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游記:香煙繚繞飛龍頂

作者: 觀葉知青山

導讀滎陽游記:香煙繚繞飛龍頂 飛龍頂,又名紫雲宮,為道教名剎,位於滎陽市西北20多裡的廣武山上。東臨楚漢相爭之古戰場漢霸二王城,西接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虎牢關,北瀕滔滔黃河,南望巍巍嵩岳。這裡山川靈秀,風景絕佳。 相傳大禹治水時,群龍元首,洪水遍野,人民難以生活。大禹王組織群眾疏理河道,開挖渠溝,把洪流導人大海。從此,群龍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 ...

滎陽游記:香煙繚繞飛龍頂



飛龍頂,又名紫雲宮,為道教名剎,位於滎陽市西北20多裡的廣武山上。東臨楚漢相爭之古戰場漢霸二王城,西接歷代兵家必爭之地虎牢關,北瀕滔滔黃河,南望巍巍嵩岳。這裡山川靈秀,風景絕佳。

相傳大禹治水時,群龍元首,洪水遍野,人民難以生活。大禹王組織群眾疏理河道,開挖渠溝,把洪流導人大海。從此,群龍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地方,條條巨龍便從這裡騰飛升天,故名“飛龍頂”。也有傳說:這裡山巒交錯,溝壑縱橫,中間一峰突出,輕煙繚繞,好似雲霧中的“飛龍”。

飛龍頂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1424年),嘉靖三十年至萬歷年間陸續增建、重建、彩繪、雕飾,後經清世祖順治八年至十一年(公元1651年~1654年),又大力開拓擴建,形成一個巍峨壯麗的建築群。

整個建築主要分布在飛龍頂正中的祖始大頂、泰山東頂、華岳西頂三座峰頂。原來崖上還建有南崖閣(或稱南岳行官或南大殿),與祖始頂遙遙相望,又與東頂、西頂形成犄角之勢,整個看去,自然地形成一個整體,像條騰空飛舞的巨龍,被稱為“中州奇觀”。清代的申奇彩有詩贊日:“兀突層岳起,峰回畫閣開。煙籠南領近,河繞北山來。雲自溝中作,星從天山栽。登臨未盡頭,重游往徘徊”。

在春暖花開的美好時節,我們棄車山下,徒步前往,由低到高,漸人佳境。從雲霧溝的興隆橋、像山橋、捧聖橋,盤道而上,經一天門、二天門、琉璃影壁、樂樓、三大殿、八仙洞、壽報閣、南天門,經鐘鼓樓至清虛府,到達飛龍頂的絕勝處——金頂。

清虛府建在壽報閣後面丘峰頂端的高台上。台身呈不規則的圓柱體,高約30米。我們從壽報閣順著陡立的台階,經過陽台、露台、月台,終登極頂。台頂上這座九脊鹿殿重檐樓閣,紅牆綠瓦,龍鳳雕脊,上飾鴟吻、鐵束,中豎寶瓶,邊列各種奇獸。閣內底層是聖公母洞,洞門上面有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時的題額“祖始大頂”四個大字。中層供祖始像,上層供觀音像。像後彩塑背光為金龍盤舞,游雲飛霞,金色圓盤,陽光四射,閃閃發光。閣外有欄杆走廊,四面通聯。廊間的盤龍石柱上書有:“孔頂煙霞聚仙峰,去天尺五;一溝雲霧環帝座,拔地尋千”的楹聯,生動地描繪了清虛府宏大神奇的勝景。



我們順級而下,直去王母洞,亦稱八仙洞,洞門隱約露出裝有獸頭的鬥拱琉璃瓦頂。洞中塑有一尊“八仙慶壽”神像。正中王母曲膝端坐,神態端莊,兩眼向前凝視,仿佛在教導人們如何積德行善,肅穆之中有親切之感。兩旁四名侍女,造形生動,比例適度,姿態自然。兩名半裸上身,體著裹腹長裙,一手搖金鈴,一手執著拂身的彩帶,翩翩起舞,另兩名服飾華麗,面龐圓潤而清秀,神態天真,口上有情,眼中有神,雙手捧著拱具,十分認真。八仙分列兩廂,神態各異,八面生風,不怒而威,思念著各自的心事。這些塑像和彩繪可算得上匠心獨具,巧奪天工,是飛龍頂上的代表作了。

沿祖始大頂一條崎嶇小道便到了泰山東頂,也稱東岳行富,山頂上建有玉皇觀和碧霞祠。玉皇觀聳立在泰山東頂的高台上,是一座全部用磚券成的歇山重檐的亭式樓閣。閣內供著玉皇木雕彩像,造型美觀,端莊渾厚,線條柔和,神氣秀逸。閣內壁畫色彩絢麗,情景生動。閣內刻有:“輝煌傑閣到東頂,四合層戀拱北辰”的楹聯。閣外磚砌梯道,迂回曲折,僅容一人上下,如登小月台上,就有身臨懸崖觀星辰,腳下生風飛月官的感覺。登高遠眺,頓覺天地遼闊,人間狹小,沸沸揚揚的一座一百多萬人口的鄭州城如今歷歷在目,只有彈丸之地了。這時你會把一切委屈、一切煩惱、一切悲哀、一切怨恨都拋於九霄雲外,進入置身世外的崇高境界,使自己的心靈得到一次淨化,用心弦的語言,喚起自己心靈的覺醒。接著,我們去掉身上的負重,便一口氣地爬上華岳西頂。在這山頂上建有素天宮,也稱西岳行宮。清同治年間(1862年~ 1874年)重建,光緒二年(1876年)重修,是座九脊歇山樓,俏麗的身姿與清虛府相似,鬥拱重檐,琉璃飾頂,八角如鳥翼張起,呈翩然欲飛之勢,非常秀美。梁檁及鬥拱上彩繪的麒麟、梅花鹿以及山水花卉,更是絢麗多彩。樓身的腰裡著一條琉璃的飾帶,是12幅明媚多姿的“荷葉圖”。上面樓廊寬闊,可供遠矚近覽,下面走廊上環立著12根石望樁,有圓形浮雕盤龍的,有小混棱方型書刻聯語的,有線刻八仙的;柱下石礎多為蓮瓣須彌座,或為雛菊豹腳座,或為鐫苑迭澀座,花色新穎多樣。中開朱紅大門,門楣露出磚雕乘花孤罩。門前一對青石望獅。門蹬上雕“三陽開泰”、“童牛圖”等畫面多幅。樓上供藥王、華陀,樓下供祖始、關羽。古柏青槐,掩映其間,許多善男信女拿著香紙供品來來往往。他們不僅來自黃河兩岸腹地,也有來自沿海發達地區乃至港澳台等地。擁入廟宇內的女性,既有渾身散發著鄉土氣息的農婦,也有滿臉濃彩重抹、短裙微飄、從頭到腳充滿著現代派韻味的都市少女。在一座座香火繚繞的神像前,她們虔誠地跪倒在地,或叩頭作揖,或燃香點紙,雙眼含著一種崇敬,胸中蕩起一種祈求。

在回程的路上,我們談論著所見所聞,特別是宗教問題。道教,是我國悠久文化的一部分,對一些信仰者來說,就是“與人為善,勸人向善”,同時,在一定層次上也起著規範人生的作用。可以預見,當我們再次來到這一著名的勝地時,在那巍峨壯觀的廟宇、大殿中,將會有更多默默追尋的人們,這裡的香火將依然會輕輕燃燒著、繚繞著,飄散著一絲絲淡淡的清香……


精選遊記: 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