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老街——《秋天的念想》之二

作者: e00596289

導讀 國慶之夜,能在焰火與煙花的喧鬧裡歡度,且是在北海的酒店外海灘,感受尤為奇妙。呼吸著濃郁的腥味空氣,頭枕著此起彼伏的濤聲,我們內地游人在這樣的意境裡入眠,感覺甚是浪漫。 晨九時即要去南寧。妻與女兒便早早就起床,到酒店後的海灘拾貝殼去了。 再見吧,北海!沒時間去潿洲島觀光,多少有些遺憾。 留戀的目光在窗外搜尋,別克車穿越市區,往北部灣廣 ...



國慶之夜,能在焰火與煙花的喧鬧裡歡度,且是在北海的酒店外海灘,感受尤為奇妙。呼吸著濃郁的腥味空氣,頭枕著此起彼伏的濤聲,我們內地游人在這樣的意境裡入眠,感覺甚是浪漫。

晨九時即要去南寧。妻與女兒便早早就起床,到酒店後的海灘拾貝殼去了。

再見吧,北海!沒時間去潿洲島觀光,多少有些遺憾。

留戀的目光在窗外搜尋,別克車穿越市區,往北部灣廣場方向前行。濃烈的腥味在空氣中彌漫,我心裡一直惦記北海的“老房子”,想要親眼目睹一下這座新興旅游城市的“過去”。

停車問的哥,“老街”在哪裡,該怎麼去?

想不到我要找的地方,已近在咫尺,距離短得他都懶得空車在前面帶路。

小周找地方泊車,我迫不及待地尋找“騎樓老街”。來到新街口店鋪駐足再向店主打探,他說老街就是現在的珠海路,再往前走50米即是。

果然,一條老態龍鐘、風格迥異的西式建築群映入眼簾。



老街的入口處豎有一門樓式牌坊,明顯是新造的,門額上鑲嵌著一塊石匾,上書“升平街”三個楷書大字。匾是舊的,街是舊的,但走近門樓看房觀街瞧地,便知這兒亦有很多人為改造的“痕跡”。

先看街道路面,全部是用整齊劃一的方型水泥磚砌成,估計為近年所為。西向目測,一眼望不到頭,這條街至少有二華裡長。

再看房子,有的墻基老舊破損嚴重,有的門窗斑駁不堪,但大多牆柱牆面顯見已經過修繕加固過了。

游覽老街騎樓的牆面,基本都由灰、黃、黑3種色調構成。每一棟樓的正中,都刻著自家的印記,如“陳榮和”、“潘德祥”之類;街上亦有天主教堂、藥堂、酒肆等。

老街之“老”,老在其建築風格。

這兒的建築大多為二至三層的小樓。1877年英國在北海建立第一個領事館後,法、德等國陸續也建造了卷柱式建築風格的領事館。受此影響,老街的建築風格趨於西化,臨街兩邊牆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沿、門窗頂端都雕有裝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臨街牆面不同式樣的裝飾和浮雕,形成了南北兩組空中雕塑長廊。臨街一側建有其他地方少見的騎樓,它既是道路向兩側的擴展,又是鋪面向外部的延伸,人們行走在騎樓下,既可遮風擋雨,又可躲避烈日。

老街之“老”,還因為她較好的保存了歷史的本來面目。

在老街漫步,能感受到一種恬靜與安祥。這種意境是可遇不可求啊!

滿目滄桑之景,滿街舊時風貌,仿佛時光倒流,把人帶入那久遠的年代,使你置身此境,祈盼能融入此地作一居民也。仿古的手拉洋車可掏錢享受,腳踏的小三輪也是你逛街的新寵。這裡沒有大城市的喧囂,市井風情卻味道十足:門外躺椅上老人搖著蒲扇哼著曲兒,行人悠閑行走在街道上,小店旁幾位老太太聚在一起聊天……

歷史告訴我們,北海的過去只是個小漁村。

從建築遺存推測,升平街應屬北海昔日最繁華的商業街區了。她宛如北海的母親,惦量著北海潮起潮落,呵護著北海人繁衍生息,並見證著滄桑歲月的變遷。這兒的門樓緊密相聯,店鋪鱗次櫛比,聽居住此街的長者介紹,街中段的店鋪主要經營來自蘇杭的綢緞,東段的店鋪主要經營魷魚、沙蟲、蝦米、魚干等干海貨,西段接近外沙港口,所有店鋪全部經營纜繩、魚網、魚鉤、漁燈、風帆布、船釘等漁民用品。

伴隨著時間的推移,老街逐漸失去了昔日繁華,除了稀稀落落還有屈指可數的幾間店鋪經營漁具外,大多成為民居。

老街的建築是西洋的,也是中國的。從歷史淵源來看,它既有外來文明的影響,又有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積澱。從人文角度鑒賞,北海老街堪稱是東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結晶。

如今,人們來北海觀光,不單能品味當代旅游城市的時髦,也能步入升平街,對這裡先民的創造及其歷史磨難作一次虔誠的緬懷。

老街建築能基本完好保存,是主事者的睿智,也是一種幸運---北海人的幸運,游人的幸運。


精選遊記: 北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