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衡山懸空寺2日游

作者: shuijingmuzi

導讀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華嚴寺-恆山-懸空寺2日游游記 大同介紹 大同最早為代京自古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三面臨邊,最號要害。東連上谷,南達並恆,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實京師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曾發生上千次大小戰事。大同境東的馬鋪山是漢代劉邦與匈奴奮戰七晝夜的戰場;金沙灘(今屬山西朔州市界)是楊家將血浴沙場的故址。大同在歷史上� ...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華嚴寺-恆山-懸空寺2日游游記
大同介紹
大同最早為代京自古為軍事重鎮和戰略重地,是兵家必爭之地:“三面臨邊,最號要害。東連上谷,南達並恆,西界黃河,北控沙漠。實京師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曾發生上千次大小戰事。大同境東的馬鋪山是漢代劉邦與匈奴奮戰七晝夜的戰場;金沙灘(今屬山西朔州市界)是楊家將血浴沙場的故址。大同在歷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國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華,兩朝重鎮”之稱。大同是民族融合的大平台,在促進中華民族大融合上功績卓著;是都城建設的裡程碑,北魏平城的城市建設獨具特色;是改革創新的大舞台,北魏平城時代的重大政治、文化改革,影響深遠,蔭及盛唐;是佛教中國化的先行者,佛教的政治化、本土化是從平城時代開始的;是古都藝術的新模式,無論是北魏時代的雲岡石窟,還是遼金時代的華嚴寺、善化寺等,均堪稱曠世精品,開創了大同模式;大同還是軍事防御的大前沿。大同是在中國歷史上地位顯著的古都、藝都、佛都、軍都、融合之都、改革之都。
一. 費用
1.交通:火車 K2602 99*2=198
火車站-如家打車 15
公交車 17路 1*2=2
3路 1*2=2
3路回 1*2=2
4路 1*2=2
如家-汽車站打車 8
大同-渾源縣大巴 26*2=52
恆山拼車 60*2=120
渾源-大同拼車 25*2=50
火車站-如家打車往返 13*2=26
大同-北京大巴 100*2=200
大同-北京火車票 退100,反退票費22
共計 680
小提示:1.大巴把我們運到渾源縣之後,會有小車在大巴車站等著,帶我們去懸空寺,這一段還屬於大巴的車費中,不用再交錢。聽說小車的司機是入了大巴的股的,所以他們都是一起的。
2.拼車是從上恆山開始到下恆山再運到懸空寺再回到渾源縣城這一段的時間,一個人60,一共是4個人拼一輛車,我還是覺得有點小貴,希望再去的朋友可以再砍砍價,應該能比這個便宜。
3.由於想在小長假的最後一天在家休息一下,我們將晚上的火車票退了,換成了汽車票,從大同到北京汽車走了大概5個多小時,不過,那種客車還挺豪華的。如果汽車票是從汽車站買的話,是120一個人,我們是從火車站旁有個大巴的點,從那裡買票是100元一個人,所以想坐汽車回北京的朋友可以考慮一下。
2.住宿: 如家 180
共計 180
3.門票: 雲岡石窟門票 150*2=300
雲岡石窟講解 120
華嚴寺 80*2=160
恆山門票 55*2=110
懸空寺 130*2=260
總計 960
小提示:
1. 雲岡石窟的講解每批次120,我們想和別家拼一個,結果當老公詢問別人是否要請導游時,被當做黑導游了,還要解釋一下,太逗了。可能是因為導游費太高,都不想請。想蹭聽那種大旅行團的吧,但發現,這裡的導游不拿喇叭,人少的話,就直接講,人多的話就發耳機,太可惡了,哈哈,導致我們只能兩個人請一個導游,120大元啊,心疼死了,一咬牙,一跺腳,奢侈一把吧,一個是因為來雲岡沒有解說的話跟沒來過一樣,另一個是這裡的導游從外貌到著裝都像空姐一樣,特漂亮,也算值了。
2. 來山西旅游,門票費好高啊,所以大家慎重選擇景點,對於懸空寺,很多人都選擇了照張照片就走,因為在外面可以看的很清楚了,不過對於一兩千年的東西還保存完好,想上去感受一下,130也值了。
4.帶回的特產:無(已經來兩次山西了,不買東西了)
5.小費用:如家附近的晚餐 35
如家的早餐 12*2=24
超市 22
共計: 81
小提示:對大同人民感覺不錯,很熱情,別看大同的旅游門票貴,但大同的吃還是比較便宜的,我們要的2熱菜一個涼菜,兩碗米飯,才30多,還挺不錯的。
本次旅行總計:1934
二. 旅行線路
D1:北京——大同(K2602晚11:45——6:30),出大同火車站打車先到如家,把東西放下後,坐17路到總站,原地不動再倒3路,直接到雲岡石窟。我個人感覺雲岡石窟比龍門石窟漂亮,因為他的主要特點是大佛比較多,我喜歡大佛,而且窟內雕刻精美,但老公覺得龍門好,他覺得龍門的最大的那尊佛非常震撼人心,所以總結起來,龍門小佛多,但大佛震撼人心,亮點突出,偷盜的原因除外,由於是由石灰岩構成的,因此風化小,保存相對更多一些。而雲岡個個漂亮,但無最大亮點,大佛顯得自己好渺小,但由於是沙石岩構成的,所以風化較嚴重,現在保存完好的是5窟——20窟,所以有興趣的朋友早兩年去,過幾年不知道是否會風化的更嚴重。有講解還是覺得很不錯的,所以前去觀賞的朋友如果自己功課已經做足,可以不用講解,如果功課沒做足,還是請個導游吧,貴點就貴點吧,也不能妄來這一次。從雲岡出來,坐3路回到市中心,再倒4路,直接到華嚴寺。華嚴寺內很多都是後來新建的,當然也有從遼、金就保存下來的經典內容,尤其印像最深的就是在藏經殿中那“一笑”,還有那藏經閣的經典建築,還是值得一看的。華嚴寺轉完也就3、4點,去華嚴寺的4路車還到九龍壁,聽說和北海的差不多,就沒去,華嚴寺的附近就是善化寺,我們找了半天,沒找到,就打道回府了。這一天,時間不是很緊,可以慢慢玩,總體感覺,今天游覽的兩個地方人都不是很多,我覺得很好。
