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孫中山十年袍澤的陳去病

作者: lv_you4578

導讀4月18日,位於古鎮同裡的陳去病故居正式對游人開放,迎接來自四海五洲的朋友。陳去病故居座落在古鎮三元街。故居正門楣額上有原新華社駐香港分社社長,時任中國南社名譽會長周南的題詞“孝友舊業”。故居內主要建築有百尺樓、綠玉青瑤之館、家廟及書房、浩歌堂等。一代名人已逝,但走進這座古樸、莊重、白牆黛瓦的江南民居,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位叱吒辛亥革命時� ...

4月18日,位於古鎮同裡的陳去病故居正式對游人開放,迎接來自四海五洲的朋友。陳去病故居座落在古鎮三元街。故居正門楣額上有原新華社駐香港分社社長,時任中國南社名譽會長周南的題詞“孝友舊業”。故居內主要建築有百尺樓、綠玉青瑤之館、家廟及書房、浩歌堂等。一代名人已逝,但走進這座古樸、莊重、白牆黛瓦的江南民居,我們仿佛看到了這位叱吒辛亥革命時期的風雲人物的身影,感受到他憂國憂民,進行反清革命的足跡。

陳去病(1874—1933),初名慶林,字佩忍、巢南,別字病倩,號垂虹亭長。在那風雲變幻的年代,與柳亞子等先創南社,繼而追隨孫中山先生,曾任孫中山北伐大本營宣傳主任,廣東護法軍政府參議院秘書長等職。孫中山先生親切地譽他為“十年袍澤,患難同嘗”。

1903年初,30歲的陳去病告別了中國教育會的同仁,只身赴日考察。在日本時,他很想謁見仰慕已久的孫中山先生,但不久孫中山先生離開日本去了東南亞,失之交臂。在日期間,陳去病結識了黃興等革命黨人,為日後孫中山在上海召見他作了充分准備。為了表達推翻已經“病入膏盲”的清王朝統治者的決心,陳去病將母親賜給他的陳慶林原名改為陳去病,表示要以西漢名將霍去病為榜樣,擔當天下興亡之重任。1913年3月,孫中山發動了“二次革命”,在嚴重的挫折面前,陳去病追隨革命領袖孫中山,同北洋軍閥作不屈的鬥爭。1917年,孫中山在廣東發動護法運動,陳去病在浙東起義響應,赴粵護法。同年8月25日,孫中山在廣州召開非常國會,決定成立軍政府,陳去病任非常國會秘書長。1922年,陳去病隨孫中山在韶關行幕大本營,任前敵宣傳主任。孫中山逝世後,對陳去病打擊很大,原有的政治熱情隨著孫中山逝世而失去。他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表示不滿,拒絕出任江蘇省政府主席,從而轉入學術研究。1931年後,曾任上海持志大學教授,江蘇革命博物館館長等職。1932年,陳去病盡辭諸職,“告老回鄉”,把同裡部分舊宅翻建作書館和臥室,題名為“綠玉青瑤之館”,編訂了《孫總理家世表》、《癸醜革命史料》等著,“綠玉青瑤之館”現位於故居南側,與之相鄰的為一樓一底的“百尺樓”,這是陳去病的舊書房,他所編著的《百尺樓叢書》,即以此樓而名之。陳去病不僅一腔熱血追隨革命,而且還是一位近代著名詩人。1933年10月,陳去病逝世於同裡,國民政府明令致哀,以生平事實錄入國史。

----作者:雪棣 建明


精選遊記: 同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