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八夜張家界,鳳凰古城自助游記【3】

作者: 老呼嗎

導讀上接------九天八夜張家界,鳳凰古城自助游記 【2】 圖片連接------袁家界 【五女出征 五女拜壽 百元大鈔】 袁家界 【龜池 1----3】 迎紅日升,眾喜勇攀楊家界 走天子山,三傑飛步仙人橋 昨晚我睡得不錯,可能多喝了點酒,柏工來敲門時才剛醒。起來後感覺沒有昨天那麼冷,所以就少穿了一些衣服,等我和慧珠到餐廳集合時,所有人都已經到齊,包� ...

上接------九天八夜張家界,鳳凰古城自助游記 【2】

圖片連接------袁家界 【五女出征 五女拜壽 百元大鈔】









袁家界 【龜池 1----3】


















迎紅日升,眾喜勇攀楊家界

走天子山,三傑飛步仙人橋

昨晚我睡得不錯,可能多喝了點酒,柏工來敲門時才剛醒。起來後感覺沒有昨天那麼冷,所以就少穿了一些衣服,等我和慧珠到餐廳集合時,所有人都已經到齊,包括還有那兩個上海朋友。因為有了昨天早晨的經歷,我們摸著黑到大觀台去已經不是什麼難事,再加上星空燦爛,有點微光,大家都已熟門熟路,所以不到十五分鐘就到了大觀台,在大觀台上沒看到有一個人影,我們是到得最早的。今天的天氣很晴朗,不太冷,我仍然爬到公路的攔路牆上坐著,這位置不錯,視野很好。不多久,從袁家界來車了,看日出的人開始多了起來。不知今天老天爺會不會幫我們了卻心願,不過,今天我們無論如何一定要堅持到最後,一定要有個結果再走,不能不接受昨天的教訓。此時,天邊開始緩緩的變色,由灰白慢慢變成一條長長的滾條般的暗紅,天漸漸有些亮了,遠處山谷裡的薄霧開始升騰,山色的輪廓也逐漸開始清晰,原來那明亮的啟明星已經暗淡下去,而天邊那條暗紅的光帶似乎在運動,由火紅色層層不斷的向美麗燦爛的橘黃色變換,從深到淺層次分明的漸漸向我們擴散而來,天空仿佛有人在撩起它那一層一層薄薄的面紗,把蔚藍和明亮慢慢地向我們展示開來,遠處層層疊疊的山峰也已經透露出那奇形怪狀的形態,近處樹木的葉子也已清晰可辨,天已經全亮了,可是太陽還沒有出來,昨天我們就是在這時候走的。幾分鐘過後,天際那條光帶的兩邊突然開始泛白,而中間的橘黃色卻變的越來越發金黃,也越來越亮,大家好像感覺到了什麼,都興奮的拍手喊叫起來,在我們的歡呼聲中,我忽然看到了那遠方隱隱約約的山巒背後像月牙般紅紅的太陽突如其來地露了出來,真是太美麗,太讓人驚嘆了。隨著相機不斷的哢嚓聲,轉眼間紅紅的太陽已經輕盈地跳出了大半,它發出的光芒,把那幽暗的層層山峰和樹林染成了粉紅色的一片,這樣美麗的景色,實在難以用筆墨可以描繪,我只能用照片的組圖來展現大觀台日出時的場景。等待了兩天,我們終於完成了在張家界大觀台看日出的心願



















