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彩雲之滇——辛亥百年雲南紀行(二)

作者: 知足常樂的行行攝攝

導讀第四天——在香格裡拉和普達措森林公園 經過昨天下午的休整和一晚的睡眠,今早起來精神好多了。早餐後直奔普達措國家森林公園。 普達措海拔在3500米至4159米之間,屬省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區管理總面積1313平方公裡,目前開發出來的面積僅占總面積的3‰。由碧塔海和碩都湖景區兩部分構成,距縣城22公裡。公園擁有地質地貌、湖泊濕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動植� ...

第四天——在香格裡拉和普達措森林公園

經過昨天下午的休整和一晚的睡眠,今早起來精神好多了。早餐後直奔普達措國家森林公園。

普達措海拔在3500米至4159米之間,屬省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區管理總面積1313平方公裡,目前開發出來的面積僅占總面積的3‰。由碧塔海和碩都湖景區兩部分構成,距縣城22公裡。公園擁有地質地貌、湖泊濕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珍稀動植物等。原始生態環境保存完好,是一個無任何污染的童話世界,水質和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一類標准,湖清天藍,鳥語花香,一年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是攝影愛好者的天堂。

普達措公園的游客以團隊形式為主流,從配套的服務設施上可以明顯體會:入園場地很大但很少指示牌,出園時必須走彎彎曲曲漫長的購物通道。園內交通由園方提供的“環保車”卻並不環保,票價為80元只提供數十公裡的接送。散客從縣城到公園也沒有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往返。

入園上環保車,每車配備一名導游講解。游覽路線分三個點,依序為:碩都湖、彌裡塘、碧塔海。這是碩都湖(也有標屬都湖的)湖畔濕地:



湖光山色:



湖邊松林:



湖畔小景:



秋色漸漸:



湖邊草甸:



湖映藍天:



普達措開放的園區中,碩都湖的景色最佳,彌裡塘只是一片高原草甸,夏季花開可能漂亮些,環保車也只停十分鐘。而碧塔海景色平平且湖面不平靜,顯不出倒影,不如碩都湖出片。游園可把重頭放在碩都湖片區。要備些水和食品,游程至少在四個小時以上。另外,景點的海拔在3500至3700米左右,會有高原反應,吃些補充體能的食物比吸罐裝氧氣有用。

彌裡塘草甸:



碧塔海:



普達措景區的樹上都長著松蘿,它是一種寄生植物,又稱樹掛、樹胡子,能入藥,有清熱、祛痰之功效。對環境的要求很高,空氣中有一點點污染就不能存活,所以有松蘿的地方,標志著這裡有極好的生態環境條件。

樹胡子隨風飄搖,伸手能夠到的地方都被采光了:



碧塔海:



普達措景區最大的特點是保持了原始風貌,純淨、天然,而且一年四季各有景色,值得多次觀賞,只是經濟成本和體能代價大了些。

離開普達措回到香格裡拉縣城是下午三點多,有充裕的時間逛一逛獨克宗古城了。

香格裡拉古城的初始叫法是“獨克宗”,唐朝(公元676-679年)時土蕃在這裡的大龜山頂設立寨堡,名“獨克宗”,包含了兩層意思,一為“建在石頭上的城堡”,另為“月光城”。後來的古城就是環繞山頂上的寨堡建成的。古城依山勢而建,路面起伏不平,那是一些歲月久遠的石頭就著自然地勢鋪成的。至今,石板路上還留著深深的馬蹄印,那是當年的馬幫給時間留下的信物了。山頂上的寨堡如今成了龜山公園,矗立著世上最大的轉經輪,金光熠熠,是古城的標志:



1300多年來,古城歷盡興衰。到20世紀末,獨克宗成了一個荒草萋萋,瓦礫落寞的地方,入夜便一片漆黑。老城居民都陸續住進了新城。2000年左右的時候,一些外面來的人,走進了這座寂寞老城,開始在這裡構築起他們獨特的夢想。從此,獨克宗又慢慢地被外界關注、認識,並吸引了更多的人前來探索、尋覓甚至安家,其中也有金發碧眼的老外。

