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之旅–饕餮盛宴,和諧的混搭(二)帝國的輝煌

作者: 萬卷萬裡

導讀出門前,David問,“你是要去君士坦丁堡嗎?”我莞爾一笑,我也是比較喜歡羅馬時代這個響亮的名字。從拜占廷城,到君士坦丁堡,到伊斯坦布爾,這座神秘的城市有著多少故事?隨處一轉身,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特別是老城區,讓人仿佛置身奧斯曼帝國的盛世。 聖索非亞大教堂是那盛世皇冠上的明珠。它建於公元六世紀的拜占庭帝國,當時是東正教宮廷教堂。直到� ...

出門前,David問,“你是要去君士坦丁堡嗎?”我莞爾一笑,我也是比較喜歡羅馬時代這個響亮的名字。從拜占廷城,到君士坦丁堡,到伊斯坦布爾,這座神秘的城市有著多少故事?隨處一轉身,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建築,特別是老城區,讓人仿佛置身奧斯曼帝國的盛世。

聖索非亞大教堂是那盛世皇冠上的明珠。它建於公元六世紀的拜占庭帝國,當時是東正教宮廷教堂。直到奧斯曼帝國占領君士坦丁堡,為彰顯國威,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它改為清真寺,之後一直是奧斯曼帝國最重要的圖騰性建築。穆罕默德二世真是一代明君,他並沒有毀壞原來的東正教堂,而是在其基礎上作了改建,比如在四周建起4座宣禮塔,將內部東正教的馬賽克鑲嵌畫用泥灰掩蓋,移走原來的祭壇,聖像,在麥加朝拜的方向建了聖龕和古蘭經的讀經台。歷史上多少成王敗寇,征服者無情摧毀被征服者,以贏得絕對的服從。能為人類保留美麗的文化遺產,把自己巧妙的融合進去並同時彰顯自己的美麗與實力,這是怎樣的智慧和胸襟。卡地亞曾反復說過,古蘭經教導大家要寬容,並且能用的東西要繼續用,不可浪費。關於改教堂為清真寺,他的解釋是根據這兩條教義。是宗教對人性向善的引導也好,是當時的皇帝不愧為盛世明君也罷,我們這些後世的人都衷心感謝,一千多年後,還能欣賞到這樣宏大優美的作品。奧斯曼帝國在一戰後分崩離析,蘇莫爾將軍建立土耳其共和國,把這裡改成了博物館。現在的博物館內,被泥灰掩蓋的以基督教為主題的諸多畫像都重見天日,與伊斯蘭教的聖龕和古蘭經講經台一起呈現在世人面前。兩種宗教跨越所有歷史長河的紛爭,在這裡和諧自然的同時呈現在世人面前。不禁想起兩年前去西班牙,有個異曲同工的例子:科爾多瓦清真寺大教堂,只是反過來,征服者把清真寺改成了教堂,兩座教堂都是集兩種宗教和建築風格於一身,有一種融合之後特異的美。
聖索非亞大教堂是奧斯曼帝國最偉大的建築師錫南改建成清真寺並維護的。內部高大莊嚴,中央大穹隆有55米高,直徑33米,卻看不到一根柱子。置身其間,覺得渺小的自己站在廣袤的蒼穹間,心中禁不住自然升起一種敬畏。教堂經過十字軍東征的破壞,也經歷過多次地震,但經歷千年依舊完好,真是建築界的奇跡。教堂內部的天花板,廊柱,聖龕,祈禱台都精雕細琢;彩花玻璃和馬賽克鑲嵌畫,雖歷經歲月滄桑,依舊色彩鮮艷,細節生動。看著這一切,我禁不住感嘆人類的文明其實很早以前就非常進步發達了。我也常常會覺得困惑,最近這一千多年,我們究竟是前進了還是退步了呢?科技這樣發達,究竟更有利於人類的共同福祉還是恰好相反?進步肯定在很多方面也是進步了吧,但有些東西也許也隨著歷史的車輪令人遺憾地慢慢散落了。







