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聆古韻——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編鐘展

作者: flyingsoul_2050

導讀聖誕節前夜,攜女友往武漢東湖磨山一游。天公不美,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武漢大街上,風夾著冷雨仿如刀子一樣刮在臉上。在興致頗濃的女友堅持下從水果湖高家灣一路餐風露雨走到東湖時,省博物館那座仿古建築物就在風雨陰晦的天光下靜伏,對博物館慕名許久,一直未有契機參觀瞻仰,緣於對古文化的好奇熱愛,被那個神秘時代召喚著,不禁有了乘興一游的想法。主展� ...

聖誕節前夜,攜女友往武漢東湖磨山一游。天公不美,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武漢大街上,風夾著冷雨仿如刀子一樣刮在臉上。在興致頗濃的女友堅持下從水果湖高家灣一路餐風露雨走到東湖時,省博物館那座仿古建築物就在風雨陰晦的天光下靜伏,對博物館慕名許久,一直未有契機參觀瞻仰,緣於對古文化的好奇熱愛,被那個神秘時代召喚著,不禁有了乘興一游的想法。主展廳門票:30元。學生半票。

主展館內燈光幽暗,仿佛置身墓室,由時光隧道進入那個古戰國時期,牆壁為巨木厚柱,參差粗糙,墓葬中發掘出的文物靜靜躺在玻璃櫃中,這些在地下沉睡了幾千年的物件在幽暗的燈光裡黯自散射出滄桑歷史的目光,讓我借此一窺曠古時代的斑跡。祭器、酒器、食器、烹器、漆器、兵器、樂器、玉器,讓我聯想到曾國國君的衣食住行,征戰歲月,祭祀時青煙繚繞中問鼎天下的雄心和絲竹曼舞水氣伶當的閑暇雅趣輕靈拙性。

音樂在中國歷史上素來未被重視,但曾侯乙國君是位喜好音律的古人,也是一位有機會接觸音律的古人。

曾侯乙古墓被發現是1978年在湖北省隨州市雷龔村,當地駐軍部隊在擴建營房對該地進行轟炸時發現有青灰色的泥土飛揚,估計該處地下有墓葬,上級考古部門對該處進行發掘,發現墓穴已被水完全浸泡,並有盜墓跡像,因為水進入墓室的緣故而是墓葬得到保護。墓室呈東西北中分布,共四室,分別陳放棺木、食器、祭器、樂器等,主棺分外棺、內棺,內葬曾國國君曾侯乙,年終時約46歲。在展廳一角擺放著曾侯乙君的復原頭顱像,一副健壯富貴寬豁明朗的面孔,一雙有神矍鑠的瞳仁昭示一代君王的信念與氣度。

展館分主側兩間。主展廳展出的是曾侯乙古墓墓葬品。側展廳是編鐘音樂演奏廳,每日下午4:00演奏古樂,如《平湖秋月》,還有現代交響樂《第九交響曲》片段。門票10:00元。演奏及演舞人員穿著華麗的古裝,姿態優雅神情莊重地站在編鐘、編磬前,擊鐘鼓瑟吹笙奏笛,舞台前一女子著紅裳素袖,輕歌曼舞,飄飄盈盈。鐘磬擊打聲中,金石之樂,琳琅有趣,時如水漱石間,時如松風壑谷。據博物館講解員講到編鐘的音樂發聲原理,編鐘形狀如兩瓣瓦片相疊銅鑄而成,因為有棱的緣故,敲擊同一只編鐘的不同部位所發出的音高不同。同時編鐘因為冶煉技術上含錫13%,含適量的鉛,因而高音清脆,低音渾厚,發音短暫而能用於演奏,不會像北京的永樂大鐘那樣只能發出一種聲音且余音裊裊。編鐘的音階跨越5個半八度,可以演奏古今中外的名曲,同時發現的4(fa)、7(xi)把中國的音樂史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但畢竟是古樂器,演奏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時,也許是編曲上的問題,無法傳達樂曲的神韻,後半部分加大力度的演奏確實有些糟糕,假如用編鐘演奏搖滾樂有些不堪設想,因為此前沒有機會聞及其他的編鐘演奏會,所以對編鐘的發展知之甚少,但感覺到編鐘這門古樂器確有可發掘之處,在現代門類豐富的樂器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值得現代的音樂人為之探索。

在博物館二樓有紀念品可購買,特別是縮微編鐘,如果你獨自擁有一尊置於桌前,在夜晚台燈下伏案工作久了,敲擊以悅,仿如置身山林之中,為之神思飛揚。


精選遊記: 武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