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地三記之泉州(二)——釋道共處清源山

作者: 紫玉瓔珞

導讀1月26日,釋道共處清源山 清源山主峰海拔498米,最早開發於秦代,中興於唐、宋,鼎盛於元、明、清,素以36岩洞、18勝景聞名於世,向有“北有武夷,南有清源”之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藏傳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岩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師舍利塔。易中天說:“走進清源山,你會和歷史文� ...

1月26日,釋道共處清源山

清源山主峰海拔498米,最早開發於秦代,中興於唐、宋,鼎盛於元、明、清,素以36岩洞、18勝景聞名於世,向有“北有武夷,南有清源”之譽。現存完好的宋、元時期道教、佛教、藏傳佛教大型石雕共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600多方,元、明、清三代花崗岩仿木結構佛像石室3處,以及近代高僧弘一法師舍利塔。易中天說:“走進清源山,你會和歷史文化撞個滿懷。清源山,‘滿山都是文化,滿山都是歷史’……讀清源山,要用眼,更要用心。”今天,我們走進清源山,來細細閱讀滿山的過去。

清源山最精華的景點就是位於山腳的老君岩,這是宋代的石雕造像,也是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據《泉州府志》記載,“石像天成,好事者為略施雕琢”。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寬8.01米,席地面積55平方米。左手扶膝,右手憑幾,端莊慈祥,和藹可親。

岩前的道觀早已消失,站在老君岩下,仰望著這“天下第一”的老子,飄逸出塵卻又慈祥親切,眼眶中卻沒有眼珠。大音希聲,大像無形,是不是這樣的雕琢也是一種暗示,暗示著老子的清淨無為。當年青牛西去紫氣東來的情景,是歷史?是傳說?是神話?已經飄渺在時間的雲霧裡,難以辨識。唯有這老君岩,在滄海桑田的變遷裡,依然日復一日地笑看著人間的風雲。

沿著平整的游步道一路往上,經過了明汪旦所辟、用以道家修真的元元洞,也經過了見龍台,便來到了弘一法師的舍利塔。祖籍浙江平湖的大師俗名李叔同,既是才華橫溢的藝術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是第一個向中國傳播西方音樂的先驅者,是中國第一個開創裸體寫生的教師,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是中國絢爛至極、歸於平淡的傳奇人物,也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他與杭州淵源極深,在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當過七年的圖畫音樂教師,在虎跑寺出家,圓寂於泉州。他的舍利被一分為二,一半歸葬虎跑寺,一半長眠清源山。

清源山的舍利塔與虎跑的形制不同,舍利塔上有亭。亭內石壁上有線刻的大師的遺像。亭前兩株柏樹相對,樹影森森。周圍的巨石上,有不少摩崖石刻,最著名也是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師圓寂前的最後遺墨——悲欣交集。大師傳奇的一生,走到盡處,絢爛平淡、萬語千言也只凝練成這四個字。在滾滾紅塵裡辛勤謀生的我們每個人,每一種人生,無論貧窮富貴,無論卑微高貴,無論平庸精彩,最終都能用這四個字來概括。不敢妄自揣測大師當年最後手書時的心境,只是想像著,不管是在紅塵中,還是在紅塵外,人生的情感總有相通。悲和欣,是生而為人歲月裡的主旋律,交替出現,亙古不變。而對於終將走向生命盡頭的我們來說,在遇悲時少些執念,多些灑脫;在遇喜時少些張狂,多些平和,生命,便能夠少一些輕浮,多一些沉澱凝結的璀璨吧。

再往上,是彌陀岩。彌陀岩得名於元代的阿彌陀佛造像,岩前有300多年的情侶樹,還有施琅將軍從台灣移植過來的300多年的洋蒲桃樹。碧霄岩前,是我國現存最早、保護最好的元代藏傳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碧霄岩後,是福建第一高“壽”——北宋的摩崖石刻;瑞像岩,供奉的是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依山崖雕就的釋迦牟尼近5米高的金身石像,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仿木石構建築護衛著寶像免受風吹日曬;望州亭的遺跡前,能夠俯瞰整個泉州城;米芾手書的“第一山”石刻,則讓我想到杭州吳山上米芾的“第一山”手書。更遠的,還有三教合一的“清源洞”,有泉州因此得名的“虎乳泉”。全國重點文物隨處可見,空山寂寂,流水淙淙。一路逶迤,一路賞玩。沒有走進清源山之前,難以想像清源山會是這樣一座博大精深的山;真正行走山野,感受到的清源山,是臥虎藏龍、深藏不露的世外高人的氣質。

