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呼倫貝爾之二

作者: 自助游俠2001

導讀七十一歲的瑪露夏阿姨身體健康,早上很早起來侍弄她的菜園子。我和她攀談起來,阿姨的中文不是太流利,濃郁的東北口音中夾雜著很多異域口音。阿姨應該是第一代華俄後裔,她的媽媽是俄羅斯人,在她媽媽四歲時,被瑪露夏的姥姥帶過額爾古納河,在中國境內定居下來。她的父親是中國人。阿姨的丈夫也是華俄後裔,丈夫的老家是山東無棣呢! 瑪露夏阿姨住的房子還保 ...

七十一歲的瑪露夏阿姨身體健康,早上很早起來侍弄她的菜園子。我和她攀談起來,阿姨的中文不是太流利,濃郁的東北口音中夾雜著很多異域口音。阿姨應該是第一代華俄後裔,她的媽媽是俄羅斯人,在她媽媽四歲時,被瑪露夏的姥姥帶過額爾古納河,在中國境內定居下來。她的父親是中國人。阿姨的丈夫也是華俄後裔,丈夫的老家是山東無棣呢!

瑪露夏阿姨住的房子還保持著俄羅斯風格,純木搭建起來的起脊結構,天藍色的窗框,玻璃被擦拭的一塵不染,窗台上擺著兩盆怒放的海棠花,具有濃郁俄羅斯風格的花布窗簾耀眼地懸垂著。

阿姨自己壘了個面包爐,旅游旺季,要早起給住在她家的客人們做面包,還要拎著小桶去對面的鄰居家購買早上剛擠出來的牛奶,回來燒開給客人喝。

聽到阿姨招呼我妻子為“姑娘”,我笑說,“阿姨,她都是姑娘她媽了……”阿姨笑著說,“俄羅斯人都這樣稱呼婦女的,不像咱們這裡。我剛結婚時,一幫婦女坐在一起聊天,被男人們稱為‘娘們兒’,我聽了,當時就哭了。”哈哈,一河之隔,差距這麼大呢!

阿姨房間的對面就是一個被塑料花纏繞的秋千,這也是俄羅斯民居的標志吧?

阿姨住在前院,她的兒子、兒媳和孫子住在後院,後院主要用來接待游客。寬敞的客廳裡按照俄羅斯風格布置,靠牆的椅子上躺著一架手風琴,很多黑白的、彩色的照片向客人們訴說著這個家庭的過去。

和瑪露夏阿姨住在一起的兒子,一看就是俄羅斯人,雖然我不知他的名字,但第一印像告訴我他的俄文名字應該是“謝廖沙”或者“瓦西裡”,近似紅色的頭發,深凹的眼窩,碩大的肚子,泛著金光的汗毛。

昨天的晚餐,我們點了“葛得列克”( 就是炸土豆條和牛肉餅)和“蘇伯湯”。今天的早餐就是面包,藍莓醬,牛奶,雞蛋等。

早餐後,我們和瑪露夏阿姨合影並話別,阿姨歡迎我們在方便的時候再次到她家做客,我們也向阿姨發出邀請,有機會回山東看看齊魯大地翻天覆地的變化,阿姨欣然接受。

恩和出來,到達室韋,室韋在2005年被中央電視台評為“中國十大魅力名鎮”之一,入選的理由有兩個,一個是這裡是蒙古族的發祥地,另一個是這裡是我國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與俄羅斯小鎮奧羅奇僅一河之隔。這裡還有室韋口岸,一座友誼橋橫跨額爾古納河,我國的111(1)號界碑屹立在這裡。這裡是需要門票的,每人20元。

室韋小鎮開車轉了一圈,奔赴臨江。現在發現,臨江和恩和的原始風貌保持較好,室韋開發的很成熟了,這也是烏力吉推薦我們分別住宿臨江和恩和的緣故。

臨江,到現在我也不知道它和恩和、室韋的行政關系,總之,這是一個讓人到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中午時分,烏力吉把車開進臨江的“米佳家”,這也是一個俄羅斯民族家庭,米佳是第三代華俄後裔,猛的看米佳同志像是維吾爾族。最讓我們吃驚的是,米佳的女兒八歲了,上小學一年級,可是臨江沒有小學,室韋的教學質量又不好,只好把女兒送到離家300多裡地的額爾古納市求學,孩子一個月回不了一次家,吃住在老師家裡(非免費),剛開始,孩子在學校裡哭,媽媽在家裡哭。

午飯後,烏力吉帶我們去看月牙泡景點,這個景點處在一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不賣票,也不許游人進入。

烏力吉和看門人交涉無果後,帶我們去了太平村垂釣。這真的是垂釣啊,垂直著魚竿釣魚,魚很多,但也很狡猾,一個小時的光景,只釣上來4條柳葉般的魚,就這四條小魚,晚上還燉了一碗湯呢!還有5、6條魚,眼看著咬住鉤了,往上一提,它松口了……

不帶客人看月牙泡,烏力吉心有不甘。回去的路上,找了個小道開進去,他自己認為這條路能繞到月牙泡。路況不好,很長時間內只有我們一輛車,我越走心越慌。經過40分鐘的獨行,眼前豁然開朗起來,烏力吉得意地笑了,月牙泡,確實漂亮。只不過此時烏雲密布,小雨淅瀝下起來,沒有藍天、白雲,拍下的片片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但是,烏力吉那種“游客利益高於一切”的職業道德讓我們的心中充滿美麗。

6點10左右,回到米佳家。米佳的妻子帶我們去她表哥家參觀“擠牛奶”,我也試驗了一下,頗具技術含量。可真是“誰知杯中奶,滴滴皆辛苦”啊!

晚餐點了鹵子面,米佳妻子的手藝不錯,我們自助做了魚湯。

飯後,在烏力吉的推薦下,我們去額爾古納河邊目睹了村民誆魚的場景,看著河對岸俄羅斯的土地空曠荒蕪,從心裡感謝偉大的黨帶領我們奔向幸福之路。

這一晚,在靜謐中睡去……


精選遊記: 呼倫貝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