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享吳哥(三)——女皇宮羅洛士

作者: 一朵夢雲

導讀漫享吳哥(三)——女皇宮羅洛士 12月2日,今天是大環圈,先游覽女皇宮。女皇宮位於暹粒省西邊,距吳哥城約25公裡處,被稱為“女人的城堡”,原名“班德斯蕾”是謀求幸福的意思。女皇宮建於967年,是柬埔寨三大聖廟之一,供奉婆羅門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濕婆。該寺以火山岩和粉紅色砂岩築成,以其艷麗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著稱於世,是吳哥古跡中風格最獨特和最精致的建� ...

漫享吳哥(三)——女皇宮羅洛士

12月2日,今天是大環圈,先游覽女皇宮。女皇宮位於暹粒省西邊,距吳哥城約25公裡處,被稱為“女人的城堡”,原名“班德斯蕾”是謀求幸福的意思。女皇宮建於967年,是柬埔寨三大聖廟之一,供奉婆羅門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濕婆。該寺以火山岩和粉紅色砂岩築成,以其艷麗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著稱於世,是吳哥古跡中風格最獨特和最精致的建築群之一,被譽為“吳哥古跡中的明珠”和“吳哥藝術寶石”。

踏著松軟的紅沙土來到了女皇宮。女皇宮坐西向東,由三層紅沙岩圍牆圍護。走進第一層圍牆的大門,裡面是一條神道,神道兩邊排列著兩排石碑。第二層圍牆裡則有一條長長的走道,走道兩邊是護城河。第三層圍牆前有一個凸出的門樓,裡面還有二道雕刻精美的門,走過這兩道門才來到了主廟。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座小巧玲瓏的藏經閣,藏經閣後面則是由三座精致剔透的寶塔組成的T字型廟宇。所有的外牆上全都布滿了精美的雕刻,每個畫面都呼之欲出,栩栩如生,處處展現著印度教的傳奇神話之美。廟牆上萬物之母緹娃妲女神的雕像,更是以其迷人的朦朧的美,被人們稱作東方的蒙娜麗莎。艷麗的紅色石牆,精致華美的廟宇,細膩傳神的雕刻,生動的故事,交織出一幅幅柔美的畫,令人流連忘返,不舍離去。

繞著神廟,緩緩地轉了一圈,從後門出去,沿著護城河又回到了紅沙土的廣場,女皇宮前依然是人頭攢動。走過一個白色的石碑,稍遠處又是一個綠色的石碑,碑上都刻著柬埔寨文字,不知上面寫得是什麼。停下腳,回過頭來遠遠望去,只見被圍牆重重護圍著的女皇宮就像一個不起眼的小院落,可又怎能料到,在這小小的空間裡,蘊藏著瑰麗的宗教創作和文化藝術珍寶,使人不能不贊嘆古代高棉人民的豐富想像力和創造力。

終於離開了女皇宮,前往羅洛士遺跡群。羅洛士遺址位於暹粒市東南方約12公裡處,是古代高棉文明的中心。9世紀初,高棉國王闍耶跋摩二世一統柬埔寨地區,宣布自爪哇獨立,將首都建立於洞裡薩湖北邊的訶裡訶羅洛耶,亦即現今的羅洛士遺跡群地區。羅洛士群由三座寺廟巴孔寺、羅蕾寺和比列科寺組成。這三座寺廟緊相連,分布在羅洛士河畔3公裡的地域內,並有著相同的特征,裝修相似、原料相同、建築方法相同,是經典的古老的柬式工藝。由於年代久遠,羅洛士建築群毀損的很厲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由法國遠東學院古跡維修專家開始進行修復,至今,這項由法國為主導的重新復原建造工程依然還在進行之中。