在聖索非亞大教堂的對面就是藍色清真寺,在看完前者之後馬上就又看到後者,不需長途跋涉,旅途勞頓,在同一個下午看到兩個絕美的建築,給了我很大的驚喜。藍色清真寺美麗的程度與聖索非亞大教堂不相上下,但那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美。藍色清真寺美在它的藍瓷磚,美在燈光的幻影,美在那巨幅的紫紅色地毯,還美在那些藍底或黑底金字的阿拉伯書法。藍色是我最愛的顏色,可以有很多的變化,但沒有一種變化是不好看的。藍色對我而言也是唯一一種再多也不破壞美感的顏色。看來這座清真寺的建築師可能跟我有一樣的觀點,它的內部全部是用伊茲尼克藍瓷磚裝飾的,據說有兩萬多塊,分別拼成各種植物和花卉。在大片深深淺淺的藍色中還點綴著一些綠色,柿紅色,白色和淺灰。站在這樣的清真寺中,覺得身心都很純很靜。這座清真寺正式的名字是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但這些藍瓷磚深入人心,於是那個俗名更加廣為流傳。除此之外,清真寺四面還裝飾著200多個玻璃花窗,中間從大大小小的穹頂垂下很多很細的繩索,在清真寺正中呈圓形排列成幾排黃色的燈。戶外的自然光線透過彩花玻璃和室內昏黃的環形燈光互相輝映,置身其間,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在大圓穹頂的頂端和四周的石柱柱頭上,有阿拉伯語的書法。孤陋寡聞的我第一次見識了世界上還有一種文字可以和中國書法一樣富有繪畫和藝術感。





走出清真寺,已經華燈初上。從外面看清真寺的全貌,發現它的外觀也很美。一般的清真寺只有1,2或最多4座宣禮塔。藍色清真寺有6座宣禮塔。關於這點,有多種解釋,皇上的雄心,匠人聽錯了皇上的旨意,6有特別的含義等等。但是總之,夜幕燈光下的藍色清真寺在6座清俊的宣禮塔的環繞下,給人極大的視覺衝擊。



個人而言,我更偏愛藍色清真寺。它並沒有聖索菲婭大教堂那麼大,也沒有那麼復雜的身世,也沒有各種風格的混合。但是它是我更偏愛的美,純淨自然簡單,卻一下就抓住了人心。

除此之外,伊斯坦布爾還有兩座夢幻得像童話般的皇宮。所有的女孩子小時候大概都做過公主夢,這些公主夢起源於那些童話故事吧。我童年印像最深刻的一本小人書是黑白連環畫《神燈》。小小的我被深深吸引,以至於拿起彩色鉛筆把一本黑白連環畫塗成了彩色的。還記得當時捧著那本上了色的書很痴迷的看了又看,為那奢華的宮殿,異國風情的美麗公主和大盒大盒進獻皇上的珠寶而著迷,被哥哥嘲笑為淺薄。但是我從來沒想過,書上的景像會真的存在,直到我到了伊斯坦布爾的新老兩座皇宮。