古鎮建築多為藏民居,老屋新飾,古樸而又時尚。街道兩側的咖啡屋和酒吧比比皆是,藏式的客棧更透出濃濃的高原風情。各式店鋪五光十色,其中不乏值得你細細品味、慢慢尋覓的物件。

獨克宗古城——酒店客棧:



古鎮街道中心有一個小廣場,有許多烤牛羊肉的小攤,生意好時煙霧升騰香氣四逸。到了傍晚生意清淡時,攤主們會圍成一圈跳起歡快的鍋莊舞,引得行人游客紛紛駐足觀望或情不自禁地加入其中,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獨克宗古城規模不大,但民族文化氣息濃重,有軀殼也有靈魂。

入夜,州文化博覽中心廣場上,數百人一起跳鍋莊,熱鬧非凡。

第五天——從香格裡拉到虎跳峽到沙溪

今天的行程是沿214國道行93公裡到虎跳峽鎮,左轉進入虎跳峽景區,到中虎跳走張老師小道觀虎跳石,再返回214國道行94公裡到甸南鎮右轉,行25公裡到沙溪鎮。算上虎跳峽景區往返35公裡,共計250公裡左右。

出香格裡拉縣城後先經過小中甸,這裡一片高原草甸風光:



小中甸沿途有許多當地開發的旅游景點,沒去深入探訪。草甸裡長著成片紅色的植物,本地人說那是狼毒花。狼毒花,多見於我國的東北、青藏高原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其根、莖、葉均含大毒,可制成藥劑外敷,能消積清血。亦可做農藥,但人畜絕不能食之。狼毒花根系大,吸水能力極強,能適應干旱寒冷氣候,周圍的草本植物很難與之抗爭。其根系越發達,毒性越大。在我國某些地區,現已被視為草原荒漠化的一種災難性的警示,一種生態趨於惡化的潛在指標。最重要的原因則是人們放牧過度,其他物種少了,狼毒花乘虛而入。

在建的藏民居和狼毒花:



從香格裡拉到虎跳峽是一路下坡,隨著海拔高度的降低,困擾了幾天的高原反應也隨之消失,可謂立竿見影。

虎跳峽在金沙江中游,峽谷長16公裡,南岸玉龍雪山,北岸哈巴雪山,兩岸山嶺和江面相差2,500∼3,000公尺,中間江流寬僅30∼60公尺。山崖陡峭,蔚為壯觀。江流在峽內連續下跌7個陡坎,落差170公尺,水勢洶湧,聲聞數裡,為世界上最深的大峽谷之一。

虎跳峽分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是一條著名的徒步旅游線路。上虎跳由官方開發,已頗具規模,能接待旅游團隊。中、下虎跳地勢險峻,深入不易,旅游團是不去的。於是我們越過上虎跳,直奔中虎跳“張老師棧道”而去。

“張老師棧道”由村民自籌資金開發,在網上早已聞名遐邇,在道口收費的是張老師的母親,張老師本人去上課了。出了名卻不棄正業,可敬!沿棧道走到谷底需一個小時左右,路只是羊腸小道,且坡陡,又無石階,險要處手腳並用才能通過,很需要一根手杖,可多個支撐點。這才明白大型旅游團隊不來是有道理的,這種路況雙向通過都有困難,萬一出險責任可就大了。還沒到谷底,就聽到江水的咆哮了:



江水就在腳底奔騰,暈!



