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武侯祠

作者: tjm1966

導讀2011年11月13日下午,我游畢峨眉山和樂山大佛景區回經成都,特意去了趟武侯祠。 到武侯祠門前已是傍晚時分,發現此處確切的名稱應是漢昭烈廟,其主體建築是祭祀是劉備的殿堂和劉備墓(惠陵),真正的武侯祠只是祭祀劉備的大殿後的一座殿堂,規模要比劉備殿要小些。據說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與始建於公元223年祭祀劉備的昭烈廟相鄰,唐以前就已有了,千百年間幾經毀� ...

2011年11月13日下午,我游畢峨眉山和樂山大佛景區回經成都,特意去了趟武侯祠。

到武侯祠門前已是傍晚時分,發現此處確切的名稱應是漢昭烈廟,其主體建築是祭祀是劉備的殿堂和劉備墓(惠陵),真正的武侯祠只是祭祀劉備的大殿後的一座殿堂,規模要比劉備殿要小些。據說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與始建於公元223年祭祀劉備的昭烈廟相鄰,唐以前就已有了,千百年間幾經毀損,屢有變遷,明朝初年朱元璋之子朱椿任蜀王重修冷清破敗的漢昭烈廟時,將香火繚繞的武侯祠遷入其中,奠定了蜀漢君臣合祀一廟的格局,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重建時延續此格局建制,現存祠廟主體建築就是那一時期之物。這種布局建制實質上體現了君為臣綱的封建皇權體制下對諸葛亮祭祀問題的定位,這位在民間頗受尊崇的人臣在蜀漢之都無法獨立成祠,只能君臣合祀,配祠於其帝。當然,諸葛亮配祀地位要高於蜀漢群臣之處是,龐統、趙雲等28名文臣、武將在東、西廊房內排成兩列陪祀,關羽、張飛在左右偏殿陪祀,而諸葛亮則在懸“武侯祠”匾額的後殿內陪祀。盡管如此,民間還是執著地稱昭烈廟為武侯祠,官方正統意志時與民意相左於此可見,這是昭烈廟及武侯祠自明代以來的尷尬。

徜徉於暮色四合的武侯祠,靜謐而又肅穆。我看了有“三絕碑”之譽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此碑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刻字,殊為珍貴。也看到了清人趙藩那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的名聯。我注意到祭祀劉備的大殿內,陪祀其的是其寧願自盡而不降魏的孫子劉諶,而不見其子劉禪塑像。據說,最初殿內原有劉禪之像,但在宋、明兩代幾次被毀,後來就沒有再塑,其因大概嫌其無能,不能守基業罷。祭祀諸葛亮的殿堂懸“名垂宇宙”匾額,其子諸葛瞻、其孫諸葛尚都陪祀其側,此兩人都陣亡於抗擊魏將鄧艾的綿竹戰事中,堪為壯烈。祠內有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的岳飛手書刻石,但究竟是否岳武穆所書,尚有爭議,但孔明此表足顯其對蜀漢的赤誠襟懷和勤勉操守。

記得杜甫有《蜀相》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本以為歷經千百年武侯祠應該古樹林立,但我發現武侯祠現存古樹並不多,不少樹木似乎還是近些年所栽,已無“柏森森”之景了。由於成都城區的擴展,古時位於城外的武侯祠、杜甫草堂現在已是中心城區了,村野變城郭,這是時代的發展和進步。

武侯祠一牆之隔便是錦裡,這是近年成都打造的仿清末民初建築風格的古街,成為到成都的旅游者光顧的地方。這裡有不少兜售成都名小吃和民俗、文化旅游消費品的店肆,與靜穆的武侯祠不同,這裡燈光璀璨、熙熙攘攘,頗為熱鬧,那份市井之聲不時浸潤到武侯祠內,冷清的武侯祠有熱鬧的錦裡作伴,倒也不會寂寞。劉備、諸葛亮等天上有靈,會不會化身今人徜徉於錦裡街衢,與人同樂呢?也許此時,他們已無分君臣,而只是尋常過客了。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