D2:早上坐上去懸空寺的大巴經過大概1——2個小時就到懸空寺了,由於司機說先玩恆山吧,恆山上有很多像懸空寺的建築,就是因為沒做宣傳,所以不出名,玩完恆山可能就不想去懸空寺了。我們聽了他的建議,先去了恆山。作為北岳,我覺得恆山比中岳、西岳、東岳都稍差一些,山不是很高,氣勢也一般,山中最多的是廟宇群,也是一種特色吧,我覺得風景最好的是那個姑嫂崖,很像懸空寺,景色不錯,拍照也很好。通往山頂的路被截斷了,不知是不是因為有危險,所以我們沒有爬到山頂,不過也有很多人,繞過圍欄,向山頂進軍,祝他們好運吧。大概玩個3個多小時,就可以轉完了,坐車10幾分鐘就又回到懸空寺了,我們還是覺得應該去懸空寺。懸空寺不大,那個時間,人已經比較多了,我們在門外排了半個多小時才進去。所以不應該聽司機的,應該先來懸空寺,那時候人還很少呢。進去之後,感覺懸空寺很窄,比較小,如果人不是那麼多,慢慢的游覽,估計半個多小時也就可以下來了,再加上,聽說門票是剛漲的,以前才60,所以很多人都覺得不值,但我覺得還是不錯的。第一,雖然現在看著懸空寺不像想像中的那麼高,那麼懸,但在懸崖峭壁上,建造寺廟,作為北魏時期的古人來講,非常不易,而且以前懸空寺前應該有水,景色應該比現在更壯觀和漂亮;第二,作為北魏的建築,歷經千年,還歷經了很多次地震,還能保存至今依然堅固,沒有半點毀壞,是很不可思議的,所以能登上歷史這樣悠久的古代建築的精華,還是很值得驕傲的,就像馬未都說的“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第三,130的門票都沒擋住那麼多人上去,沒准門票還得漲,哈哈,這是我的美好願望。第四,不像司機所說的恆山上有很多都像懸空寺,不用去懸空寺了,確實他們都是依山而建,但恆山上的絕對無法和懸空寺相比,懸空寺要比那些建築要懸的多,要不然為什麼懸空寺成為古代建築的精華呢,精華確實是精華,廟宇的建築以及寺內的雕刻都非常精美,如果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我還是建議要上去看一看,感受一下。晚上我們乘坐大巴歷經6個小時從大同回到了首都北京,結束了愉快旅程。
本次旅行圓了我三個夢:
1. 看到了雲岡石窟,再加上龍門石窟,雖然沒有去過敦煌莫高窟,但是在中國美術館,看過莫高窟的展覽,非常漂亮,講解也非常棒,就算去過了吧,嘿嘿,這樣就對石窟藝術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感受,有比較就有收獲。
2. 又走了一岳,到目前為止,只差南岳衡山沒去過了。不過華山和嵩山有機會還想再去一次,上次沒玩夠。
3. 由於在中央十看過關於懸空寺的介紹,從那開始,我就特別向往那裡,這次我終於看到了我夢寐以求的懸空寺,本次旅行的最大目標就是懸空寺圓夢,這個夢終於圓了其實這也是本次旅行的名氣最大但景區最小的一個,哈哈,在年輕的時候來過了,看過了,感受過了,為年經的經歷又加上了一筆。
4. 將“大同”這兩個字或者說一個符號變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世界
三. 景點介紹
(一)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我國最大的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並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裡處的武周山南麓,依山而鑿,東西綿延約一公裡,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造像5萬1千余尊,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曇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巔峰時期的經典傑作。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則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薩、力士、飛天形像生動活潑,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細膩,上承秦漢(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現實主義藝術的精華,下開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義色彩之先河,與甘肅敦煌莫高窟、河南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
分窟介紹:
第一窟、第二窟兩窟為雙窟,位於雲岡石窟東端。一窟中央雕出兩層方形塔柱,後壁立像為彌勒,四壁佛像大多風化剝蝕,南壁窟門兩側雕維摩、文殊,東壁後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較完整;二窟中央為一方形三層塔柱,每層四面刻出三間樓閣式佛龕,窟內壁面還雕出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像資料。