這才是真正的虎跳峽:



江心巨石屹立,任水湧浪擊:



虎跳石——過梯登石需另付五元:



在中、下虎跳的游覽道路都由村民自行開發,然後坐收買路錢,雖然不太規範,卻也聊勝於無。且辟路之艱辛有目共睹:



跨越山澗瀑布:



在返程路上,另建有168級勇者梯,分為三段,坡度達60~80度,十分驚險刺激。但只要不恐高,四肢三點著力慢慢爬,就能順利通過。這樣走比原路返回省時、省力,但要多掏十元買路錢。

快回到起點了,再看一眼壯麗的大峽谷吧:



聯通上、中、下虎跳峽的公路是從香格裡拉縣到虎跳峽鎮的東環線一部分,原是碎石路面,通行十分困難,現已修成柏油路,好走了很多,但就在半個月前,一輛本地小面的就在中、下虎跳峽之間的路段翻下坡去,一對上海夫妻游客未能生還。這條路一邊臨江,一邊懸崖,路窄、坡陡、彎急,還不時有碎石從風化的崖壁上落下,險像環生,操作不當就可能出事。當地的小面的操控性不佳,司機仗著路熟,往往掉以輕心。所以,坐這種車千萬系好安全帶啊!

出了虎跳峽重上214國道,向劍川縣進發。劍川縣的沙溪古鎮,是偶爾在網上發現的,據說保護的不錯,既然路過,就去看看吧。

劍川縣以木雕藝術之鄉著稱於世,滿街都是木雕作坊,縣城所在的金華鎮原也是一個規模不小的古鎮,但缺乏資金進行保護性開發,可惜。過劍川到甸南鎮,問了幾處才找到標有石寶山方向的路標,沿這條路向西,再轉084縣道,才能到沙溪。途中經過石寶山景區,幾經曲折,沙溪壩進入視線了。

放眼望去,四周群山環抱,壩內地勢平緩,屋舍儼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好一派世外桃源風光。沙溪古鎮就座落其中,猶如養在深閨不為外人知曉,看來,我們找對地方了!



到了古鎮外找了一家客棧住下(因車輛不能進寺登街),天色已晚,古鎮街道籠罩在夜幕裡,只在幾家客棧門前有點亮光,小鎮日沒而息了,明天再來吧。

第六天——沙溪古鎮到大理古城

沙溪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小鎮,上可追溯到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唐宋時期,沙溪成為茶馬古道的主要途經地之一。也許是上蒼對沙溪情有獨鐘,唐代以後,與沙溪壩一山之隔的彌沙發掘了鹽井,古稱傍彌潛井,而沙溪是離鹽井最近的茶馬古道集市,鹽在沙溪逐漸成為繼茶、馬貿易後,又一重要商品。鹽井的開采,猶如錦上添花,使沙溪一躍成為西藏、滇西北地區食鹽供給的集散地,是茶馬古道的鹽都。

茶馬古道源於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於唐宋,盛於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為興盛,之後隨現代交通干線的修建而逐漸淡出。沙溪古鎮是迄今為止在茶馬古道遺跡中惟一幸存的古集市。

早上七點多步出客棧大門,街上靜悄悄的,連菜場集市也空無一人。慢慢踱步至一條巷口,盡頭似乎有座老宅:



信步走到宅院門口時,正巧遇到主人歸來,他熱情地招呼我們進去參觀。他說他們祖籍原是江西廬陵(今江西吉安),早年來此經商並安家扎根,營造了這座宅院。庭院正中的匾額題字為證:



宅屋的棟梁門窗飾以精美的木雕(這裡原本就是木雕之鄉),十分考究,應當是戶富足人家。內庭還有一處小院:



主人介紹,右邊的屋子原作貨棧,常年堆鹽,以至門、柱下半部分因銷蝕而發白,斑跡尤存,見證了茶馬古道鹽都之說。從繪在瓦上的記載看,此院建於一九一六年初,距今已九十五年了。現產權屬叔伯五兄弟共有,同享祖蔭。

告別人家回到巷口,對面是58號小院。這是一家別致的小客棧,七八間客房和一個廳堂,可以喝咖啡、看書、發呆,也有簡餐。布置得簡約、質樸又不失情調,於是坐下喝杯雲南小粒。與店主閑聊得知,她竟來自寶島台灣,身為湘軍之後,難免大陸情結。一次偶然機緣飄落至此,經營已逾四年。離開繁華市井,來此窮鄉僻壤,恐非常人所能及。特別是在當下這浮躁虛華的泥淖之中,駐守一方淨土,實屬難能可貴。小院原址只是一個空殼,建造裝飾和經營是花了心思的:



雲南小粒咖啡:



品罷咖啡,前往古鎮集市中心四方街。街中古槐高聳,俯視熙熙攘攘:



古戲台和興教寺相向而望,其間歷盡滄桑:



古戲台建於清嘉慶年間,造型獨特,後面是個小小的博物館,展示沙溪鎮的古往今來,閱畢還能登臨戲台,領略一下上台的滋味。興教寺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為佛教密宗寺院,幾經起落,成為集儒釋道三教,德化民眾之所:



院內建築保存完好,只是沒有什麼內容物了。解放後這裡曾作政府辦公場所,否則也難逃作踐的厄運。這是文人墨客留下的詩篇:





寺院內有專欄介紹沙溪古鎮拯救、修復、開發的復興工程。

2001年10月11日,世紀紀念性建築基金會(WMF)在美國紐約宣布,中國雲南沙溪(寺登)區域入選2002年100個世界瀕危建築保護名錄,而促成沙溪得以入選的,要歸功於瑞士聯邦理工大學空間發展與景觀規劃研究所的雅克•菲恩納爾博士,正是由於他努力和影響的結果,該項目還得到了世界紀念性建築基金會捐贈的195,000美元,用於修復古戲台和興教寺。此後,又有美國運通公司、哈佛商學院校友等捐贈。由雅克博士主持的古鎮的修復工程不僅著力於古跡的保護性修復,更著重於環境保護、生態旅游和對沙溪壩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指導規劃。

中國人的瀕危古跡受到外國人的重視、捐資、修復,多少有些令人感慨。五千年文明史是光環還是包袱?如何對待自己的歷史決定了如何走向自己的未來。阿Q說我家祖上曾經闊過,後來糊裡糊塗被結果了性命。而只是因為家貧,修祖墳就要外姓來掏銀子?

順便說一句,到目前為止,古鎮還不收門票,古戲台和興教寺也是免費參觀,只需登記姓名和來源地即可。工作人員說,除了國定假日外,暑假是旅游旺季,游客中本省人、外國人多,而外省人較少。可見古鎮的旅游開發還未達到商業化規模,要去的趁早吧!

古鎮東寨門外的黑潓江和玉津橋:



蜿蜒的巷道、斑駁的土牆,每扇門裡都有一段歷史、一個故事:



出鎮往西北走兩三公裡便到了石寶山腳下。石寶山為丹霞地貌,山上的紅砂石呈龜背狀裂紋,如獅如像如鐘,故得石寶之名。景區內林茂石趣,廟宇別致,尤以石窟和摩崖造像而聲名久遠,可以和敦煌媲美,被稱為"北有敦煌,南有劍川"。在邊緣轉了轉,看到了被國際學術界譽為“雲南福星”的阿嵯耶觀音石刻立像,為國內僅存:



據史料記載,南詔國是在阿嵯耶觀音的點化下成立的,到了大理國時期,已將其尊為“建國觀世音”,相當於如今的“馬恩列斯”吧。

今天因為時間有限,只能到此了,寶藏留待下次來發掘吧。

從沙溪到大理古城,我們選擇走084縣道,經喬後鎮到漾濞縣轉236省道,接320國道到下關,再走大麗線到大理古城,共163公裡。這樣走繞遠了點,但沿途路過許多美麗的小村莊:



漾濞縣位於蒼山西坡,盛產核桃,殼薄質優,出肉率在60%以上,嘗了剛摘下的核桃肉,像水果不像堅果。

傍晚到達大理古城,與想像中的差不多,古城是個大市場,熱鬧非凡。玉器店門口大書“假一賠萬”,銀器鋪當場演示“烈火煉銀”,好一個“此地無銀三百兩,王家小二未曾偷”。洋人街上燈紅酒綠,五華樓下人頭攢動。實在是眼花繚亂難辨西東,趕緊出城找了家能看見洱海的旅館住下,期待明晨日出的美景。


精選遊記: 香格裡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