托普卡帕皇宮人稱老皇宮,是奧斯曼帝國強盛時期的皇宮,現在有很多地方只能看到外觀,還有很多地方改成了陳列館。有幾件事令我印像非常深刻。第一件是門口有一張地圖,用各種顏色標注,是奧斯曼帝國的版圖。它的版圖曾經有兩千多萬平方公裡,跨了歐亞非三洲,國勢強盛可想而知。如今的土耳其,在一戰中分崩離析,版圖只剩下七十八萬平方公裡。但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跨歐亞兩洲的國家。第二件是珍寶陳列館。在那裡陳列著各種奇珍異寶,奧斯曼帝國以大為美,陳列館中可以看到成盒的紅藍綠寶石,童話書裡的景像在這裡成真了。還有一顆86克拉的鑽石,四周圍著49顆小鑽(其實也不小,只是相對而言)。我先是聽到旁邊一聲驚呼,循聲望去,就呆立在那顆大鑽石前不能動彈。好一會兒才能環顧四周,發現周圍的人表情都是一樣的,非常好笑。第三件是關於奧斯曼帝國的後宮。據說奧斯曼帝國的皇帝和中國皇帝一樣,有後宮佳麗無數,不同的是妻子就只有四位,為的是保證生下的皇子的質量和血統。四位妻子沒有地位的高下之分,但除了四位妻子生的孩子,其他後宮的女人所懷的孩子都不能存活。皇子在母親身邊長到六歲會被送去別院接受各種教育直到14歲。14歲後會被派到地方治理或跟隨父親出外打仗。等父親年事已高准備退位時,根據政績和戰功在所有皇子中選出最好的一位接替皇位,其他皇子則一律處死。聽到這些,在場所有的人都驚呼這太殘酷了,女人還會加上一句說,那給我再多的珠寶我也不願做皇上的妻子。導游說,這據說是奧斯曼帝國從中國歷史中吸取的教訓,認為帝國的衰敗往往是由皇子之爭開始的,所以做出如此絕情的事,以保帝國永昌。但是後來有一任蘇丹認為這骨肉相殘過於殘酷,改了這個制度,把殺死皇子改為了外放。看來他們最終還是回歸到和中國一樣,而不是記取所謂的教訓。另一件有趣的事是奧斯曼帝國後宮的那些女人是可以退休的,到了一定的年紀,可以自由選擇嫁人或不嫁。不嫁的可以去皇家提供的一處別院,由皇家養老送終。呵呵,白頭宮女話玄宗在蘇丹的別院也天天上演吧。蘇丹雖然對皇子很狠心,對自己的女人倒還是有擔當的。歸根結底,可能也就是這些女人反正也不會興起什麼風浪,倒是皇家的顏面是需要保全的吧。第四件是隔窗聽政。在皇宮的議政廳有一個小窗,從外面看不到裡面的情況。據導游講,大臣和平民都可以在這裡議論國事。皇帝不會參加,但可能會在那扇小窗後聽。導游的解釋是,大家如果知道皇帝有可能在聽,議政的時候就會謹言慎行,觀點更加公正而有利於國家。皇帝不參加是沒有那麼多時間,另外身份太高貴,不能直接面對平民。我覺得這是個比較好的解釋,我在別的書上也有看到說隔窗聽政是因為蘇丹曾經在議政中遭遇襲擊,後來為了保護他的安全才這樣做。不管是怎樣,那扇小窗透著濃濃的神秘感,給人很多想像。



多爾馬巴赫切皇宮建於帝國國勢沒落之時。中國的歷史上也常常會有這樣的例子,一個皇朝已經在衰敗,為君的不思謀如何強國而是耽於享樂,大興土木,於是勞民傷財,國庫空耗,成了駱駝身上最後一根稻草。可是現如今作為一名游客前來參觀,我又會暗暗懷著慶幸。這是我見過的最美的皇宮,巴洛克風格加上奧斯曼的東方線條,如果不是那奢華的末代國君,我們又怎能見識如此壯美的建築。印像最深刻的是通往大使間的水晶梯子。我曾在童話裡讀到過水晶梯子,想像中覺得一定很美,沒想到在這裡真的看到。皇宮中還有三個巨大的水晶燈,分別重4.5噸,2.5噸和1噸,璀璨奪目。這裡陳列著來自當時各個皇室的禮物,中國,印度,日本,歐洲各國。出身於游牧民族的奧斯曼人原來並不注重家具,但這座皇宮裡擺滿了采購自法國的奢華家具,據說在奧斯曼帝國分崩離析後,土耳其共和國還為這些家具向法國還債多年。這座新皇宮比老皇宮要摩登很多,巴洛克的繁復在這個皇宮中有集中體現。皇宮很大,必須跟隨導游走固定路線,不然很容易迷路。從大使間到謁見廳,從蘇丹浴室到皇子們讀書的地方到太後的房間,最後來到大宴會廳,一路目不暇接。從大宴會廳推門出去,面前豁然開朗,原來這座宮殿巧妙地借景博斯布魯斯海峽,就建在大海邊,使整座皇宮擁有一個開闊的視野,又另添了一番氣勢。這是參觀皇宮的最後一站,就好像一部好戲,以一個出其不意的結局收尾,使看客們踱出劇院時還滿懷著驚喜。





那天,我在皇宮的走廊上給女兒打電話,我說我現在在皇宮裡,女兒在電話那頭清脆地問,“那你見到小公主了嗎?”

(未完待續。。。)


精選遊記: 伊斯坦布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