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草原有個約定——2011年國慶呼倫貝爾行(三)

作者: 麥麥呀

導讀10月4日,我頭天晚上就訂了一匹馬,准備今天一早騎上山去看日出(說是山,其實從我住的地方望過去就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凌晨 5點半一出門就立刻感受到了什麼叫北方,在我的家鄉還穿一件T恤的時候,在這裡的早晨,秋衣+秋褲+毛衣+衛衣+羽絨服+帽子=全幅武裝的我。晨霧籠罩著整個小鎮,遠處飲煙裊裊,牽馬人自家養的狗狗與我們一路隨行,我坐在馬背上看風景,� ...

10月4日,我頭天晚上就訂了一匹馬,准備今天一早騎上山去看日出(說是山,其實從我住的地方望過去就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凌晨 5點半一出門就立刻感受到了什麼叫北方,在我的家鄉還穿一件T恤的時候,在這裡的早晨,秋衣+秋褲+毛衣+衛衣+羽絨服+帽子=全幅武裝的我。晨霧籠罩著整個小鎮,遠處飲煙裊裊,牽馬人自家養的狗狗與我們一路隨行,我坐在馬背上看風景,好不愜意。太陽在6點10分左右從地平線上升起來了,又是一片金黃,新的一天開始了。



(日出前)



(太陽升起來了)



看完日出,回到民居,稍作休息後吃早餐,今天要行路400多公裡前往滿洲裡。滿洲裡一座獨領中俄蒙三國風情、中西文化交融的口岸城市,素有“東亞之窗”的美譽。一路上經過了弘吉剌部,這是一個聰明能干,高雅富貴的部落,以盛產美女而聞名,蒙古部落的男子都以娶到弘吉剌部落的美女為榮,張師傅告訴我們成吉思汗的母親和妻子都是來自於這裡。



(弘吉剌部)

一路上風光無限,我感嘆眼睛不夠用。從來沒有見過那麼多的羊群,牛群,曬著太陽,悠閑地吃著草,吃飽了就趴在草地上睡會兒,睡醒了起來接著吃。動物們對游客的統一態度是:愛看不看,愛咋咋地。



(牛群吃的吃,睡的睡)



(放羊的羊倌)



(好多小肥羊,我開玩笑的對同伴說:“這些羊可以供你吃上好幾年了。”)

張師父說帶我們去爬山,我們欣然前往,登上山坡,眼前亮相的便是一大片濕地,廣袤無垠,濕地對岸遠遠的有一處高地,很多建築,一問才知道原來對面就是俄羅斯,哈哈,又是俄羅斯,原來我們去滿洲裡這一路上都是挨著邊境線走的,難怪俄羅斯總會出現在我的視線裡。



(我們登上的草坡)



(濕地,又是濕地)



(看見沒有,我們的坐騎大眾寶萊。在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停放著,看上去就像台玩具車,非常可愛,哈哈)



(濕地對面山坡上就是俄羅斯,有那麼多的建築,我猜怎麼也至少應該是一個鎮吧)

接下來注意了,草原上騎馬,重點推薦。以前只敢聽說,沒想到今兒算是來著了,還真讓我們過了把癮。張師傅聽說同伴沒有在臨江騎馬,就建議說讓我們在草原上遛上一圈,順便等著太陽下山,可以在草原上看日落,那是相當的壯觀。我們講好價,60塊錢一個小時,選好馬後開始在草原上遛了。作為內地人,不要說騎馬,連見到馬的時候都很少,所以我們都沒有真正意義上騎過馬,同伴以前在麗江騎馬充其量不過是坐在馬背上,連馬的疆繩都沒有機會摸到,一路上由牽馬人牽著馬懶洋洋的邊走邊曬太陽,我笑稱那是在壓馬。我稍好一點,騎著馬爬過玉龍雪山,在馬場裡小跑過一下下,不過在草原上騎馬我也是第一次,我們渴望突破自己,在無垠的草原上策馬飛奔。這片草原的主人是個標准的蒙古漢子,瘦高的個子,單眼皮細眼角,憨厚的個性,最喜歡的口頭禪就是:“沒事兒”, 上馬前他簡單講了一下要領,由於之前騎過馬,所以我騎上我的黑馬王子馬就想在草原上馳騁。果然不是我的馬,我怎樣“駕”它都不肯飛奔,蒙古人也騎著一匹馬過來了,一打口哨,我的馬兒就像著了魔一樣奔跑開來,我哪經歷過這場面?興奮的我在馬背上尖叫,同伴還以為我是被嚇著了,誰知道我是高興得不得了呀不得了,哈哈。風從我耳邊呼呼的掠過,風聲,尖叫聲,馬蹄聲,聲聲入耳。



(草原上的鹹水湖)

(草原上有一片鹹水湖,我問蒙古漢子這水馬能喝嗎,他還是告訴我仨字兒:“沒事兒”,哦,那就是可以喝的意思 )



(我騎在馬背上拍攝我的黑馬在喝水)

一小時很快就到了,我從馬背上下來,意猶未盡,若不是時間來不及,若不是還要趕路,我真想再騎上一會兒。不巧的是今天草原上果然如天氣預報所說是多雲,日落是看不到了,想在草原上看鹹蛋黃般的太陽最終成了我的遺憾,好在還有騎馬後的喜悅支撐著我。



(草原上的日落,因為天氣的原因,我最終只能拍到這個了)

晚上,到達滿洲裡時差不多8點了,我們找了家餐廳吃了頓東北菜,東北亂燉,滿嘴的醬油味兒從嘴裡一直鹹到胃裡,看來還真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對付不了這口,同伴小聲說民居床睡得腰生疼,東北菜吃得直反胃,嘿嘿.....不過既然來了一趟東北,怎麼也要嘗嘗,不然遺憾。夜晚的滿洲裡燈火闌珊,霓虹閃爍,街道從一道街到五道街平行展開,作為一個不識途的四川人,我相當的沒有方向感,平日裡一出門就找不到北,但是來到這裡,哈哈,我敢大聲地說:把我丟在滿洲裡吧,我絕對不會找交警問路,因為橫平豎直的街道太好找了~!


精選遊記: 呼倫貝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