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參佛

作者: 仰止

導讀大足行 一,攻略 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石窟藝術瑰寶,可與雲岡、龍門、敦煌齊名。只是相比之下地處內地山區,且景點分散,交通不便。 大足石刻比較集中規模比較大的景點有五個: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已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可以縣城為中心,一般去北山、寶頂山就可以了,有時間可去南山看看。 飛到重慶,機場就有長途汽車� ...

大足行
一,攻略
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石窟藝術瑰寶,可與雲岡、龍門、敦煌齊名。只是相比之下地處內地山區,且景點分散,交通不便。
大足石刻比較集中規模比較大的景點有五個: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摩崖造像,已被列入世界遺產目錄。可以縣城為中心,一般去北山、寶頂山就可以了,有時間可去南山看看。
飛到重慶,機場就有長途汽車站,目前每天去去大足的車有兩班,12:30和17:00,票價53元。如果趕不上就乘坐去榮昌的車,票價58元,在高速公路郵亭站下車,再搭乘去大足縣城的車10元票價。到了大足要聲明老站,因為返程車在老站。不要在新站下車。
老站附近很多旅店賓館,我住興足賓館,沒講價標間90元,24小時熱水,空調,可上網,服務員很熱情。門口有幾個小吃攤,車站向北有步行街小吃,有大足特色鹽排骨、牛肉湯、火鍋等,當地盛產枇杷,質量好的六元一斤。
車站斜對面有公交車站,一元錢1路車到“寶頂路口”,然後再上去寶頂的車,3元票價。寶頂山有老街,實際是商業街。有三輪車攬生意不要理他,因為拐過去不遠就到大門口。門票(含北山聯票)170元,如果喜歡石刻藝術就不算貴。
大足縣城是個盆地,綠化很好,看上去生活安逸,適合居住。可遙望南、北兩塔,塔附近便是南、北石刻。可步行,可打車5元。北山石刻要出示聯票,南山要5元票錢。
回程車8:00,13:00兩班,直達機場,用時3小時左右,中途多次上下客。大足長客站可算四通八達,想去哪裡都有車。
重慶機場繁忙,誤點率很高。
最後一點最重要。中國石窟藝術博大精深,年代久遠,雕刻形式、技法、題材多種多樣,經變,本生,本行,宗派,變化多端。石刻雕像藝術是一種像征藝術,但其更深層的含意並不能從形像本身直觀地看出,而是需要就形像所暗示的一種較為普遍的意義方面去領悟,大足石刻又是儒釋道合處,故事繁多,必須先做功課。可登錄大足石刻博物館網站,事先了解有關知識和故事。否則就糟蹋了時間和金錢,更糟蹋了這世界級瑰寶。
寶頂山講解用無線耳機,蹭導較為不方便,另外,導游講的東西只可作參考,因為她們只是程序性工作,常常搞錯,誤導。再說,跟著走也不自由。
二,游記
中國古代石窟藝術燦爛輝煌,博大精深,繼雲岡、莫高、龍門之後,今日在大足望像興嘆:沒個十天半月不能了解皮毛,可惜我只有短短一晝夜。
重慶市大足縣境內公布的摩崖造像無數。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摩崖造像最有名。大足石刻於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早早地趕到寶頂山,不料八點半開門。等到八點五十售票處才開始辦公,被隔在寶庫外面,急煞我也。九點鐘第一個衝進大佛灣先狂拍六百張照片,再細細端詳,此時游人如織了。
大足寶頂山有一方陰刻:“西竺一脈”,說明石窟藝術源於印度。但中國石窟造像與壁畫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並不是完全抄襲犍陀羅藝術。特別是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已經渺無雲岡那種犍陀羅痕跡,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範。大足石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儒、釋、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別於大同,洛陽和敦煌石窟。它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使石窟藝術表現出更多生活化內涵和情趣。
導游說大足石刻初鑿於晚唐盛於宋,屬於中國石窟藝術的晚期作品。它最鮮明的特點是反映了宋代孔、老、釋迦皆至聖的三教合流思想。如北山石刻中的“古文孝經碑”及寶頂山的“父母恩重經變相”、“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皆說“孝道”,而“孝”則是儒家信奉之人倫綱常,佛教無“孝道”一說;正相反,佛教宣揚的是“因果輪回”,而為人父母或為人子女僅是“輪回”的結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道、釋三家長期以來既鬥爭又融合的事實甚多,大足石刻便是這種文化現像的又一實物例證。
大足石刻嚴格說應是宋代文物,反映了宋代藝術家的高超技藝、審美時尚、美學理念和宋代美術所達到高度藝術水平。華嚴三聖面相豐滿圓潤,方額廣頤,眉若彎月,雙目俯視,炯炯有神,略作微笑。衣紋簡練,靈活而又含蓄的眼睛顯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給人一種莊嚴典雅、肅穆寧靜之感。釋迦涅磐聖跡圖,釋迦右脅側臥,安詳自在,作熟睡狀。身前18尊弟子半身像,依次排列,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側首佇望,皆靜穆莊重,或濃眉細眼、或年輕睿智、或虔誠大方、或充滿自信,無不形神兼備、惟妙惟肖。整座造像氣勢宏大,意境深邃。其實說深邃也是模糊的,只是被震撼、仰視時的一種感覺,《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我等凡夫俗子,本來就是佛前旅游,怎能領會佛之意境?
