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頭上的文化遺產日。

作者: binren60

導讀這一個來月的日子裡節日不少,民俗的立夏、夏至、端午,觸動人心的母親節、兒童節、父親節,還有這不起眼的6月9日,是這裡的文化遺產日。這天市裡面開放了近200處歷史建築供市民參觀,包括文物保護單位和重要名人故居兩塊;各個區又根據自己的資源再進一步擴充名單,於是,有興趣的市民就在9日和10日著實忙活了兩天。 取過長寧區的開放目錄,圈了置頂處“區少年 ...

這一個來月的日子裡節日不少,民俗的立夏、夏至、端午,觸動人心的母親節、兒童節、父親節,還有這不起眼的6月9日,是這裡的文化遺產日。這天市裡面開放了近200處歷史建築供市民參觀,包括文物保護單位和重要名人故居兩塊;各個區又根據自己的資源再進一步擴充名單,於是,有興趣的市民就在9日和10日著實忙活了兩天。


取過長寧區的開放目錄,圈了置頂處“區少年宮”和稍後的“聖約翰大學舊址”兩項。區少年宮這處建築是很熟了,且一直沒有因為熟就看厭,孩子小時候常陪了來,就想坐裡面貼著圍牆邊的大風車玩。看目錄上寫著哥特式建築啥的我也不是很懂,就覺得房子很美,其上半部清水紅磚牆襯著水泥粉飾的門、窗套很有味道。除了市宮,長寧區宮的房子大概是最好的,後來各區紛紛新建設青少年活動中心,功能和設施是更全了,但房子的味道不一樣。記得宋慶齡在49年堅持把最好的房子給兒童(延安西路64號),其中是有種特別的情愫的,於是大家都沿用了這種老眼光,一直到今天。這房子的外表和內部就不敘述了,看照片吧。說到歷史建築,就會牽扯出往煙,文化遺產是因了那歷史才有其氣味。這個地方在冊頁上被稱作“王伯群住宅”,“少年宮”被打在括號裡,但是現場卻沒一點文字介紹,幾位志願者也是各說各的,彙集起來大致是這樣:王伯群是民國年間的交通總長,何應欽的妻舅,權勢加身,於34年造的此屋,但不久回黔後病死。抗戰時該處被汪精衛占用,勝利後始作為敵產沒收,後又發還其遺孀。之後曾出租為英領館用,49年自然再度沒收。也是因為賤,有人問“那他的後人一直就沒有再提出過主張?”——幾十年過去時勢有了很大的改變,再說現在這社會心態,誰都想關心一下身外之事。得到的回答還是多種多樣,有說王伯群當年建此房本就是貪污所得,言下之意…….有說你主張我就不給,你拿不出足夠完備的證據你能怎樣?還有說,你看這許多年我們把房子養護得這麼好,這筆賬如何算好?比較不離譜的說法是,王的第二代與這裡達成了妥協:房子只用於兒童,不能移作他用。這是不是對方的主動意願,這裡有沒有強勢要求,都無從得知,反正其第三代已開始進入了視線。社會震蕩之後,這樣的事就難以自然而然的方式來進行。但至少那天,孩子們在少年宮裡是開心的。


出少年宮,由安西路轉上長寧路,一穿過兆豐別墅就到了華東政法,昔日的聖約翰大學。還是很久前美專在這裡時來過一次。滿眼是青磚牆、紅磚拱券的老樓,新建築幾乎沒有,與滬上其他的高校很是不同。聖約翰大學建於1905年,還可以再追溯到再上個世紀教會辦的學校和書院。這裡的房子被介紹為中西合璧式,大約是1905年當時就有的認識,現在看起來應該是民族風更多於其西洋氣,就是太老了,恍惚中能聞到樓牆邊青泥的氣息,是那種只有在老電影裡才能見著的實景。有一座以名記者、新聞人命名的韜奮樓,斯人曾在此求學。有一間當年孫中山先生來此做演講的小禮堂。還有一棟陳毅打上海時駐扎過的樓,被稱為“解放軍第一宿營地”。學校北鄰蘇州河水,校園裡有一片比南校門對面中山公園裡還要大的草坪。在校園食堂裡吃午飯,也是已好久沒有過的事了,十元一客三葷兩素,照例還來上一瓶啤酒。


像華政這樣風格的教會建築,以前在徐家彙一帶很多,以後逐漸消亡,比如區文化宮,區圖書館,育嬰堂和藏書樓、徐彙中學的部分,樣式會因教派的不同而異,年頭是一樣的。看起來與華政完全一樣的學校建築曾還有一處,那就是中山公園地鐵站外、貼著凱旋路的原紡專,已經被中紡大合並。那校園是一個完整的建築群,印像中比聖約翰這裡顯得還要深沉,有學生甚至說壓抑得過分了些。其整個被推掉是就最近的一、兩年間,乘地鐵經過時見到一大片工地。


文化遺產日,和上個月18日的世界博物館日,每年都有,5月和6月因之而顯得熱鬧和喜悅,有許多展覽屆時會加入進來。回望歷史是一種汲取養分的過程和機會,正是過去的榮耀還有不堪,肇就了我們今天社會的基因,歷史能夠解釋當今,歷史還循循善誘人們注視和思考未來。所以,你能為了一個新樓盤的利益之類而舍棄一處記憶嗎?很多時候,回過頭來想都是後悔。


6月29日寫。



















底樓開放式陽台。







二樓陽台。



陽台裡的小朋友。





三樓的露台。













130年樹齡的廣玉蘭,比房子還老50歲。



那段原來有大風車的圍牆下。







快活的少年宮輔導老師。







紀念牌坊上的楹聯等文字,比現在很多學校的校訓要實在許多。









忙著考試的學生。





















二樓,視乎當年解放軍也在這裡開過什麼會。



學校布告欄裡所見......







這大概算中西合璧的例子了。



蘇州河對面也有一片校區。





華政的學子。和其他學校一樣,都在郊區建了新校,這市區的老校區就留作研究生部用。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