第三窟,是雲岡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室,前室上部中間鑿出一個彌勒窟室,左右鑿出一對三層方塔。後室南面西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花冠精細、衣紋流暢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約10米,兩菩薩立像各高6.2米。從這三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紀)時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長方形立柱,南北兩面各雕六佛像,東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紀年(公元520一525年)銘記,這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第五窟,位於雲岡石窟中部,與六窟為一組雙窟。窟分前後室,後室北壁主像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滿雕佛龕、佛像。拱門兩側,刻有二佛對坐在菩提樹已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兩窟窟前有五間四層樓閣,現存建築為清初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兩層方形塔柱,高約15米。塔柱下面叫層大龕,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釋迎多寶對坐像,東面雕交腳彌勒像。塔柱四面大龕兩側和窟東、南、西三壁以及明窗兩側,雕出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層木構窟檐,窟內分前後兩室。後室正壁上層刻有菩薩坐於獅子座上。東、西、南三面壁上,布滿雕刻的佛龕造像,南壁門拱上的六個供養菩薩,形像優美逼真。窟頂浮雕飛天,生動活潑,各以蓮花為中心, 盤旋飛舞,舞姿動人。
第八窟,窟內兩側有五頭六臂乘孔雀的鳩摩羅天,東側刻有三頭八臂騎牛的摩醯首羅天,這種雕像在雲岡極為罕見。
第九窟,分前後兩室,前室門拱兩柱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龕、樂伎、舞伎,造像生動,動感強。
第十窟,與九窟同期開鑿,分前後兩室。前室有飛天,體態優美,比例協調。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構圖繁雜,玲瓏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達窟頂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薩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龕上滿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人,手執弦管、打擊樂器,神情迥異,形像生動。他們手中的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十分珍貴,是研究我國音樂的重要資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腳彌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與腿之間雕有一托臂力士像,這是雲岡石窟僅有的一例。南壁門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飾精美,姿態飄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東側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萬余尊小佛坐像,人稱萬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雲岡石窟最早開業鑿的五個洞窟,通稱“曇曜五窟。”十六窟為平面呈橢圓形。正中主像釋迦像,高13.5米,立於蓮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龕。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為交彌勒坐像,高15.6米。東、西兩壁各雕龕,東為坐像,西為立像。明窗東側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龕,是以後補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達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畫細膩,生動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釋迦坐像,高16.8米,是雲岡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東西鑿出兩個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帶大約在遼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釋迦坐像,高13.7米,這尊佛像面部豐滿,兩肩寬厚,造型雄偉,氣魄渾厚,為雲岡石窟雕刻藝術的代表作。
雲岡第五、六窟在雲岡石窟群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約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朱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後室。後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雲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二層方形塔往,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於像背上。窟四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有三十三諸天及各種騎乘,令人目不暇接。環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巧。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彙集的大檢閱。