大觀台 【日出 近景】

在全年的365天中,能在張家界大觀台看到日出的日子就五六十天,這次我們在大觀台看到了日出的全過程,大家都十分興高采烈,日出的美景的確感動了我們所有的人,朋友們慶幸自己的運氣,直誇我安排住宿在丁香榕的正確。看完日出我們在大觀台附近溜達了一圈,在離看日出處不遠,有一間民房,邊上有一條較寬的帶有石欄的石條路一直向下深入山谷裡,我估計這條路肯定是到景點去的,是什麼景點,下去有多遠,我不知道,因為大家都沒有吃早飯,所以不敢盲動,還是回客棧問問小夏再說。回到客棧,早飯還沒有做好,小夏的老媽正在忙,到了吃早飯的時候,由於增加了兩個人,昨天晚上又沒有登記吃啥,所以這頓早飯有點亂,喝粥的不夠了,饅頭蒸多了,雞蛋沒來得及煮,還有人要吃面條,把小夏老媽搞得暈呼呼的。其實,如果客棧裡的客人住的多,可以隔夜登記一下每位客人早飯吃什麼,反正品種就是粥,饅頭,面條,白煮蛋或荷包蛋,這准備起來也方便,我們把這辦法和小夏老媽說了,她挺贊成。好在我們這些人要求不是很高,這頓早飯馬虎點就對付過去了。不多久,小夏也起床了,我看他的面色不太好,就問了他一下是不是病了,他說昨晚的那一口酒,搞得他難受死了,一晚上都沒睡好。我真沒想到小夏一點不會喝酒還一口干,這有點難為他了。當過兵的小夏行動很利索,沒一會兒功夫他已經漱洗完畢吃好了早飯招呼著大家立刻出發去楊家界。

