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自由行(3):大炮台和澳門博物館歷史無聲的見證者

作者: 竹林小語

導讀大炮台是澳門少有的防御性建築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靜寂的石牆前,或者也有過人聲鼎沸的時刻,有過刀光劍影的壯烈與激昂。但現在,這裡的的戰爭防御意義均已蕩然無存,只有舊城牆在游人面前沉默地矗立著,成為歷史無聲的見證人。 大炮台建於1617年至1626年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群。大炮台占地約1萬平方米,呈不規則四邊形,邊長均約 ...

大炮台是澳門少有的防御性建築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在靜寂的石牆前,或者也有過人聲鼎沸的時刻,有過刀光劍影的壯烈與激昂。但現在,這裡的的戰爭防御意義均已蕩然無存,只有舊城牆在游人面前沉默地矗立著,成為歷史無聲的見證人。

大炮台建於1617年至1626年間,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築群。大炮台占地約1萬平方米,呈不規則四邊形,邊長均約為100米,四個牆角外突成為棱堡,炮台東北、西南及東南面牆身建基於3.7 米寬的花崗石基礎上,牆高約9 米,往上收窄成2.7 米寬。女兒牆高約2 米,成雉堞狀,可架設多達32門大炮,以防範來自多方向的攻擊。

大炮台大門朝南,早期入門口為火藥儲存庫;上層的中央原是一座三層高的塔樓(今已無存),每一層均裝備火炮;旁邊另有四排房子,為澳督及官兵的營房,宿舍兩側有台階與下層入口處相連。炮台內備有水池及軍需庫。從1623年至1740年間,這裡一直是城防司令和澳督的住所,據說裡面的物資儲備相當充足,即使遭遇長達兩年的圍困,也能生存。

大炮台數百年一直是軍事禁區,直至1966年氣像台遷入後開放為游覽區。如今,大炮台中央部分為1998年建成的澳門博物館,城堡頂層是大炮台花園,游人在此可以居高臨下俯瞰澳門360度的風景——戰爭與和平的轉換,很多時候,就在一念之間。



城市博物館往往是一個地區可以觀賞、可以觸摸的歲月印痕。澳門博物館或許沒有令人嘆為觀止的鎮館之寶,但流連其中,游人會發現,這座500年前的小小漁村,在經歷過眾多不同國家的統治磨練之後,自我的文化依然生命力旺盛地生存著,特殊的殖民歷史,造就了澳門特殊的魅力與氣質。

澳門博物館位於大炮台上,創立於回歸臨近的1998年,面積並不大,只有三層, 2100平方米的展廳和3000多件展品,絕大多數都是由民間募捐及購置得來。博物館一樓展現澳門歷史,二樓重現當年濠江景致和民間藝術,三樓用來表現澳門的現在和未來。

在一樓澳門歷史部分,游人會發現小城的肇始:澳門是中國最早對外貿易的口岸之一,1513年,葡萄牙人上岸的借口很簡單:為了上岸曬干被海上浸濕的貨物,純樸的漁民當然相信並接待了他們。憑著這個簡單借口,一個地區,就這樣逐步進入了葡萄牙人的手裡。

如果游人順著館內指示,信步來到一幅圖前面,還會發現原來澳門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並且絲綢最後抵達的就是葡萄牙北部的費雷蘇德埃帕達新塔。1513年,葡萄牙也開始了與中國的接觸,隨後帶了第一部印刷機的復印品等等。一樓采用了不少多媒體的演示方式,比如參觀者可以在某幅圖前,按動按鈕聽到10種不同語言“茶”的發音。

在二樓,游人可以見到真人大小的小販蠟像,按一下按鈕,還能聽到原汁原味的粵語叫賣聲,而在不遠處,就是澳門土生葡人家庭房間的布置。數百年來澳門東西方文化融合、和諧並存的多種面貌,在這裡栩栩如生、纖毫畢現。這裡的展品並非價值連城,但其中蘊藏的深厚意義,早已遠遠超出了單純的材質與工藝的價值,成為澳門生活無可替代、不可重來的往日情懷。



精選遊記: 澳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