雲岡第七、八窟位於雲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七窟前現存的木構建築,是清順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布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七窟後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於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內容仍為三世佛,且出現了造像組合。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上、護法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群比,在形制、內容、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曇曜五窟現編號第16——20窟,是由曇曜和尚主持開鑿的第一期窟洞,也是雲岡石窟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據《魏書•釋老志》載:“和平初,……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以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為楷模,雕刻五尊大像。這五窟規模宏大,氣魄雄偉。形制上共同特點是外壁滿雕千佛,大體上都摹擬橢圓形的草廬形式,無後室。造像主要是三世佛(過去、未來、現在),主佛形體高大,占窟內主要位置。
第16窟本尊釋迦立像高13.5米,而相清秀,英俊瀟灑。第17窟正中為菩薩裝的交腳彌勒坐像,高15.6米,窟小像大,咄咄逼人。
第18窟本尊為身披千佛袈裟的釋迦立像,高15.5米,氣勢磅礡;東壁上層的眾弟子造像造型奇特,技法嫻熟。第19窟本尊為釋迦坐像,高16.8米,為雲岡第二大造像。第20窟為露天造像,正中為釋迦坐像,高13.75米,為雲岡石窟的代表作,面都半圓,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兩肩齊挺,造型雄偉,氣勢渾厚。
雲岡五華洞位於雲岡石窟中部的第 9——13窟。這五窟因請代施泥彩繪
而得名。第 9、10窟為一組前後室結構的雙窟,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太和十三年竣工,遼代曾在此興建崇福寺。兩窟平面近方形。前定南壁鑿成八角列柱,東西壁上部雕出三間訪木構建築的佛龕,余壁滿雕佛像、飛天。後室窟門上雕有明窗,北壁主佛是釋迦佛。第10窟主像是彌勒。後室門拱內外兩面有精雕圖案花紋,結構嚴謹,富於變化。第11——13窟是一組,具有前後窟的第12窟為中心窟。11窟中立方塔柱,塔柱四面上下開龕造像,除南面上龕為彌勒外,均為釋迦立像。東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 483)造像題記,是研究雲岡開鑿史的重要資料。窟東北有太和二十年( 496)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2窟前正室和東西壁上部均雕出三間仿木構建築屋形佛龕,前列兩柱,洞開三門,窟頂雕有伎樂天,手持排簫、琵琶、橫笛、束腰鼓等樂器,是研究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13窟本尊是交腳彌勒菩薩,高約13米,右臂下雕一力士托扛,既產生了力學作用,又兼具裝飾效果。南壁上層的七佛立像和東壁下層的供養天人,皆為窟中精品。東壁佛龕形制各異。五華洞雕飾綺麗,豐富多彩,是研究北魏歷史、藝術、音樂、舞蹈、書法和建築的珍貴資料,為雲岡石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雲岡東部窟群,指雲岡石窟東端1——4,均為塔洞。第1、2窟為同期開的一組,鑿於孝文帝遷洛前,窟內中央雕造方形塔柱,四面開龕造像。第一窟主像是彌勒,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釋迦像。浮雕五層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築的形像資料。第二窟是釋迦像,塔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像,上層雕三世佛。兩窟南壁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第三窟為雲岡石窟中規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約25米,傳為曇曜譯經樓。窟分前後兩室。前室上部左右各雕一塔,中雕方形窟室,主像為彌勒,壁面滿雕千佛。後室南面兩側雕刻有面貌圓潤、肌肉豐滿、農紋流暢的一佛三菩薩。坐像高約10米,二菩薩立像高6.2米。從風格和雕刻手法上看,很可能是初唐時的作品。第四窟風化水蝕嚴重,南壁窟門上方有北魏正光年間銘記,是雲岡石窟現存最晚的銘記。
雲岡西部窟群包括雲岡石窟西部第21至45窟,以及一些未編號的小窟小龕。大多屬於北魏太和十八年( 494)以後的作品。其特點是不成組的窟多,中小窟多,作為補刻的小龕多。造像多為瘦骨清相,衣紋下部褶紋重疊,神態文雅秀麗,藻井中飛天飄逸灑脫,具有濃厚的漢化風格,與“龍門期”雕刻十分接近。其中第38窟北壁“幢倒樂神”浮雕,是研究北魏雜伎的形像資料。
