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credible印度之三:Pushkar印度教的聖地(5)

作者: 恣肆清寂

導讀許多人心目中典型的“印度人”(這印像當來自印度的影視作品),都是頭裹長巾、胡子很長,一副英偉的男子氣概。但實際上,這些人並不能代表印度的大多數,因為他們屬於僅占印度人口約1.9%的錫克教。 在印度可以看到許多守衛的印度軍人(最多的是在新德裡的總統府附近),他們的服裝有很典型的英式風格。但是,注意看的話,也可以看到一些軍人頭上並不帶軍帽,� ...

許多人心目中典型的“印度人”(這印像當來自印度的影視作品),都是頭裹長巾、胡子很長,一副英偉的男子氣概。但實際上,這些人並不能代表印度的大多數,因為他們屬於僅占印度人口約1.9%的錫克教。

在印度可以看到許多守衛的印度軍人(最多的是在新德裡的總統府附近),他們的服裝有很典型的英式風格。但是,注意看的話,也可以看到一些軍人頭上並不帶軍帽,而是裹著頭巾,蓄著長胡子,這些也是錫克族人。這種現像除可以用宗教高於政治來解釋——除中國外,世界上其他的地方,無論是什麼宗教,神以及與神接觸的人(祭司階層)都是地位最高的,緊接著才是王和貴族(我們可以想一下歐洲那些高高在上的教皇,世俗皇帝的登基尚需教皇來加冕),也可以從錫克族自身的特點來解釋。錫克教是十五世紀莫臥兒入侵印度,強迫印度教民眾改信伊斯蘭教的時候產生的,它既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殘害女嬰、乞討的行為深惡痛絕(這就是錫克族內無種姓制度、反對性別歧視,杜絕乞討行為的來源),也對殘暴的莫臥兒進行英勇的抵抗,並在鬥爭的過程中,完成了軍事化。成年的錫克男子必須做5件事,即:蓄長發、加發梳、戴鋼手鐲 、佩短劍和穿短衣褲(後兩者現在已比較少了),已保證對本教的忠誠。再後來,英國人來了,從最初的合作到後來的反抗,英勇的錫克族人為印度的獨立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所以,即算成為了印度共和國的軍人,他們依然保留他們的頭巾和長胡子,這是他們英勇的像征,也是他們的驕傲。

本來在這次印度之旅中,一度考慮將旁遮普(Punjab,在德裡的北方)的Amritsar列入行程。但最終在待選的Jodhpur(藍色之城)、Khajuraho(著名的印度教神廟,以與“性”相關的雕塑聞名),瓦拉納西(著名的恆河景色和印度教聖地)、Amristar的錫克教金廟、keoladeo(國家森林公園,世界自然遺產),選擇了Keoladeo,故只能忍痛割舍Amristar這個錫克族的聖地。

好在在Pushkar,我們有幸參觀了這座壯觀的錫克族神廟(盡管pushkar 是印度教的聖地,但印度教、耆那教和錫克教之間的相處較為友好)。包頭巾的神職人員和青年小伙子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像,同樣,牢記在心的是我們也必須包頭巾,並赤足趟過廟前的水池後才能進入寺內。

圖42: 宏偉的錫克教神廟



圖43:錫克教的神職人員



圖44:來自東亞的我們,很受錫克族小伙子的“歡迎”,在那兒和他們合影,笑的時間太長,笑肌都有點僵硬了(後來我們對印度小伙子要求和我們合影的事情也習慣了,就當是體會一下當“明星”的感覺吧!)。另外,碰到問候的時候,通常第一句是“Korea ?” , 第二句是“Japan ?”, 第三句才會是“China?” ,這個問候順序大概能說明東亞三國的國民富裕程度和出國旅游意識和人數的排序(最富的日本已過了旅游高峰期)。事實上,我們在印度這麼多天,除在齋普爾碰到一個華人旅行團(還是來自新加坡)外,碰到的來自中國的旅行者寥寥無幾。



精選遊記: 齋浦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