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聖經山

作者: (蘋果)

導讀膠東半島有一座山----昆崳山,高923米,是山東東部最高的山了。昆崳山很壯觀,連綿百裡,如波似浪,綠風襲人,清爽怡然。小時候就知道有昆崳山了。那時回姥姥家,每次都要經過山的北面,那時公共汽車慢得像甲克蟲,每次上坡都要耽誤好多時間,所以對昆崳山並沒有什麼好感。如今,姥姥姥爺不在了,回老家也少了,時間一長,反而想起了小時候的心情,想起了那山的� ...

膠東半島有一座山----昆崳山,高923米,是山東東部最高的山了。昆崳山很壯觀,連綿百裡,如波似浪,綠風襲人,清爽怡然。小時候就知道有昆崳山了。那時回姥姥家,每次都要經過山的北面,那時公共汽車慢得像甲克蟲,每次上坡都要耽誤好多時間,所以對昆崳山並沒有什麼好感。如今,姥姥姥爺不在了,回老家也少了,時間一長,反而想起了小時候的心情,想起了那山的挺拔。今天,又來到膠東,於是懷著眷戀的心,去了昆崳山。。

走在路上,威海的朋友介紹說,昆崳山雖然高險,但不是最有名氣的。昆崳山南面有一座山,叫聖經山,那裡的人文景觀要比昆崳山來得好。時下已經不早了,若是徒步爬一座900多米高的山的確來不及,於是聽了朋友的建議,去了聖經山。

驅車來到聖經山,一路攀上去,感覺山的確很美,有格外一種風情。這聖經山,高不過385米,沒有崇山峻嶺之險要,也沒有江南雲峰之媚秀,但卻是一副清幽坦蕩之怡然。

過了一道峽谷,向山裡走去,空氣立刻涼爽濕潤起來,四下一派清靜。這裡樹木茂盛,人影稀少,只有少許的布谷鳥啼叫著,打破了山裡的寂靜。沿聖經山石徑向山裡走去,一路上山路險峻,奇石遍布,各種樹木展示著古樸的風采。山上,風是細的,樹是翠的,石頭是青的,天空是純的,讓人一下子就讓人想到一塵不染的意境。

要說聖經山的景致,石頭是最有靈氣的。那些千姿百態的石頭,與這清爽的山路,黃沙青石,以及山上廟宇碑亭題詞等等,構成了美麗的景色。沿“好漢坡”拾級而上,便可以見到兩巨岩搭成的“風涼洞”,洞口向南,清風而貫,若是登山熱了,可以去享受沁人心脾的清爽。相傳八仙興游昆崳山,落座此處,都說炎熱,鐘漢離將手中的大扇一搖,兩塊巨石就搭起涼棚,八仙端坐其中,大飽眼福。在“涼風洞”向上,有相距數米的大小兩石,其狀與龜不差毫釐,兩龜相視,人們稱這對龜石為“老母教子”。西南方向不遠,又有兩石相對,那周邊有茂密的樹木掩藏著,花草遍地 ,靈氣四溢,兩石上分別留下“福地”、“洞天”四個大字,據說這是歷代修仙練道的起居休憩之地。龍王廟上面是混元殿,是山上保存最古老的建築。所謂混元,即“混沌之前,元氣之首”意思是宇宙尚未形成的狀態。此殿為王重陽的弟子為紀念祖師而建,又名“祖師廟”。再往上,便是一塊巨型石碑,上面刻寫著“萬古長青”四個大字,蒼勁有力,好令人駐足端量。的確,這山上的石頭很多,傳說也很多,那凜然不可侵犯的“鎮山石”,那齊刷刷的“箭劈石”,指印清晰可辯的“擊掌石”,那腳印可鑒的“七仙石”,那活靈活現的“臥仙石”等等,就連山上的“朝陽洞”、“藏經洞”都是巨石所造化的。

最有價值的石頭,莫過於山頂的月牙石了。穿越茂密的樹木,來到聖經山頂,只見有一塊長約15米、高6米的月牙石,矗立在山巔之上。在那巨石的陽面上,陰刻著一行行拳頭大小的字體,顏體楷書,雋永流暢,古樸典雅,這就是《太上老子道德經》的上下兩卷經文,大約5000多字。如此浩大的摩崖石刻在國內絕無僅有,自然是道教的重要文化古跡,聖經山也就是由此而得名的。

老子,與孔子同屬春秋時期的思想家。老子姓李,名耳,周朝曾任“守藏室之吏”,相當於現在掌管博物館一類的官職。他借此潛心研究典籍,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哲學思想體系。後來,眼看周朝日漸衰微,不忍目睹,便離開洛陽,西出函谷關。到了關口,關令尹喜挽留他:“我非常喜歡觀道術,你將隱居,請為我寫書。”,老子留了下來,寫下了《道德經》上、下篇。待經書寫完了,老子從此不知去向,所以人雲“天上太上老君是也。”後來,老子的思想日後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信仰的人多了,後人便在老子思想基礎上創立了道教。王玄甫又立了道教全真派,修煉於聖經山,修成正果要到天宮赴任前,為使聖經山這道教聖地長盛不衰,物色到金代陝西鹹陽人王重陽來聖經山接班,並受授了得意弟子馬丹陽、邱處機、劉長生、譚長真、王玉陽、郝恬然和孫不二。後來,他們皆在聖經山修成正果,得道成仙,合稱為“北七真人”,所以此地也被譽為“道教全真派發祥地”。

站在山頂向北望去,昆崳山郁郁蔥蔥清晰可見,山上的電視轉播塔挺拔矗立。看近處,峽谷裡有一弘池泉,碧綠地和山色融和在一起,據說那是王母娘娘的洗腳盆。整個山脈,如一道舒展的情懷,孕育著博大的心懷。聖經山既有天然的造化,又有人文刻意,還有神聖的靈氣,自然不俗。難怪書法家劉夜峰在岩石上這樣提寫道:“大小昆崳緊接連,仙山秀拔雲海間,全真教址麻姑跡,信是人間一洞天。”

往南看去,西南山頭就是一尊天然的老子像。那石像惟妙惟肖,神情坦然,似靜思似微睡,呈修煉之神。據說在金、元代,聖經山道教呈鼎盛,方圓幾公裡的山中,宮觀達42處之多,經年香火繚繞,終日經聲纏綿。盡管日後經歷了山火、戰火的洗劫,仍然留下了眾多的古跡。

道家主張,人要表現軟弱,不要剛強;人要表現愚魯,不要聰明,人要無為(偽)、無我、無欲、居下、清虛、自然。《道德經》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說,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辯若吶。如果把這話用在聖經山上再也恰當不過了。聖經山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一景一色,看似簡單,可你仔細地觀察過了,就會發現很和諧,才會體會到自然之美。可惜的是,那些被重新修復的建築,那些試圖恢復往日景像的努力,無不失去了淳樸的道家風格。現實又一次印證了這個道理,人們的創造力無法與大自然媲美,不管你做得再巧妙,只要換個角度,就可以看到那敗筆。

(2001年5月16日)


精選遊記: 威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