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的水

作者: 口水魚

導讀出游晉祠,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走的路:“臨汾川而降祉,構仁和以棲神。金闕九層,鄙蓬萊之已陋;玉樓千仞,恥昆閬之非奇”;感慨的是北宋範仲淹的感慨:“神哉叔虞廟,勝地出嘉泉”,“千家灌禾苗,滿目江鄉田”,“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詠晉祠水》)。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裡的懸甕山麓,晉水源頭。《晉祠志》載:“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 ...

出游晉祠,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走的路:“臨汾川而降祉,構仁和以棲神。金闕九層,鄙蓬萊之已陋;玉樓千仞,恥昆閬之非奇”;感慨的是北宋範仲淹的感慨:“神哉叔虞廟,勝地出嘉泉”,“千家灌禾苗,滿目江鄉田”,“皆如晉祠下,生民無旱年”(《詠晉祠水》)。

晉祠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裡的懸甕山麓,晉水源頭。《晉祠志》載:“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晉祠歷史悠久,是集中國古代祠祀建築、園林、雕塑、壁畫、碑刻藝術為一體的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著《水經注》載:“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堂,結飛梁於水上”,由此可見晉祠早在1500多年前即為“晉川之中最為勝處”,已具相當規模。晉祠文化遺存極為豐富,現有宋、元、明、清時期的殿堂樓閣、亭台橋榭等各式建築100余座,各種雕塑100余尊,碑碣400余通,上千年古樹20余株。在一處文化遺產中保存有如此眾多的文物精品,實屬罕見。特別是晝夜湧流、聲響如玉的“難老泉”,神態各異的宋代“侍女像”,型如臥龍的“周柏”被譽為晉祠三絕,北宋的聖母殿、魚沼飛梁、金代的獻殿被國家文化部鑒定為三大國寶建築。在我看來,難老泉的水是古老而神奇的晉祠的靈魂,是祠內最具動態的點睛之筆,為這座我國規模最大的古代園林式祠廟建築群著實增色不少。

難老泉水從源於懸甕山一丈深的石岩中,不知始於何時,《山海經》就有“懸甕之山,晉水出焉”的記載。泉名系北齊前人取自《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句,意指泉水川流不息,晝夜不舍。晉水源頭的泉水揮灑而下,環繞祠內,回旋渠中,清澈見底,其特有的長生萍濃翠如玉,四季長青,游遍天下名山大川的詩仙李白曾贊嘆:“時時出向域西曲,晉祠流水如碧玉;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另一位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贊賞泉水“春變煙波色,晴添樹木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也留下了“晉水今入並州裡,稻花漠漠澆平田”的佳句。千百年來,歷代文人墨客、名人雅士題詠甚多,盛贊泉之“難老”為“三晉名泉”、“晉陽第一泉”。《北齊書》載北齊天保年間,曾建造兩丈余高、八角攢尖頂的難老泉亭,亭下設井,水湧不絕,常年不息,再出石壁設龍頭作神龍吐水之狀。與同行的兩位水利同仁在難老泉龍吐水處合影後,我情不自禁掬了一把泉水,喝了好幾口,後來才知由於難老泉的水日益枯竭,並於10多年前斷流,現在從渠壁龍頭裡流出的是不宜飲用的循環水,於是心中嗟嘆不已。


精選遊記: 太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