先來到羅蕾寺。羅蕾寺建於公元893年,是因陀羅拔摩一世為了紀念父母(闍耶拔摩二世及其王後)而建造的供奉濕婆的寺廟。這是一座島廟,建造在高棉歷史上第一個人工蓄水池中央的小島上。如今水池已變成稻田,小島也不復存在。走進還在修復中的寺廟,除了一座搭著腳手架的方形磚塔外,幾乎看不到一座完整的建築物。不遠處倒是有一座新修的寺院,那是一個簡單的屋舍,裡面只有一間大廳,外面有一大二小三座白色的佛塔,雖然簡單卻也十分莊嚴美觀。走進大門,只見兩排高大的紅底繪花棱柱把整個大廳分隔成三個部分,兩邊為側廊,當中為正廳。正廳中供著一座佛像,四面牆壁上和屋頂上繪滿了佛像和佛經中的故事。我們輕輕地沿著側廊邊走邊看,直到看見一個紅衣僧人走了過來,才趕緊的出了門。

接下來是去參觀巴孔寺。巴孔寺是羅洛士群裡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也是被最早修復的寺廟。它是881年因陀羅跋摩一世建立的國寺,曾經是城市中心的大型廟宇,用以供奉濕婆神林迦。巴孔寺是吳哥王朝第一座用砂岩石塊代替紅磚的寺廟,也是第一個廟山形式的寺廟,它東西軸向,正面朝東,像征著須彌山,之後吳哥王朝的很多寺廟都采納了這種建築風格。

巴孔寺由三層圍牆、兩道護城河所圍護,圍牆早已坍塌,護城河也已干涸,只剩下兩個池塘。沿著東邊的土路走去,兩旁是茂密的樹叢,兩側的池塘邊各有一條7頭蛇的石護欄。朝前望去,遠遠的就看見一座金字塔形的廟山,最頂層的中央矗立著一座巍峨的寶塔,很美也很壯觀。走過殘存的第一層圍牆,穿過東塔門,就到了廟山下。廟山高14米,有五層石台,最下面一層長67米,寬65米,最上面一層長20米,寬18米。石台四周都有台階通向頂層,台階兩側都守護著昂首挺立的石獅。我們踏著石階慢慢地向上爬著,爬上5層石台向下張望,只見遠處有一座漂亮的紅白相間的建築物,那是近幾年才建的佛學院。向近處看,廟山四周共有8座磚塔,代表著濕婆的8種特征:太陽、月亮、風、土地、水、火、空氣和靈魂。向前看,腳下的第4層上有12座3層小磚塔,塔內供奉著林伽。向上看,則是中央寶塔,塔高15米,塔頂也分五層,向上漸漸縮小,頂端有一蓮花寶座。塔門兩側有石獅把守,塔內供奉著濕婆神林伽。繞著中央寶塔走了一圈,從北側的石階下了廟山,朝來路走去,一路上到處都是殘垣斷壁,這些黑乎乎的磚石經歷了一千一百年的風雨,見證了一千一百年的歷史,它們雖然默默無聞,但是它們卻傳承著高棉的古代文明。

最後來到了比列科寺。比列科寺又名神牛寺,是因陀羅跋摩一世供奉祖先和濕婆的寺廟,建於公元880年,是羅洛士遺跡群中第二大的建築物,也是羅洛士河畔出現的首座吳哥神殿。跨進沒有門的大門,踏著紅沙土走到了寺廟前,只見高高的台基上站立著6座磚紅色的高塔,一排三座,前後並列。前三座塔比較大,是國王的父系宗廟,當中的塔裡供奉著開國皇帝闍耶拔摩二世,後三座塔則是母系宗廟。每座塔上都有梵文的篆刻,每面塔牆上的神龕裡都站著手持兵器的神將,護衛著國王的祖先們。前三座塔前各有一個五級台階的石階,石階兩旁有石獅守護。寺廟前的草地上臥著三頭石雕的神牛,面對著石階,和寺廟門口的石獅遙遙相望。神牛代表著濕婆大神的坐騎,比列科寺也因此而被稱為神牛寺。

比列科寺是吳哥古跡的文化發源地之一,是早期紅磚風格的代表,雖然建築實體是用磚塊砌造的,但門柱、門框、門楣、神像以及階梯都已改為了用石頭雕砌,女皇宮的建築風格就是在比列科寺風格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從比列科寺開始,吳哥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化,擁有了眾多的精美壯觀的建築和雕刻。



女皇宮



女皇宮



女皇宮



女皇宮



羅蕾寺



巴孔寺



巴孔寺



比列科寺


精選遊記: 暹粒-吳哥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