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藍海岸上的鷹巢村-埃茲(一)

作者: moonyyang

導讀早晨8點鐘准時從酒店出發,今天打算游覽尼斯東面的鷹巢村埃茲(Eze)和靠近意大利的世界第二袖珍國-摩納哥(Monaco)。 從事先准備好的資料上查到,在尼斯乘坐82路(Vauban-Eze Village-Plateau de la Justice)或112路(Vauban-Eze Villege-Monaco Beausoleil)汽車可直接到達埃茲村,但這兩路車的起點站都不在馬賽納廣場(Place Massena)附近的尼斯公交總站,而是在尼斯城北邊的沃邦(Vauban), ...

早晨8點鐘准時從酒店出發,今天打算游覽尼斯東面的鷹巢村埃茲(Eze)和靠近意大利的世界第二袖珍國-摩納哥(Monaco)。

從事先准備好的資料上查到,在尼斯乘坐82路(Vauban-Eze Village-Plateau de la Justice)或112路(Vauban-Eze Villege-Monaco Beausoleil)汽車可直接到達埃茲村,但這兩路車的起點站都不在馬賽納廣場(Place Massena)附近的尼斯公交總站,而是在尼斯城北邊的沃邦(Vauban),在市內乘坐貫穿整個城市的有軌電車可到達那裡。

沃邦(Sébastien le Prestre de Vauban,1633-1707年),法國元帥、著名的軍事工程師。在路易十四時期參加了大大小小的戰役不計其數,他的築城理論體系對歐洲軍事學術的影響長達一個世紀以上,其中五邊形的棱堡設計在歐洲火炮逐漸盛行的十七世紀及以後影響至深。槍口上插固定刺刀的辦法是他發明的,改變以往每當射擊時必須取下刺刀的做法。當時甚至有這樣的說法:“由沃邦建造的城市是幸運的,被沃邦攻打的城市是絕望的。”

1707年因肺炎去世,被安葬在他的故鄉巴佐什的一座教堂裡。按照拿破侖的指示,1808年他的心髒被安放在巴黎榮軍院中。http://bbs.tiexue.net/post_3651871_1.html

穿過酒店前面的喬治.克萊蒙修大街(Avenue Georges Clemenceau),來到尼斯的主干道-讓.梅德桑大街(Avenue Jean Medecin),我們一干人在Jean Medecin站上了有軌電車,大家手裡拿著1歐的硬幣卻找不到投幣口,看到別的乘客都是拿著車票在車門邊的刷卡器上掃一下,才知道得事先在站台上的自動售票機上買好票,上車後刷卡,車行駛到下一站馬賽納(Massena)時我們趕緊跳下車,在站台上買了票等下一趟車。雖然車上沒有人查票,但在眾目睽睽之下逃票太丟中國人的臉了。



再一次上了有軌電車,當車駛過馬賽納廣場(Massena)時那裡依舊是空蕩、冷清。



節日的早晨,車廂內乘客很少,有的人還處在半醒半睡中,有的人目光呆滯地望著窗外,只有像我們這樣的游客精神氣十足,帶著好奇的眼光東張張、西望望。



每個站台都有自動售票機,車票一歐一張,買起來很容易,無需輸入始末站名什麼的。隨著車一路的晃悠,最後到了沃邦站。

下了車,四處一片荒涼景像,沒有想像中車站四周的那種繁華和喧鬧。於是趕忙到街對面的車站站台連說帶比劃地詢問正在等車的乘客沃邦車站在哪兒,又告訴他們我們打算乘82路或112路去埃茲,站台上的幾位法國中年婦女呱唧呱唧地相互交流了一通之後對我們用簡短的法語說了幾句,我們遙遙頭表示聽不懂,她們又改用帶著濃重法蘭西口音的英語說:“她們也不確定沃邦車站在什麼地方,要乘82路或112路汽車可以到另外一個車站去坐,接下來跟著她們走就行。”於是我們又跟著她們往回坐,還好車票是刷卡後1小時內有效。



又往回坐了3站地有軌電車,跟著其中一位法國大媽在加裡波第站(Garibaldi)下了車,之後她指著廣場斜對面的公交站台告訴我們在那裡可以乘坐82路或112路去埃茲。在南法經常碰到這樣熱情的法國人。

穿過加裡波第廣場(Place Garibaldi),來到Rue Catherine Segurane大街的Segurane站,這裡有一堆站牌,其中就有去埃茲的82路和112路,也有開往摩納哥的100路汽車。100路汽車經停山腳下的埃茲火車站(Eze Gare),從火車站到埃茲村還要步行爬山40-50分鐘,或乘坐83路汽車。我們嫌倒車太麻煩,還是決定死等82路或112路,這兩路車都少,尤其是在節假日時,其間來了好幾輛100路。差不多半小時後終於來了一輛112路。

加裡波第(Giuseppe Garibaldi,1807-1882年),1807年生於尼斯,後來投身於意大利統一運動,親自領導了許多軍事戰役,是意大利建國三傑之一(另兩位是薩丁尼亞王國的首相加富爾和創立青年意大利黨的馬志尼),被稱為意大利統一的寶劍。他作為意大利的民族英雄,由於在南美洲及歐洲對軍事的貢獻,也贏得了“兩個世界的英雄”的美稱。

