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一日3——艋舺龍山寺

作者: 牛山戲馬

導讀五、艋舺龍山寺 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龍山寺,所以不明白為啥它與台北101、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外國觀光客至台北旅游之四大勝地。當然我現在明白了,因為這裡是台北的根。 台北有兩個龍山寺,一個位於淡水鎮內,另一個則是在台北市西南廣州街上的艋舺龍山寺。我去的就是“艋舺”龍山寺。熟不熟悉?“艋舺”——就是那部著名的台灣電影。 “艋舺”,� ...

五、艋舺龍山寺

我從來沒有聽說過龍山寺,所以不明白為啥它與台北101、國立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並列為外國觀光客至台北旅游之四大勝地。當然我現在明白了,因為這裡是台北的根。

台北有兩個龍山寺,一個位於淡水鎮內,另一個則是在台北市西南廣州街上的艋舺龍山寺。我去的就是“艋舺”龍山寺。熟不熟悉?“艋舺”——就是那部著名的台灣電影。

“艋舺”,是台灣平埔族Mankahg一詞的譯音,指獨木舟。十七世紀,艋舺一帶是平埔族聚集的地方,他們劃著獨木舟往來各地。清康熙48年(即1709年),大批福建移民由此上島,艋舺便逐步開墾發展起來。所以,如同“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一樣,艋舺,被稱為台北的起點。

龍山寺,就是艋舺最著名的寺廟。1737年(即清乾隆二年動工),1740年建成,由福建晉江縣安海鄉龍山寺分靈割香而來。近300年來,雖歷經磨難,多次重修,但一直是台灣最古老且香火最盛的寺廟之一。

台灣的捷運真的是方便,一出地鐵口就看到了龍山寺,它座落在一條小街上,門臉不大,門口亂哄哄的,門楣上居然還有電子屏幕播放著各類信息,歡迎這個那個、告訴信徒寺內的各項活動,倒很與時俱進的。

台灣的寺廟,一律不收門票,我徑直走入。我特別注意了下掛在門口的開放時間:平日6:00~22:00;農歷初一十五或者重要節日,5:00~22:00。看到這個,我心裡倒難過了一下。這什麼意思?這說明,這個寺廟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它是真的為台灣人提供精神寄托和避難所的地方,而人民也是真正在依靠寺廟提供的信仰而行為自律、得到安寧、面對生死。他們正是彼此需要、信賴和依存的。

我內心有點難過,嘴裡感到了苦澀。好吧,我承認我在嫉妒~

在台灣,你走幾步路就可以看到一個小廟,大多俗道不分,顏色一律大紅大綠,裝飾一律雕龍畫鳳,是很典型的閩南風格。你可以說是俗艷,也可以說是喜氣。但這種紅紅綠綠的熱鬧,真的無孔不入、無所不在,它們有力的占據了每個城市街巷,走入到人民的日常生活、柴米油鹽。它們真的為善良提供報酬、為惡行提供了阻力。它們描繪美麗的前景、制造希望、啟發善心,它們凝聚了很多人的力量在改變社會。它們點染了現實的黯淡底色,驅趕了人生的虛無感、死亡的恐怖。它們真的讓個體生命不那麼寂寞。

因為人力太過於渺小,如果人在這個茫茫的宇宙中沒有一根救命稻草,在關鍵困難來臨的時候很容易崩潰。信仰,我說的是那種專心一意相信某一種東西的力量,那種讓基督徒微笑面對火刑柱、或者渣滓洞的黨員們從容面對老虎凳的力量,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能夠讓人不再孤獨,相信愛,產生信任,找到同類,進而得到幸福。但是,對我來說已經太晚了,我和大多數大陸的同胞們一樣,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剝奪了這種信仰的能力。

現在,我好像坐了時光機器回到過去的中國又看了一眼,憑吊或者追思~因為台灣孤懸海外,老蔣自己受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多年,也把這一套完好無損地帶到了台灣。尤其當他知道老毛在搞文化大革命之後,更是刻意要為中國傳統文化留一點根本下來,於是,被大陸破了的四舊在台灣都像化石一樣封存保留了下來,於是,才有我今天看到的比大陸更像“中國”的台灣。

那種濃濃的人情味、鄉鄰情誼、尊老孝順、知書達理、禮貌平和、多神信仰和樂天性格~正是傳說中的“中國人”。

好吧,我承認我在嫉妒。

我怏怏不樂,匆忙進廟掃視了一圈,發現這果然是一座佛道合一的寺廟,正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後殿祀奉媽祖、四海龍王、十八羅漢、城隍爺、文昌公、山神、土地公、月老,還有華佗!

但這又有什麼關系!

時值觀音生日,廟裡進香的人很多,正殿有人正在做功課,殿內、殿外、屋檐下的僧俗眾人同聲頌唱佛經,如同多聲部的大合唱,雖然參差不齊,卻也婉轉好聽、頗有力量。

信仰是有力量的。

出了龍山寺,我去看了看艋舺的拍攝地,現在已經整舊如舊地恢復了,因為沒有看過電影也沒多大感想,時間也到17:00了,要趁天沒黑趕到西門町,於是就匆忙離開了。

17:30坐捷運到西門町,一看都是十幾歲的小孩子逛街的好去處,於是沒有久留;

18:30坐捷運到忠孝東路SOGO,吃晚餐;

20:00坐捷運回到酒店,結束了我的台北一日自由行。











精選遊記: 台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