北山觀無量壽佛經變相,源於淨土宗傳說。前些年去廬山西林寺,據說那裡是淨土宗的源道場,東晉慧遠在廬山結社念佛,發願往生西方淨土,被後代奉為淨土宗始祖。淨土宗宣揚西方淨土人情倫常,衣食住行,氣候物產盡善盡美。宣稱人人皆有佛性,連那些十惡不赦的罪人,只要真心修善持戒,反復誦念“南無阿彌陀佛”,死後也能去極樂世界,過上無限美妙莊嚴的生活。觀經便是經典之一。北山的這座石窟正中刻阿彌陀佛,螺髻,金身,頭頂四道無量毫光橫貫龕頂。左有觀音,右有大勢至菩薩,皆寶冠僧衣,肅穆莊嚴,這就是“西方三聖”。“三聖”身後,旗幡神聖,五彩迸發,香花寶蓋,精美異常,諸多徒弟或簇立四周,或坐於蓮上,或漫游在廊宇之間,或列坐筵席之首,或扶欄觀望,或潛水游戲,均以佛為師,以菩薩為友,親善和睦,詩曰“西方淨土七重欄,七寶莊嚴數百斑,琉璃作地黃金色,諸天樓閣與天連”,好一幅極樂美景。
說起大足石刻一般只說寶頂和北山,游客一般也只去這兩個地方。其他與寶頂和北山一起列入世界遺產的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三處摩崖造像很少有人去。
南山共有十五龕造像。都以道家作品為主,不僅是南山的特點也是大足石刻一絕。
三清古洞是南山最大的石窟。石窟外蓋有三間寬闊的正廳,將石刻包容在其中。廳前檐下掛著一塊橫匾,題寫著“懷柔清虛”。三清古洞是典型的中心柱窟,正中是大石柱,開口方向朝外。中心石柱內正面上方雕刻三清。這三位是道教領導核心,政治局常委,即上清靈寶天尊,玉清元始天尊及太清太上老君。兩側上下刻有四御,即東西南北四位天帝。石雕略有破損,但色彩還算鮮亮,只是看上去不太像原著。中心柱前兩側有兩根盤龍石柱,龍為金色,柱為紅色,顯得很古樸。石窟兩壁及後壁刻有三百六十尊應感天尊,雖已經破損不堪,卻一定是真跡。
三清洞的左、右壁外側,各有一元君,即金母元君和碧霞元君,元君是道教對地位較高的女仙的尊稱。二元君皆梳髻,鳳冠霞帔,端坐於雙龍頭靠背椅上。金母元君亦稱金母、西姥、王母娘娘。葛洪說她是盤古的女兒。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岳大帝的女兒,宋真宗時封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教認為她應九氣以生,受玉帝之命,統率岳府神兵,考察人間善惡。
真武洞的主像為真武大帝,黃帝時人,得玉清聖祖傳授無極上道,命其赴太和山修煉,久而得道飛升,玉帝冊封為玄武,太和山即因此更名為武當山,取非玄武不足以當之意,宋真宗因避所尊聖祖趙玄朗諱改玄武為真武。據說真武精於劍法,是武當劍派的始祖。
真武洞頂有一太極圖壁畫。太極圖的作者是唐末、五代、宋初道士陳摶。摶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陳摶的太極圖中黑白為陰陽,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陳摶認為太極本體包含陰陽兩個對立面,黑中有白,是陰中有陽,陽中含點黑是陽中有陰,陰極復陽,陽極復陰,太極內部陰陽兩個方面的運動變化產生了宇宙和人類世界,這一觀點來源於《易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像,四像生八卦”,《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莊子》:“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統。”《周易參同契》:“日月為易,剛柔相當。“《太平經》:“極上者當反下,極外者當反內”“陽極反陰,陰極反陽”。陳摶繼承發展了《周易》《老子》的辯證法思想並第一次用太極圖的形式表現了一觀點。
