,發出暖暖的光芒,而民居後的群山和天空,卻因為密雲的遮蓋,幾乎得不到陽光的半點眷顧,變成深藍的背景,使那些民居和樹木更加突出起來——若是這樣,這景色雖然悅目,卻也不算奇特。最妙的是有一束光,不知怎樣繞過了密雲的封鎖,從某一條縫隙中閃了進來,若明若暗地落在民居後的山坡上。於是,流光飛舞,整個畫面馬上就變得有靈性了。

海子山,這位在去程時對我們百般欺壓的巨人,當我們再次經過時,竟意外地變得隨和起來。也許是他本性善良,又或者於心有愧,總而言之,在上午明媚的陽光下,他收起了最初的愁容慘淡,袒露出他那寬厚的胸膛。汽車在高高的山頂上飛馳,兩邊的海子安靜地躺著,如鏡般平靜,反射出附近的山峰,天上的白雲和藍天。而那些當初猙獰的巨石,此刻也盡釋前嫌,溫順地讓到一邊,明艷照人地依傍在海子的周圍,完全沒有當初凌人的盛氣。

還有卡子拉山,這座當初在我日記裡被描述成“平淡無奇”的大山,在我們路過時,在下午的陽光下展露出它醉人的一面。連綿的山,帶著柔和的曲線,層層地排列著,由近及遠,裹挾著流動於山腰的薄霧,顏色漸次減淡,直到最遠處,卻筆鋒一轉,將畫面的背景換成了延綿的雪山。這時候,輪到太陽這位神奇的巫師登場了,他准確地把一束陽光投射到最前面的山坡上,在深色的背景前帶出一條長長的光帶,照亮了山坡上吃草的犛牛和騎馬的人兒——沒有比這更有詩意的畫面了。

上天為什麼只給了我們一個目的地,卻給了我們兩次相同的旅途?在車上,腦海裡突然冒出這樣一個奇怪的問題。為什麼先是給了我們一個充滿期待的去程,然後再給我們一個相對平靜的歸程?上天這樣安排,必有其深意。稻城、海子山、卡子拉山、還有許許多多沿途的發現,使我馬上得出了結論。美無處不在,除了目的地,旅途也有美的存在。但旅途的美,不同於目的地的美——目的地的美在我們出發前已經被發現,已經被無數的前行者所描繪和記錄過,就算我們未曾親到,也已經從無數的照片和文章中知道了黃山的雲海,西安的古城,和亞丁的神山,於是,對於這些聞名的目的地,我們的到來只不過是再去驗證一番罷了——但旅途的美卻非如此,它沒有詳細的紀錄,沒有充分的資料,我們到來前,對它的認識也許僅限於一些地理上的名字和數據,至多也就是有限的幾句語焉不詳的介紹,它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張地圖上除了幾個亮點外廣大的空白,又或是到達光輝頂點前的那段漫長的黑暗。它的美,落在了我們的視線和想像之外,非要親自來到才能發現。不幸的是,資質魯頓而又急功近利的我們,總是被神山聖殿的光芒所吸引而忽略了身邊無時不在的美麗。這或者是人之常情,當你看到一位漂亮的公主而急欲一親芳澤的時候,誰會留意到守在門外的丫鬟竟是如此的清新可人?!畢竟,我們這等庸人,並非時時有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重復的旅途正是給了我們多一個機會,去發現身邊那些不那麼顯著、卻又別具韻味的美。

這或許也是上天沒讓我們親近亞丁的真正用意。


精選遊記: 稻城-亞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