第39窟中心五層塔柱,塔身每面作五間,六柱,柱頭上鬥拱承托出檐,天平座,每層間闊高度皆小於下層,穩重雋秀,是研究早期造塔的重要資料。第40窟整體布局巧妙地運用裝飾藝術,使洞窟格式、構圖既有規律,又有變化,提高了石窟藝術的格調。
(二) 華嚴寺
華嚴寺殿宇嵯峨,氣勢雄偉壯觀,是遼金時期我國華嚴宗重要寺廟之一。前院有山門、念佛堂、雲水堂。後院有客室、禪堂、僧舍。寺內主要建築有大雄寶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 薄伽教藏殿建於遼重熙七年(1038),面寬五間,進深四,建築結構嚴謹,形制穩健。殿內完整地保存著31尊遼代塑像。其中合掌露齒菩薩塑像體態裊娜,婉麗動人,藝術價值最高。四壁排列重樓式雕木藏經閣38間。殿後壁正中間懸一天宮樓閣。這些精巧玲瓏的木構模型,對於研究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稱其為“海內孤品”。
做此攻略,一為給自己留作紀念,二為其他朋友提供一些幫助,僅供參考。希望每一個到廬山游玩的朋友都能旅游快樂!
(三) 恆山
恆山,人稱北岳,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海拔2017米,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並稱為五岳,揚名國內外。1982年,恆山以山西恆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曾名常山、恆宗、元岳、紫岳。位於渾源縣城南10公裡處,距大同市62公裡。其中,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衝,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恆山風景區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據1984年規劃,全景區為4個等級的保護區和1個自然保護區。一、二級保護區面積為62.10平方公裡,以雙峰並峙的天峰嶺和翠屏峰為中心,包括天峰嶺景區、翠屏峰景區、千佛嶺景區、溫泉景區和渾源城景點群;龍山一帶為自然保護區。恆山主峰分東西兩峰,東為大峰嶺西為翠屏峰,兩峰對峙,風格獨具,斷崖綠帶、層次分明。金龍峽,居於天峰嶺、翠屏峰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過三丈。這裡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此劈山鑿道據守,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楊業父子在此以險為憑,抵抗外族的人侵。恆山景觀中,果老嶺、姑嫂岩,飛石窟、還原洞、虎風日、大宇灣等處,充滿了神奇色彩,還伴有優美的神話傳說。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景。苦甜井位於恆山半腰,雙井並列,相隔1米,水質迥然不同。一井水如甘露,甜美清涼、水井深數尺,取之不盡,可供萬人飲用,唐玄宗李隆基賜匾“龍泉觀”。另一井水苦澀難飲,成為鮮明對照。現苦井已封。恆山松,為恆山一景。“四大夫松”,古松根部懸於石外,緊抓岩石,傲然挺立,姿態雄健。在虎風門觀松,或立於丹崖上,或倒掛於絕壁問,如傘如翼如亭如龍如橋,千姿百態,儀態萬方。恆山雲,變幻無窮。出雲洞在後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郎郎,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游出縷縷白雲,引人遐思。
懸空寺
恆山懸空寺位於山西渾源縣,距大同市65公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內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恆山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懸空寺作過修繕,北魏王朝將道家的道壇從平城,今大同南移到此,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了懸空寺。
恆山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
值得稱“奇”的是,建寺設計與選址,懸空寺處於深山峽谷的一個小盆地內全身懸掛於石崖中間,石崖頂峰突出部分好像一把傘,使古寺免受雨水衝刷。山下的洪水泛濫時,也免於被淹。四周的大山也減少了陽光的照射時間。優越的地理位置是懸空寺能完好保存的重要原因之一。
“懸”是懸空寺的另一特色,全寺共有殿閣40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來形容懸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岩石裡,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
懸空寺的“巧”體現在建寺時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狀態布置和建造寺廟各部分建築,將一般寺廟平面建築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體的空間中,山門、鐘鼓樓、大殿、配殿等都有,設計非常精巧。寺內有佛像八十多尊。
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覽懸空寺後,在石崖上書寫了“壯觀”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稱懸空寺為“天下巨觀


精選遊記: 大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