道教的名堂無數,時間緊迫,無法細研究,先都拍下來再說。記下了南山山門楹聯—— 南山翠屏,南塔如雲,南進南出齊賞南山秀色;廣華南禪,廣聚道仙,廣雕廣刻媲美廣大神州。誇張了點兒。
三,總結和概括:
石窟游,本質上是游文化、游歷史,內涵豐富。當然石窟多在景色迷人之處(雲岡例外)。相比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多了藝術欣賞和歷史文化的學習領悟。石窟游檢閱各種雕塑技法,泥彩塑和壁畫,了解佛本生經變,儒釋道故事,及佛像崇拜的歷史沿革。
從雲岡到龍門莫高再到大足,就是漢、魏晉南北朝到唐、五代十國再到宋、明,記錄和反映了這些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變遷,也是一個西佛東漸,印度佛教與中國社會生活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先是模仿西域樣式、犍陀羅風格,繼而融會中西,接近漢民族的審美形態,到了大足時代中國造像技法達到了一個新水平,題材含有更多的世俗成分,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
石窟石刻全都與宗教信仰有關,而宗教信仰的門派總是隨著時間、地點、發展情況而不同,這就需要全息全景地了解儒釋道,本生、本行、經變、相變,累並快樂著。
大足石刻從初唐至明清,前後綿延1200多年,題材廣泛,氣像壯觀。世俗色彩濃郁,石刻珍品比肩接踵,處處透著一種俗麗嫻熟的美,甚至那些色彩塗抹得讓人感覺俗氣。這種俗氣還從父母十恩圖、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圖、大方廣十惡品經變圖、牧牛圖等散發出來,當然這種充滿了生活的情趣的俗是大足石刻的“這一個”。
在大足,最欣賞最喜歡參觀用時最多的是北山的數珠觀音和水月觀音。數珠觀音赤腳立於蓮花上,活脫一位古典美人。她腰肢裊娜,呈“S”三道彎式。雙眼脈脈含情,似乎在等待,又好像陷入某種愉快的回憶或幸福的遐想。她那微癟薄唇角露出純潔無邪的神情。溫潤的春風拂亂她身上的披帛,靜中有動,使人看去更見風韻,欣賞家稱之為“媚態觀音”。水月觀音更絕,微側坐姿,一臂支撐於座上,另一臂搭於屈起的膝上,正悠然地觀看水中之月。水是美的,月是美的,她的姿態更美。若不是佛冠、飛帶,簡直就是一位生活中妙齡女郎的再現。呵呵,罪過罪過,褻瀆了佛。
大足石刻與其他石窟的共同特點先是利用山清水秀世外桃源絕情洗欲來烘托造像的美學效果,繼而利用石窟位置造勢,參觀者活動區域狹窄而雕像高大,氣勢雄偉。參觀者無論遠近(特別是進洞)只能仰視,身後無退身余地,於是造成雕像特別高大,自己特別矮小的效果,大佛灣最典型,這叫“無能見頂”。
石窟游是文化游,也是旅游者的境界游。從游山玩水到體悟歷史文化是一個境界升華的過程,是從身心愉悅到哲學愉悅、精神愉悅的過程,是一種心靈旅游。
通過游歷雲岡、莫高、龍門和大足,旅游變成了掙脫世俗沉痾慣性,將空洞心靈變成開闊心胸的過程,哪怕只是暫時的。從仰平俯側背各角度欣賞精美雕像,美輪美奐之中還有一絲痛苦隱隱作痛: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腦子裡沒有貨,人生最最痛苦的事情是腦子裡就那麼點兒貨。真諦啊



















精選遊記: 大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