啰嗦篇

早上起床,在廈門沃頭海蠣粥店吃了早飯,在門口坐10路車就到了清源山。在岔路口下了車後,路邊有許多摩的來拉客,說可以載我們進景區不用出門票。我們喜歡規規矩矩,對這類事避之惟恐不及。右邊那條路是通往海峽醫院的,左邊那條路走上去就是清源山的大門和游客中心了。已經9點了。先進游客中心參觀了一下泉州和清源山的概況介紹,然後買票進入景區。門票55,學生票可以半價。往上走沒幾步路就到老君岩了。一向喜歡道教的GG看到老君岩就歡喜,說道教就是實在,在山腳就好,不像佛教那樣藏在那麼深高的地方。造像兩邊,各有“老子天下第一”和“閔海蓬萊”的石刻,還有新造的《道德經》石刻,介紹說是元代趙孟頫寫的。老君岩的旁邊,是一個類似於小賣部的建築,工人們在聊著過年買票的事情。恍然驚覺,已經腊月廿三,快要過年了呀。

清源山的游步道修得非常好,一路也有不少指示牌,標明到某某景區多少米,不至於在少有人跡的山裡迷路。景區門口的見龍台照片貌似是電腦效果圖,因為我們到了見龍台,除了鮮紅色的摩崖石刻外,一片荒蕪,根本沒有圖片裡的平台。

離弘一法師的舍利塔不遠,還有廣洽、廣濟法師的靈骨塔。在弘一法師的舍利塔前,我們久久徘徊。趙樸初的一聯刻在一旁大石:“千古江山留勝跡,一林風月伴高僧。”相比之下,杭州虎跑後山的法師舍利塔似乎樸素清減得多。泉州畢竟是弘一法師生命最後14年所處之地,也是法師歸西之地。

離開弘一法師舍利塔,振衣亭前有岔路,往上是彌陀岩,往下是“第一山”。彌陀岩前有一塊大石頭,架了鐵梯才能爬上去。我跟著GG抓著鐵扶手小心翼翼地爬到高處,上面又疊了一塊大石頭,上面刻著“仰之彌高”。旁邊還有泉窟觀瀑,正值枯水期,沒有看到瀑布,只有周圍大量的摩崖石刻,提醒著豐水期此處泉瀑的風光。到了實地才知道,“彌陀岩”、“瑞像岩”等都不是一塊岩石,而是在岩石上刻出了佛像,佛像還裝上了金身。加上旁邊就是寺廟,所以不仔細分辨,還以為就是寺廟裡的木胎泥塑呢。

彌陀岩往上,路標上還標出“將軍石”。可是我們往上爬了好一段路,見到了乾隆二年的“佛字石”。往上似乎是漫漫登山道了,看樣子似乎是要到高士峰去了,還是乖乖原路返回,重又走到了彌陀岩。按照“瑞像岩、碧霄岩”的指示一直往前,幾乎看不到游人了。快到“小五雲深處”的時候,還經過了一座吊橋。

碧霄岩的三世佛,對我們外行來說其實看不出什麼門道。岩後上方就是北宋的“壽”字石刻和1991年的廣欽和尚伏虎石刻圖。一直往上,是瑞像岩,不遠就是望州亭了。原本看路標一直以為望州亭是個亭子,到了後才知道是一片遺址。巨石累累,有不少摩崖。行至此處,只能原路返回了。在碧霄岩看到一對情侶坐著嗑瓜子,真是有情趣。旁邊是廣欽法師的塔院,貌似有人住著,還養著一條大狗,雖然用鐵鏈栓著沒叫,我們還是快點離開為妙。途中看到山裡人家在泉州邊汲水。回到小五雲深處時,吃了點東西墊肚子,糟糕的是左腿膝蓋又有了黃山下來那種痛感,雖然沒有那麼嚴重,但是卻足以摧毀我的信心了。難道黃山之行給我的膝蓋留下了不能恢復的傷痛?以至於我以後都不能爬山了嗎?我們所到的清源山,海拔最多100來米,當然因為有不少山頭,高高低低上上下下的,其實走的路不少,可是畢竟不是海拔幾千米的高山啊。這種擔憂讓我的情緒一直沒能恢復過來。

走到彌陀岩,往下就見到了米芾的“第一山”的石刻。影響視覺的是不遠處“石中居”的富人會所。讓人感慨終究再古樸的深山也逃不過俗世裡的名利場。往下走,快到山腳時看到了不少民居,海峽醫院的一個側門也開在這裡。想來那些摩托車手就是利用這一點宣稱可以帶人進景區不用門票。其實我們在上老君岩前的驗票口明確看到“摩托車不得載人入內”的牌子,想來如果要坐他們的車,也是要繞一個大圈的。

還是等10路車,到了東街上。已經快下午2點了。找了一家看起來干淨的中式套餐店,誰知道很多菜式都賣完了,暈!只能點了僅有的兩個套餐。飯後,我們慢慢逛去西街盡頭的開元寺。



















精選遊記: 泉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