從丁香榕去楊家界,和去袁家界是同一方向,也必須在丁香榕路口等路過的環保車,路程要比袁家界近一些。我們到達路口時有好幾輛面的停著,有不少游客在和駕駛員談生意,估計都是包車到丁香榕裡面老屋場景區去的,當然游客也可以自行拼車,車費平攤。這樣看來,要到老屋場去也挺方便的,只要乘環保車到丁香榕下來,叫個車進去就行了,不過時間最好在早上。因為是早晨,從天子山方向過來的環保車很多也不太擠,但幾輛車停下來都只有幾個座位,我們一撥人上不去,後來小夏打了個電話給車隊,總算來了一輛較空的車,我們上去七個人坐下來,而小夏還是沒座位,只能坐在踏步上將就了。由於有了昨天下午乘環保車的經歷,大家今天乘環保車沒有那麼緊張了,一路說說笑笑不多久就到了楊家界。楊家界的入口和袁家界的差不多,都有一個小廣場,四周都是商家小板房。袁家界因開發的時間早,入口的游道鋪設的十分整齊,周圍的商鋪規模比較大也比較多,而楊家界是新開發的景區,一般旅行團不到這兒來,所以商家的鋪面都比較簡陋。我們從入口進去,這一路是小石子路,但路面較寬還算平整,步行不是很費力。小夏說游楊家界有兩條路,一條是先到“天波府”,回來再到“一步登天”,還有一條路就是從石子路邊上的小路下去先到“一步登天”,再去“天波府”,不過這條路不太好走,他建議我們先到“天波府”,路要好走得多,我們聽從了小夏的建議沿石子路一路前行。在路上我們碰到不少賣野果的當地老鄉,有野生獼猴桃,大概一斤左右一袋買2元錢,還有什麼叫“十裡香”的是張家界的特產,要買好幾元一斤,因為不知道是否好吃我們沒敢買,還有,這一路上轎夫特別多,一撥一撥攔著兜你的生意很是煩人。走到這條石子路的盡頭,就是一條很陡一路向下的石板路。小夏說從這裡下去先到烏龍寨。在下行途中我們首先就看到了那塊像不倒翁似的“金雞報曉”石,挺立在一座柱峰的平台上,就像是人工放上去的,要說它像大公雞我不能苟同,如果說是個小雞還是挺像的。小夏指著遠處那懸崖上的小房子說,這是烏龍寨的第一道寨門,我們先要下到底後再爬上去,愛娟聽了直咂舌。在遠處看這條道很險峻,但真的走在上面,也不過如此,就是爬坡比較累。進了烏龍寨山門,道路開始陡峭起來,也越來越窄,有的地方要彎腰躬背低頭而過,而左面圍欄外面就是凌空絕壁,在快要到烏龍寨時的這條道就更不好走了,彎彎曲曲的只能一個人通過,十分的陡峭,上面的人就好像踩著下面人的頭在爬,這條路在穿過一個洞後,迎面而來的就是烏龍寨“一線天”。各種各樣的“一線天”我看到過不少,楊家界的“一線天”名不虛傳,兩面的光溜溜的石壁高聳,像刀切般整齊,抬頭看只露著一線天空,這條縫隙寬處約有60公分,窄的地方只有40公分左右,胖的人過去是有一定困難的,小夏說,這“一線天”也叫“瘦身谷”是測量游人身體健康的,能過去的是健康的,側身能過去的是亞健康,不能過去的是不健康,他就必須在楊家界住下來,每天要爬山鍛煉,等那一天能通過“一線天”了才能回去。我覺得這說法有些道理。我們通過了“一線天”後,終於看到了烏龍寨的第二道寨門,不過還要爬很陡的幾十級石梯才能上去,我這時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了,當年的土匪在烏龍寨安營扎寨,就是這裡的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我實在想像不出當年解放軍是怎麼攻下烏龍寨的。因為攝影,我是最後一個到達寨子的,朋友們已在在寨門口坐著休息了。寨門的右手處有一間磚木結構的殿堂據說以前是土匪頭住的地方,現在供奉著向天王的畫像給人參觀。不知道是我們中那一位聯系的,說要花100元錢,聽烏龍寨的講解,我也正想知道這烏龍寨是怎麼解放的,反正錢不多,於是就隨眾跟著殿堂裡的工作人員去聽講解了。這人講解的不錯,從湘西的民族到風俗,從趕屍到官家圍剿向天王等等,他講的最多的就是向天王,唯獨沒有講到這烏龍寨,讓我有點失望。講解結束後,那人帶著我們進了殿堂參觀,千囑咐萬囑咐我們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千萬不要踏到門檻,把這個殿堂搞的神秘兮兮的。殿堂中間的牆上供奉著向天王的畫像,供桌上一個很大的竹團扁裡放著很多有整有零的紙幣,這大概都是游客捐的錢。接著我們根據那講解員的動作要求對著向天王進行真誠的禮儀膜拜,我看看那殿堂裡空蕩蕩的,除了有兩個算命先生外,再也沒有什麼好看的,也沒有什麼好講了,看這陣勢,禮儀結束的下一個過程應該就是要我們獻愛心捐款了,這種情況現在旅游景點已經成了套路。我沒有問別人捐了多少錢,看在向天王這個民族英雄的份上,看在湘西窮苦人的份上,我和慧珠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捐了一筆款,希望這筆錢能用在他們身上。當我們走出殿堂時那個講解的人沒有來要100元錢,可能看到我們捐了不少款就不好意思來要了。從烏龍寨寨門到“天波府”景點處沒有多少路,當我們走到“天波府”前面那個山頂平台時,已經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天波府”的觀景台了,如果要過去,就必須要從上面爬下去,穿過一座近20-30米長的人工吊橋,再從兩架鐵梯爬上去才能登上觀景台,愛娟和慧珠看這路太危險了就沒有敢下去,我和還有四個朋友互相鼓勵互相照顧著勇敢地向觀景台挺進。爬下去的路很窄也很陡,如果沒有攔杆,真的很危險。到了吊橋處,吊橋下面是深谷,人走在吊橋上,橋晃的很厲害,很是驚險刺激。我和柏工過去後,叫亞美,小鳳他們一個一個過,這樣橋晃得少一些,不過她們過來後還是說心跳得很厲害。至於爬鐵梯,大家就手腳並用了,好在不是很難爬,當我們到達觀景平台頂上時,大家都被這“天波府”壯美的景色所吸引,這個觀景平台如果沒有吊橋連接實際上就是一根四周凌空獨立的岩柱,圍著欄杆走一圈,想要俯視探究一下這根岩柱的根在那裡是根本看不到的,這樣的險峻真讓人心驚肉跳。老蔡不敢站在欄杆邊上看,他說就怕欄杆不牢固垮塌下去。站在這樣的觀景平台上欣賞景色,真是令人心胸開闊,這裡天高雲淡,山野廣袤,遠眺能看到山下不知名的田園和村落,而觀景台四周的山峰,山巒逶迤,蔥翠裝點,它們與黃石寨,袁家界,老屋場的相比又是另一種山體風格,呈現在你眼前的是猶如刀切般的片狀形態,像城牆又像屋子的斷牆殘壁,難怪要把這裡比喻為“天波府”,不過我覺得還是叫“天波府遺址”更形像,也更容易讓人追憶起當年楊家將保家衛國的英雄壯舉。我們從觀景平台上下來後,我發覺有一條很窄的鐵梯沿著這根岩柱下行,除了老蔡外,我們四人都想去看個究竟,走下去不久就是一條凹陷在懸崖裡面的岩石小路,靠山體裡面有大小深淺不一的石縫石洞,等我們走到盡頭,才發覺這條路是圍繞著這根岩柱的,上面的平台就像蘑菇罩在這路上,這裡太陽曬不到,雨淋不到,是個藏東西的好地方,後來我們才知道這地方是烏龍寨土匪的藏寶處,是土匪的庫房。回到烏龍寨後,小夏帶著我們從另一條路下山,這條路有一段是沿懸崖而建的,很難走,但在這條路上可以遠看“一步登天”的景點。小夏指著遠處那塊在山凹裡如一人抱著孩子的山峰說,這就是“一步登天”,去的話要爬坡上去,是要點時間的,而且那裡的景色沒有“天波府”好。因為這兩天大家都有點累,聽小夏說景色一般,所以就沒有人搭腔要去了。其實,那裡除了有“一步登天”外,還有“空中走廊”等景點,是楊家界景色不錯的地方,我們不去實際上是犯了個錯誤。沿著那條下山的路我們轉回到了去烏龍寨的路口,再沿著原路出了第一道山寨門回到“金雞報曉”處休息。在這裡,有一條岔路可以直上“一步登天”“空中走廊”和“五郎拜佛”景點。考慮到大家的體力和時間關系,我沒有提出要去那裡看一看,楊家界的漏景遺憾就在於此了。不過有所失也必有所得,在下午游天子山的過程中我們得到了補償。可能因為明天我們要下山了,朋友們想要買些土特產,都圍在“金雞報曉”景點附近的小商鋪,看有些什麼東西可買,最後討價還價買了幾條“土匪”煙,帶給自己的老公或是送給朋友。這個煙是當地山民自己加工的紙煙,用的是自己種的煙葉,煙絲品質很好,就是加工粗糙點,據說煙味還不錯,要不是我已經戒煙,我也會買一條試試。































