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上海的30樣小吃》之18-蟹殼黃

作者: 秋葉飛起

導讀第十八樣小吃:蟹殼黃 蟹殼黃,顧名思義,可能會使從來沒吃過的人,顧出“匪夷所思”,名出“不可名狀”。以為是蟹殼做的東西,也許裡面還有“蟹黃”。 其實就是一酥餅,因其形圓色黃似蟹殼而美其名。 早期(可能是20世紀2、3十年代)上海的茶樓、老虎灶的店面處,會設有一個立式烘缸和一個平底煎盤爐,分做兩樣小點心—蟹殼黃和生煎饅頭。蟹殼黃香酥,生煎饅� ...

第十八樣小吃:蟹殼黃

蟹殼黃,顧名思義,可能會使從來沒吃過的人,顧出“匪夷所思”,名出“不可名狀”。以為是蟹殼做的東西,也許裡面還有“蟹黃”。

其實就是一酥餅,因其形圓色黃似蟹殼而美其名。

早期(可能是20世紀2、3十年代)上海的茶樓、老虎灶的店面處,會設有一個立式烘缸和一個平底煎盤爐,分做兩樣小點心—蟹殼黃和生煎饅頭。蟹殼黃香酥,生煎饅頭鮮嫩,都是可口的茶點。

這種兼賣蟹殼黃的老虎灶,做為一個中上海(40多歲,秋葉自謂),我也沒有見過。但老虎灶我是見過的。老虎灶名字嚇人,其實就是一賣開水的地方。早年(7、8十年代),上海有的老虎灶不但賣開水,等到夏天,還兼賣冰水。冬日,拎只湯婆子去泡開水,夏天,拎只熱水瓶去泡冰水。開水湯婆子的溫暖,冰水酸梅湯的清冽,是那時候的記憶。如今卻成了想念!

寫小吃,我常常會扯到過去,就如喜歡看我小吃文章的朋友,比較認同“小時候的味道”。小時候的味道真的好嗎?

看看這家店就知道!

這家店的名稱很雅致,曰“秋霞閣”,是家老字號的飯店,地址:長寧區定西路591號。此店最特別之處,是其邊上的外賣部,好像永遠都有人在排隊!

排什麼隊?排小時候的味道隊!

春夏秋冬,莫不如此。要是不相信,你可以去定西路新華路的打彎角子[1]上排一次,就會知道,老上海的味道,是永遠的上海老味道。也就是本文一開始說的:“家鄉的味,最勾引人的卻是那平常得再平常不過的小吃。”

秋霞閣的蘿蔔絲餅、鮮肉月餅等等點心小吃,均為上品。要是在排隊的時候,看到一個上了年紀的阿婆,不用問,一定是排了幾十年的。

蟹殼黃分甜跟鹹兩種,買鹹的兩個,共4元。到手微熱,聞之有香氣。何香?酥香。“佳點有芳香,蔥花散酥黃。”

新華路是一條很幽靜的馬路,適合情侶散步,不太適合老餮當街吃物。新華路適合“當街接吻”,並不適合“一膏讒吻”。

可是,若不趁熱吃,我如何吻得出那份本味?

鹹的蟹殼黃,其形橢圓,微突,中空,上密撒芝麻。輕咬一口,外脆裡酥,酥脆鹹適,層層疊疊的酥面,散落進嘴,幸福的感覺油然而生,是“小時候的味道”。再一口,吃到蔥香和酥油,是一種混合的味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唇齒生趣!

凡上品的酥餅,必以酥油和香蔥,兩者混和烘烤,始得真味,謂之“酥香”。

早年最上品的蟹殼黃,殼裡要有幾絲火腿絲,絲絲入味,絲絲相扣,繞出絕味。不要小看這一個不起眼的小酥餅,若不得真傳,火候功夫不到,誰會幾十年痴迷不已?

查百度百科“蟹殼黃”一目,有早年“以上海石門一路威海衛路口的吳宛餅家制作的為最佳。”注意:是石門一路威海衛路口的吳宛餅家。據說,遷址後的吳宛餅家,換過老板,也換了制作生煎和蟹殼黃的大師傅。我沒吃過,不好枉評。(前幾日特意去過一次,不巧,在裝修。)

當街吃蟹殼黃,非但不雅,還較尷尬。一口蟹殼黃,滿嘴散薄屑。芝麻更不要談了,“紛紛散落新華路,路人聞香回看客。客窘故作狀埋頭,悶吃蟹殼黃一個。”

真好有一個氣質美女從我身邊走過,我一抬頭,喉嚨口不小心噎進了幾粒芝麻。想大聲咳嗽,卻只好屏勞[2]。

想起從前,對著人家吹口哨...

注:打彎角子[1]:街角  屏勞[2]:屏住

上海灘有可能好吃的其他蟹殼黃店:吳苑、王家沙、實惠等。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