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游古琴台

作者: ddjjff

導讀初游古琴台 早聽說漢陽有處聞名遐邇的古跡------琴台,幾次想去,未能如願。 班裡新成立個“文學小組”,我也應景參加了。大伙商議第一次活動搞什麼,我的意見脫口飛出------“去游古琴台!” 武漢的天氣真怪,前幾天還風和日麗,暖融融的到處都是春意,可這幾天叫西北風一吹,轉眼功夫就變,陰冷陰冷的。像是又回到了冬天。 乘巴士,過漢江,琴台到了。 古琴台 ...

初游古琴台

早聽說漢陽有處聞名遐邇的古跡------琴台,幾次想去,未能如願。

班裡新成立個“文學小組”,我也應景參加了。大伙商議第一次活動搞什麼,我的意見脫口飛出------“去游古琴台!”

武漢的天氣真怪,前幾天還風和日麗,暖融融的到處都是春意,可這幾天叫西北風一吹,轉眼功夫就變,陰冷陰冷的。像是又回到了冬天。

乘巴士,過漢江,琴台到了。

古琴台東枕龜山、南臨長江、北傍漢水。平地突兀,七尺有余。琴台公園雖說不大,卻也亭台樓閣一應俱全,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是個文人雅士憑吊古人的好去處。

沿琴台西側小徑而上,路旁長滿江南小草,星星點點幾朵藍白小花,半開未開的,全不顧這春寒料峭。

經西門而入,便是琴台的西跨院,這院子極像北方的四合院。南邊的大屋不知做何用途,北面的正房卻被辟為茶肆。盡管今兒個天氣不好,可茶肆裡還是座無虛席。男男女女,品茶論道,看上去一個個雅興十足。

穿過西跨院,是個天井樣的處所。這裡卻另是一番情趣,只聽院內琴鼓齊鳴,一出京戲正唱的熱鬧。循聲望去,靠北牆搭一磚木小棚,儼然戲台模樣。棚內牆壁上大書“印心石屋”,字寫的遒勁有力,“入牆三分”,據說還是道光皇帝的御筆。“戲台”上三個老者一司鼓、一操琴、一立台中盡情作唱。台下七、八個花甲老人,面北而坐。興頭十足地聽那京戲。聽到好處,便美滋滋地跟著鼓點兒直晃腦袋。看這情形,我即新奇又羨慕,忍不住朝“戲台”挪了幾步。伙伴拉了我一把說:“快走吧,好看的還在前面哪!”

踏過一溜青石台階,面前洞開一道圓形小門。進門向左一轉,噢——這才到了正兒八經的琴台正院。

一眼望去,這院子東邊高高一座大殿,紅磚綠瓦,金碧輝映。西面一片草地,稀稀疏疏點綴幾株老樹,顯出幾分幽靜,靠南牆一排長廊樸實素雅,正北乃一翼然小亭,背湖而立,古色古香。院子正中築起一座平台,正是那流芳百世的古琴台。今兒個是禮拜天,雖說才早上七、八點鐘,可院中早已熙熙攘攘的到處都是游人。

看那平台,三尺來高,丈許見方,東南西北各伸下一條台階,更顯得四平八穩、小巧玲瓏。拾階而上,只見平台四周漢白玉護欄上,盡是精美的浮雕:蛟龍戲水、仙鶴奮翅、雅士弄琴、士女 拈 帶,刻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平台正中立起一尊長方石碑,正面大書“琴台”二字。不用問,平台之處當是當年伯牙鼓琴、子期聽聲之所在了。再看石碑背面,工工正正刻著一篇碑文,記載著“高山流水”這個哀惋動人的故事:春秋時期,楚國名士伯牙極善撫琴,於此作“高山流水之音”,人莫能識其意之所在。惟隱士鐘子期聞之喟然嘆曰:“美哉!巍巍乎若泰山,蕩蕩乎若江河。”伯牙幸遇知音,欣然相約鐘子期來年再會。可嘆次年伯牙重游故地,子期卻已溘然長逝。伯牙痛失知音,悲悼欲絕,碎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

穿過長廊,看罷大殿,佇立亭內,只見滿湖綠水,一泓春意,微風吹過,碧波漣漪,幾只江鷗拂水低翔。

望著水天一色,煙波浩淼的月湖,回味著“知音”的故事,心中不禁憮然......

游客愈發多了。

忽聽得有人高聲誦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回轉身來一看,卻是伙伴們抄完碑文追我來了。看樣子,他們也和我一樣,為失去知音的伯牙而嘆悼。

我想,知音並不見得是千古難遇,所難者是一個人能否去以自己的火點然別人的火,去以心發現心。不管怎麼說,伯牙那種珍愛知音,珍愛友情的高尚情操,是值得人們千古傳頌的。


精選遊記: 武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