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游爨底下

作者: 清香

導讀北京西郊的爨底下村因為保留有明清的古民居而聞名,尤其在畫畫的圈子裡很出名。我們一進村就發現隨處都是擺攤兒畫畫的學生。村裡的老房子都是依山勢而建,所以所有的四合院的房子都體量小巧,空間布局曲折幽深。沿石板小胡同向上走著,七拐八拐,不知如何就到了一戶又一戶。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整個村落給人感覺錯落有秩,空間豐富多變,幾乎是移步易景。 房 ...

北京西郊的爨底下村因為保留有明清的古民居而聞名,尤其在畫畫的圈子裡很出名。我們一進村就發現隨處都是擺攤兒畫畫的學生。村裡的老房子都是依山勢而建,所以所有的四合院的房子都體量小巧,空間布局曲折幽深。沿石板小胡同向上走著,七拐八拐,不知如何就到了一戶又一戶。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整個村落給人感覺錯落有秩,空間豐富多變,幾乎是移步易景。

房子自然全都是老的,椽子、柱子和格子窗都是些老到棕黑色、素面無漆的木頭,質感很強。有很多戶都鎖著門,沒人住了,還有不少殘垣短壁,都完好的沒有人收拾,帶來不少滄桑感。

屋裡正用的家具也有明清式樣的,桌子和椅子都尺寸頗大,也是素面、顏色黑黑的。我們在一家院子裡吃午飯,用的就是這種高大的老桌子,但坐的卻是現代尺寸的折椅,結果感覺都快夠不到吃的了。吃的是拿他們雞圈裡正在咕咕叫著的雞下的蛋炒的蛋炒香椿。香椿葉子自然是眼前的樹上摘的。可是還是很黑的要了十塊錢。不過很新鮮,炒得也香噴噴的。

爨底下是個不大的村子,如果不畫畫兒的話,一個小時左右就逛完了。山間的一條路把村子分成兩部分。順著這條路再往山裡走,是通向柏峪村的路,大概要走一個半小時。路已經平得很好了,據當地人說,到六月份就會鋪成柏油路,到那時機動車就可以直接開進去了。現在,這條路上滿是小石子和濕潤的土。因為有土,所以還不時見到一些小草點綴其間,我還發現了一株藍紫色的小花悄悄的開在路上。為了開發這裡的旅游資源,對當地的農民來說,把路修成像城市裡一樣似乎是必須要做的一件事……

走在這條路上,天空一直陰陰的,一層薄薄的雲在層層的山巒間緩緩的飄著。這是一個比較寬闊的山谷,風在來回的游蕩,好像天際的一只不太聽話的風箏。路的一側是一片片隨山谷很緩的坡勢修的梯田。田裡的土剛剛松過,顯得厚厚軟軟的。不過,憑我的眼力,實在看不出是不是已經種下了什麼東西。田梗上有規律的載著大樹,和一些自己生出來的野楊樹。那些野樹的樣子很灑脫的,甚至到好笑。通常都是細高挑的樹干,也不那麼直,光光的樹干高揚著,而在偏頂部忽然嘩啦啦的生出許多嫩綠的葉子。在背光下,顯得輕盈又透明,像山間的一把把小梳子,在風中輕輕的傾斜著。

走在飄起細雨的山路上,回頭看見遠山就在轉彎處,那山和天空又有多少種交融變化的光影色彩……它就呈現在我的眼前,無言正是最好的語言。從我們站著的這個相對狹窄的地方望過去,山景顯得很開闊,而重色的、頗有體量感的近山更是襯出彼處的清遠飄渺。

我看到路邊一株細細的、孤獨搖曳的毛毛草,於是彎腰側目拉近與它的距離。從它的視野看這個世界,忽然間發現了同樣的世界、不一樣的景致。下意識的繼續把視線倒轉到底,我竟然看到了一個增添了十分魅力、迥然不同的世界。我怦然心動,不禁叫出了聲。

於是我跳起來又倒過去,跳起來又倒過去,看了又看。

當我拿出照相機對准它時,發現鏡頭根本無法容納它寬闊的天際尺度,片段是無力再現這種感覺的,而變幻的它,又怎麼能夠用瞬間來表現呢?


精選遊記: 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