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裡的三多

作者: lv_you4578

導讀 江南歷史文化名鎮同裡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景致和人文薈萃、文物古跡遍地的特色而聞名於海內外。踏上這個千年古鎮,尤如走進了舊時江南,尤如走進了歷史。翻開同裡的歷史,這裡曾是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的集居之地。名人出得多便是同裡的一多。同裡的先人崇尚讀書寫字、舞文弄墨,所以學有所成的人俯拾皆是。自宋淳佑四年至清末,先後出過狀元1人,進� ...

 江南歷史文化名鎮同裡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景致和人文薈萃、文物古跡遍地的特色而聞名於海內外。踏上這個千年古鎮,尤如走進了舊時江南,尤如走進了歷史。翻開同裡的歷史,這裡曾是文人雅士、達官貴人的集居之地。名人出得多便是同裡的一多。同裡的先人崇尚讀書寫字、舞文弄墨,所以學有所成的人俯拾皆是。自宋淳佑四年至清末,先後出過狀元1人,進士42人,文武舉人93人。南宋詩人葉茵是同裡最早的名人之一,南宋寶祐年時他隱居同裡,善詩文,藏書萬卷。平時仰慕唐詩人陸龜蒙之為人,很欣賞陸龜蒙詩文,著有《順適堂吟稿》五卷。在同裡,有他出資建造的思本橋,這是吳江市最古老的橋梁之一,距今已700多年。明代傑出的造園藝術家計成是世界上第一次為園林藝術著書立說的人,被稱為“造園鼻祖”。童年時在同裡會川橋邊生活,自幼傾心藝術,擅長書畫,十年後憑自己的才華開始園林藝術創作構思。明崇禎四年(1631年),計成把平時的造園心得寫成《園牧》3卷,後改為《園冶》,為研究我國建築史、園林史提供了極重要的參考。還有明末南京監察御史陳王道,清末軍機大臣沈桂芬,安徽兵備道任蘭生等都是從同裡走出去的達官顯宦。再近一點的有辛亥革命的風雲人物陳去病。陳去病英名曾叱吒辛亥革命時期,在那風雲變幻的年代,與柳亞子等先創南社,繼而隨孫中山先生,曾任孫中山北伐大本營宣傳主任,廣東護法軍政府參議院秘書長等職,孫中山先生親切地譽他為“十年袍澤,患難同嘗”。還有國學大師金松岑,文彙報創始人嚴寶禮等等。

正因為同裡有那麼多名人和文武官臣,在他們年邁卸任或官場失意之時紛紛退歸故裡營造深宅大園,所以同裡才有了那麼多的明清建築。明清建築多是同裡的又一多。據鎮志記載,從公元1271年至1911年先後建成的宅第有38處,寺、觀、祠、宇47座。其中明代建築10余處,清代建築20余處。目前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築有:耕樂堂、三謝堂、承恩堂、侍御第、五鶴門樓、仁濟道院等。清代建築有:退思園、崇本堂、嘉蔭堂、務本堂、慎修堂、廣善堂、任氏宗祠、龐氏宗祠、陳去病故居等。那些明清建築或前宅後園或左宅右庭或前後幾進的設計布局和高高圍牆、深深陪弄、磚雕門樓、風火山牆的建築結構以及廳堂樓閣、飛檐翹角的建築風格,彙集了明清建築之精華。明代建築三謝堂至今仍保留著三個楠木鼓墩,歷經五百多年堅實如石。朱宅五鶴廳樓磚雕栩栩如生,飄逸中透出一股仙風道骨之美。清代建築退思園橫向伸展貼水造園,為研究我國造園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範例。還有深有九進如同一只朝南伏臥的仙鶴的務本堂既有明代舊構,又有清代建築走馬樓。還有嘉蔭堂、崇本堂的磚雕木刻巧奪天工,甚稱藝術傑作。同裡的明清建築真是一幅看不盡的明清尚河圖。

同裡地處江南水鄉,鎮內街巷逶迤,河道縱橫,街緣水曲,路由橋通,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十多條河流把鎮區分割成7個小島,而40多座建於各個年代的古橋又將分隔的小島連成一體。水多橋多是同裡的第三多。走在同裡古鎮,舉足是河,望眼是橋。古鎮區內街河並行,橋路相接,東西走河,南北架橋,以河道為骨架依水成街,環水設市,傍水成園,巧妙而自然地把河、橋、街、路、園聯結在一起、融為一體。分布在鎮區河道上不同形式的古石橋如同一顆顆撒落的明珠。有歷經700多年歷史的思本橋,有建於元代的富觀橋。有拱型的、梁式的,如彩虹飛練,如橫吹長笛。建於清代公元1816年的太平、吉利、長慶三橋是同裡的橋中之寶,既小巧玲瓏,又古樸典雅。民間婚娶時一定要走三橋,以圖吉利。到同裡,坐上一葉小舟,蕩漾於綠波之上,河河相連,河橋相通,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景色盡收眼簾,好一個“東方威尼斯”的水鄉澤國!

--------作者:雪棣 建新


精選遊記: 同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