關於Catherine Segurane更具有傳奇色彩,在傳說中和現實中,她都是一位偉大的女英雄,也成為了尼斯文化遺產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1543年8月15日,她幫助尼斯城的守軍在加裡波第廣場附近(現Catherine Segurane大街)擊敗了入侵的土耳其軍隊。傳說Catherine Ségurane是個洗衣女,這天她拿著唯一武器-搗衣杵參加了保衛尼斯城的戰鬥,並用它擊倒了土耳其的旗手,隨後站在高高的城牆上彎下腰退去她的裙子,向進攻者展露出她那性感、厚實的臀部,這一“非同尋常”的舉動頓時把那些土耳其穆斯林軍隊全“嚇跑”了。她的“絕招”和勝利的喜訊很快傳遍了歐洲,尼斯也成為了一個世紀以來第一座抵抗住土耳其進攻的城市。雖然Catherine Ségurane是否真實存在沒有得到官方明確證實,但可以肯定地說她的舉動得到了神的幫助(因為8月15是聖母升天節Assumption Day)。1923年在她獲得“戰績”的地方豎立了一座浮雕紀念碑,並把每年的11月25日定為凱瑟琳日(Catherine’s Day),尼斯的一所高中也使用了她的名字命名。



汽車在40分鐘的行駛和爬坡後,於10點到達了埃茲村口。因為整個村子坐落在山頂,就像老鷹在樹枝頭搭建的窩一樣,故稱為“鷹巢村”。村公所(Hotel de Ville,市政府)旁邊是游客資訊中心(i),在裡邊拿了份中文地圖和簡介。最好按照地圖上標出的景點走,否則村裡曲裡拐彎、狹長的、迷宮般的小巷會把你轉暈的。

沿著大路向上爬,路過被稱為“尼采之路”(Chemin de Nietzsche)的小徑終點,來到埃茲村的古城門口。從山腳下到半山腰的埃茲村有條小路,尼采在1883年12月至1884年4月間經常往返於這條蜿蜒崎嶇的山路,從沿途的景色和南法的特有的氣候中得到諸多靈感寫出了他著名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Also sprach Zarathustra)中的一章,這些都是看資料才知道的。因為對高深的哲學缺乏興趣,所以這本書也從未拜讀過。



掛在村城門口(綠圓圈)的埃茲地圖,紅線是“尼采之路”,紅色三角是埃茲村的世紀廣場(Centenary Square),地圖中間是村教堂高高的鐘樓,山頂的藍圓圈是具有異國情調的花園。

地圖右下角為埃茲村的盾徽,它代表著埃茲的武器:一只鳳凰棲息在一根有著神奇魔力的骨頭上,有“死亡,重生”(In Death,I am reborn)的寓意。

古城門,作為埃茲村抵御外來侵略的第一道屏障,城門前原有溝塹和吊橋,後被填平。城門旁原來的衛兵室現已變成小賣部。由城牆包圍著的山頂上曾建有一城堡,1543年被紅胡子海盜巴巴羅薩.海雷丁帕夏(Hayreddin Barbarossa,1478-1546年)占領,16世紀中葉又成為了薩伏依王室(House of Savoy)的領地。

古城門前的廣場是埃茲的世紀廣場,用以紀念埃茲村的回歸。1860年4月16號埃茲村的村民在懺悔教堂中投票決定是否歸屬尼斯,177名選民中有133人投了贊成票。



進了城門是村中主路,我們沒有沿著主路走,而是拐進狹窄的小巷向山頂爬去。石階、石牆、石房,完全是中世紀的風格。



大塊石頭砌成的屋牆和小碎石鋪成的石板路,路的中央留有一排水溝,以確保雨天水能順著溝流走。



古老的街燈和爬滿綠藤的窗戶



漫步於村中小路,感受著夏季地中海灼熱的陽光,它照在種滿花草的殘牆上,照在帶有生鐵鑄成的花式門窗上,照在經歷了幾百年風雨的石屋上。



開心小豬,看過幾篇游記,幾乎每個人都留下了它的“笑臉”。



小店櫥窗上別致的裝飾-雞鴨同唱

繼續沿著狹長的中世紀街道向山頂走去,街兩旁的時裝店、紀念品店、餐廳、酒吧、旅社一個挨一個,古樸的村落現在商業氣氛越來越濃了。據記載現在埃茲村還住有2700多居民,可一路上沒到見幾個當地人,滿大街上游蕩的都是觀光客。



街兩側沒走多遠就有一家服裝店,賣得都是些無名的服裝,不打算買也就沒進去問價。看這家,把台階用來當貨架擺鞋了。



除了服裝店、紀念品店偶爾還能碰到小餐館,三明治、沙拉、飲料、甜點、披薩等都有。樹陰下的餐桌是午餐和休息避暑的好地方。

交織錯落的小路遍布村中,稍不留神就會迷失方向。



走走停停地爬了半小時,這是山頂植物園售票處前的小餐館。山頂上的古城堡現已改成熱帶植物園,門票5歐。以前看到一些攻略上說,到埃茲一定要進這個植物園,那裡有“無敵”的海景。埃茲除了是有幾百年歷史的古村落,也是蔚藍海岸沿線最佳的觀景台。

讓我們一同領略地中海浩瀚的海水和湛藍的天空吧。

更多照片請訪問博客:

http://***/s/articlelist_1266845234_0_1.html


精選遊記: Ez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