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游記:暹粒.吳哥城南門

作者: moonyyang

導讀2011.2.7 星期一 離開吳哥寺,在去巴揚寺的路上要經過的第一道關卡就是吳哥城(Angkor Thom)南門。 吳哥城最早的建造者是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公元889-910年在位),後由吳哥王朝最偉大的國王之一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公元1125-1215,公元1181-1215在位)重建。跋摩(varman)的意思就是寶座或帝,如同中國的漢武帝、唐太宗這樣的稱呼一樣。 即位前,阇耶跋摩七世一 ...

2011.2.7 星期一

離開吳哥寺,在去巴揚寺的路上要經過的第一道關卡就是吳哥城(Angkor Thom)南門。

吳哥城最早的建造者是耶輸跋摩一世(Yasovarman I,公元889-910年在位),後由吳哥王朝最偉大的國王之一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公元1125-1215,公元1181-1215在位)重建。跋摩(varman)的意思就是寶座或帝,如同中國的漢武帝、唐太宗這樣的稱呼一樣。

即位前,阇耶跋摩七世一直住在鄰國占婆(champa,現越南中南部),父王死後由其兄弟繼位。之後因心懷不軌的大臣謀反篡了權,國家大亂。占婆人趁機攻入吳哥城,殺死了篡權者。隨後阇耶跋摩七世返國,組織復國軍,用了4年時間擊退侵略者,於1181年被擁立為王。登基後,他繼續進兵征伐占婆、寮國(今老撾)南部、馬來半島等地,疆土急劇擴張,成為了吳哥王朝最強盛的時代。因其56歲才當政,並在位到90歲病逝,所以被尊稱為銀發國王。

吳哥城四周有一圈護城河,五座石橋連通五個城門,其中東邊有兩門,其他三邊各有一門。東邊多出一個勝利門,城門正對著皇家廣場的閱兵台,國王鼓噪完士氣就出城打仗,凱旋歸來時也走那個門,和北京的德勝門意思一樣,圖個吉利。

每個城門都是塔樓結構,門中有一門洞,門洞上方有三座石塔,中間稍高的塔上有正反兩座佛像,各朝門的進出兩個方向,旁邊兩座矮些的塔上各有一座面朝其他兩個方向的佛像。因阇耶跋摩七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篤信觀音菩薩,所以有學者認為佛像是觀音菩薩,也有人認為是印度教主神之一四面大梵天(Brahmā)或是毀滅之神濕婆(Shiva),更有學者大膽地認為它是阇耶跋摩七世和佛的合二為一。

7點一刻到南門,此時路上汽車和行人很少,坦坦地站在馬路中央拍照。

初升的太陽放射出一縷縷金色的光芒透過一個個正在奮力拔河的石像,在通往古老王朝的道路上投下一道道長的影子。

每尊佛像的頭頂都有一個盛開的蓮花寶座,寶座上有一圓錐形花冠。中間高塔上的花冠還在,兩邊矮塔的已經丟失。

據記載中間那座高塔原來是用金箔裝飾的,後被暹羅人(Siem,今泰國)入侵時給刮走了。

周達觀《真腊風土記》:

城門之上有大石佛頭五(據考證,應為四),面向西(據考證,應為四)方。

中置其一,飾之以金。門之兩傍,鑿石為像形。

五座城門塔樓上的四面佛像與巴揚寺不同的是它有三尊石像,而不是一尊。

城門兩邊各有一個三個頭的石像,它是天神之王因陀羅神(Indra)的坐騎(Airavate)。陀羅神的地位僅次於三大主神大梵天(Brahmā)、濕婆(Siva或Shiva)和毗濕奴(Vishnu),也是戰爭之神和雷雨之神。

大像的鼻子卷著蓮花,同時它的鼻子也作為支撐的柱子。西邊的像鼻子只剩兩個了, 東邊的也少了一個。書中說北門3個頭的像保存較好。

橫跨護城河的橋上兩邊各有27尊石像(有的書上說兩邊各54個,我沒去數,似乎比27個多,比54個少,誰有心去數一下),左邊是天神(梵文,Devas或Deities,印度教稱修羅Suras),頭戴尖錐帽,慈眉善目;右邊是魔(Demon,印度教稱阿修羅Asuras),頭戴啾啾帽,怒目圓睜,面目猙獰。兩邊都在用力拉拽以七頭蛇精(Naga)的身體當作的繩子,攪動乳海以期煉取長生不老藥。橋頭上七頭蛇精的腦袋已損毀嚴重,看不出幾個頭了。

用力拔河的天神。這兩個石像的頭是新安上去的。

面目猙獰的阿修羅,也有幾個頭是新的,新舊顏色反差很大,看著有些不協調。

南門兩邊的攪動乳海石雕是修復過的,看上去還算整齊。其余幾個門橋上的石像都所剩無幾。

從南門通往城外的路。據記載吳哥城裡主要是皇室的宮殿和寺廟,普通老百姓都住在城外,城門每天早開晚關,而且政府規定老百姓人家的屋頂上不能上瓦,只能用草,唯有皇宮和廟宇才准許用瓦,即使是大戶人家也不敢違抗皇命。

周達觀《真腊風土記》:

其次如國戚大臣等屋,制度廣袤,與常人家迥別。

周圍皆用草蓋,獨家廟及正寢二處許用瓦。

亦各隨其官之等級,以為屋室廣狹之制。

其下如百姓之家止草蓋,瓦片不敢上屋。

其廣狹雖隨家之貧富,然終不敢效府第制度也 。

在每一個高高的城門上 佛?國王?用他專注而又有慈祥的面孔注視著普天下的臣民,時刻保護著他們,這就是他建四面佛的真實用意?

司機開車把我們又拉進城門裡,門內的土路遠沒有城外那條有兩排神魔守護的石橋那麼有氣勢。

南門城內一側。逆光,照不出身披金色晨光的效果。

周達觀《真腊風土記》對吳哥城門的描述:

州城周圍可二十裡,有五門,門各兩重。

惟東向開二門,余向皆一門。

城之外巨濠,濠之外皆通衢大橋。

橋之兩傍各有石神五十四枚,如石將軍之狀,甚巨而獰。

五門皆相似。橋之闌皆石為之,鑿為蛇形,蛇皆九頭(據考證,應為七頭),五十四神皆以手拔蛇,有不容其走逸之勢。

城皆迭石為之,可二丈,石甚周宻堅固,且不生繁草,卻無女牆。

坡上皆有大門,夜閉早開。亦有監門者,惟狗不許入門。

攻略:

1.有心人可以去數數南門兩側神和魔石像的數量各是多少,27?54?

2.有時間的話可以去吳哥城北門看看,書上說北門很值得一看,其中門兩側那3個頭的大像保存較好,三座石塔上的蓮花寶座和花冠也還在,佛像臉部下面的裝飾花紋仍依稀可見。

3.一早去來往車輛少,便於站在路中間照相。

更多照片請訪問博客:

http://***/s/blog_4b8286320100p2kq.html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