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同裡

作者: kounet

導讀是尋覓那一條條浸透同一個圓月的水巷麼?是尋覓月色下那“酒”字招幡飄拂的明清古街麼?還是在尋覓那一座座古樸小巧的石拱橋,尋覓那湖邊又細又長的堤柳、又酥又軟的春天……我在尋覓。尋覓,是一種信念的執著,一種思念積蓄後的尋求兌現…… 這裡家家臨水、戶戶通舟,那鱗次櫛比的粉牆黛瓦,經過水的渲染,活像一片片青灰色的荷葉…… 那建於清代的古典園林� ...

是尋覓那一條條浸透同一個圓月的水巷麼?是尋覓月色下那“酒”字招幡飄拂的明清古街麼?還是在尋覓那一座座古樸小巧的石拱橋,尋覓那湖邊又細又長的堤柳、又酥又軟的春天……我在尋覓。尋覓,是一種信念的執著,一種思念積蓄後的尋求兌現……

這裡家家臨水、戶戶通舟,那鱗次櫛比的粉牆黛瓦,經過水的渲染,活像一片片青灰色的荷葉……

那建於清代的古典園林——退思園,居中的荷花池一汪清碧,環池的亭、廊、館、軒、榭,甚至那竇巧玲瓏的假山,仿佛從水中冒出,又在水中映現……

在耕樂堂那座跨水而起的環秀閣裡,我開啟閣樓的幾塊底板,一泓泱泱碧水,似一面鏡子,映照出另一個我的笑臉,竟然還有點點銀鱗穿梭在我的眉發之間……

我登上船篷四角掛著紅燈籠的小木舟,唱著“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的童謠,沿著青灰色的荷葉片上那脈脈經絡,沿著古鎮那縱橫交錯的條條水巷,去尋訪古鎮的古橋、名宅。哦!傍水而居的人家,洞開著一扇扇木格窗,像露出一雙雙笑迎客人的眼睛;臨河的石埠頭一級級伸入水裡,水鎮的女子們擠在石埠頭上洗菜、捶衣,琅琅笑聲,激起微微漣漪。藍色的包頭,繡花的圍兜,與藍天碧水、粉牆黛瓦,組合成一幅水墨畫卷,是那麼素雅,那麼潔淨……

古鎮同裡建在水上,素雅的靈氣藏在水中。哦!我尋覓到了名副其實的貼水之鎮、貼水之園、貼水之房;尋覓到了延續古鎮的歷史源泉!



漫步古鎮同裡,我在尋覓……

尋覓中有渴念,尋覓中有探求,尋覓中有令人心旌搖蕩的發現……

我尋覓的純情啊,融入了一座座古宅的秦磚漢瓦之體,鍥進了畫棟雕梁之肩……

我跨進葉家牆門,那長達九十多米的弄堂,一條直線,引領我穿過幽邃的夢境,去拜訪一間又一間、一幢又一幢的古建宅第……

風火牆、落地窗、走馬樓、木鼓墩,還有那彩塑屋脊、磚雕門樓、黃底黑斑的石庫門框……吸引我走進了一條古建築藝術長廊!

在明代古宅嘉蔭堂,看門的老伯手指著長窗上的雕刻,嘴含著水煙筒,咕嚕咕嚕地吐出一個個《三國》的故事。

在崇本堂,導游小姐指著梁柱上完整的《西廂記》雕刻,給我們講述浮雕、印雕、磚雕、整體雕各自的藝術特色。

哦!我尋覓到了一座明清建築博物館,尋覓到了一幅幅雕刻藝術的精品。在同裡,明清建築隨處可見,整個鎮子理所當然被作為文物保護起來。這在全國,不是絕無僅有,也是為數不多!



漫步古鎮同裡,我在尋覓……

在讀書橋的橋墩上,我讀到了那副五百年前的橋聯:“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崇尚讀書是古鎮的千年傳統。從宋朝到近代,這裡出過狀元、進士、舉人,也出過國內外著名的園藝家、畫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

我叩開三元街那幢寧靜的老屋,去查閱陳去病先生組織同盟會同裡支部的史料;我尋遍耕樂堂的廳堂樓閣,看是否還留有主人朱祥督造寶帶橋的點滴遺物;我坐在橋堍邊臨水的茶館裡,伴著老虎灶“咝咝”作響的水氣,傾聽古鎮人講述柳亞子和南社的故事……

同裡不僅有往昔留下的眾多人文景觀,還有當今仍在沿襲的吳文化的氛圍。走在古鎮的石板街上,我仿佛看到了逢年過節時洋溢吳地民俗風情的表演:舞龍燈、挑花籃、蕩河船、打連簫……我走進一戶戶傍水人家,窗台上、屋檐下、天井裡,栽滿了花卉,擺滿了盆景……

哦!漫步古鎮同裡,我按捺不住心的狂跳。尋覓到了,尋覓到了古鎮高尚的文化氛圍,尋覓到了一個當之無愧的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尋覓到了一個被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江南古鎮!


精選遊記: 同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