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黃洋界

作者: 阿秋

導讀登上黃洋界沿公路盤旋而上,我們趕往慕名已久的黃洋界。當年井岡山根據地共有五處險要哨口,黃洋界哨口地處井崗中心茨萍西北面,是井岡山在江西境內最高的哨口,海拔1343米。是大小五井通往寧岡縣的惟一要道。“走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這裡峰巒疊翠,地勢險峻,氣像萬千,時常彌漫著白茫茫的雲霧。好似汪洋大海,故又稱“汪洋界”,後改稱“黃洋界”。站在� ...

登上黃洋界沿公路盤旋而上,我們趕往慕名已久的黃洋界。當年井岡山根據地共有五處險要哨口,黃洋界哨口地處井崗中心茨萍西北面,是井岡山在江西境內最高的哨口,海拔1343米。是大小五井通往寧岡縣的惟一要道。“走了黃洋界,險處不須看”。這裡峰巒疊翠,地勢險峻,氣像萬千,時常彌漫著白茫茫的雲霧。好似汪洋大海,故又稱“汪洋界”,後改稱“黃洋界”。站在黃洋界哨口舉目遠眺,只見群山起伏,雲霧彌漫,白茫茫的雲海如驚濤撲岸,如飛瀑瀉潭,如銀絮鋪地,如輕煙縈繞…

黃洋界還載著厚重的歷史滄桑。如今,我站在昔日地勢險要,險守森嚴的黃洋界哨口,再也看不見戰旗飄動,聽不見吶喊聲震天。但我身旁的炮台和身後橫豎兩塊紀念碑,仿佛在默默地講述著72年前在團長朱雲聊指揮下,軍民齊凡協力,憑險抵抗的情景。

1928年8月30日,湘贛兩省敵軍集中4個團趁主力紅軍游擊湘南之際,向黃洋界進犯,妄圖從北大門打進井岡山。當時守衛在黃洋界哨口的紅軍只有2個連,每支槍只有三至五發子彈,敵人使用的全是步槍、機槍和迫擊炮,力量對比懸殊。在團長朱雲卿、黨代表何挺穎和一營營長陳毅安的指揮下,井岡山軍民齊心協力、憑險抵抗。在戰鬥最激烈的關鍵時刻,紅軍從茨坪軍械所抬來了一門迫擊炮,連放三炮。由於受潮,前兩發成了啞炮。最後一發擊中了敵軍指揮所。同時,埋伏在各個山頭的少先隊、兒童團紛紛點燃了煤油桶裡的鞭炮,在樹梢上掛起了一面面紅旗。一時,黃洋界上槍炮齊鳴,紅旗招展。敵軍草木皆兵誤以為紅軍主力返回,頓時倉惶敗退。毛澤東在率領主力返回井岡山途中聞訊後,欣然命筆,寫下了著名詩篇《西江月.井岡山》,正是這場戰鬥的光輝寫照。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巍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逍遁。”

當年扼守交通要道的軍事工事舊址如今建起了紀念碑,陣地前沿如今是一排排的大樹,沒有了當年一覽無余的景像,然而工事裡幾棵老樹裸露在外的粗大樹根、按當年狀況布置的滾木壘石,還是讓我們不禁想像起當年戰鬥的激烈。

在營房的右則有一條不起眼的山間小路,當年毛主席,朱總司令便是沿著這條路挑糧上山的。那棵曾被挑糧上山時歇腳的荷樹,如今枝繁葉茂,容光煥發。它是笑看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的歷史見證人。

求實7.19


精選遊記: 井岡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