因為沒有人想要去“一步登天”,小夏帶著我們從原路返回,大家終於氣喘吁吁回到了那條石子路上。附近商家為了做生意,在路口放了好幾個小凳子,可以讓下面上來的游客休息,乘此機會也可推銷些店裡的貨品。我們上來休息時,女店主問我們要不要“土匪煙”,大家一問價格,她賣一條煙要比下面便宜好幾元錢,已經買了煙的朋友都大呼上當,我說到了外面這煙可能還要便宜,因為離景點遠東西就不會貴。小夏沒有休息,我看他在前面那些買野果的小販那裡轉,後來看他好像買了些什麼,等我們過去,他說買了一些張家界特有的野果叫“十裡香”,吃午飯時讓我們嘗嘗。中午飯因為我們來不及回丁香榕吃,小夏就找了一家他熟悉的小飯店,要了幾瓶啤酒,點了7-8個炒菜還有湯。在菜還沒有上桌時,小夏把他買的野果“十裡香”請大家嘗嘗。這種野果粗看有點像金色的小芒果,長園型的又有點像小香蕉,裡面是黃綠色的籽,粘粘的,聞上去有股特殊的清香,因為我沒吃不知道什麼味,嘗過的朋友說,淡淡的有點微甜但沒有什麼特別,不難吃也不是很好吃。小夏說這“十裡香”的味,雖然沒有什麼特殊,但是營養價值很豐富,富含維生素C和人體不能合成的好幾種氨基酸,他買些張家界特有的野果給我們嘗嘗,沒有其他意思只是想表達他的一份心意。不多久,飯菜上桌了,這家店的菜味還可以,有葷有素量也夠多,飯隨便吃。因為下午大家還有很長時間要玩,我們不挑剔也不客氣,端起飯碗都吃了個飽。至於這餐飯的花費是算在我們住宿費裡的,小夏給了多少錢我們就不管了。等老板娘拿來開水,大家灌滿了水壺,就立即出發去天子山的“神堂灣”,這是我很向往的又覺得有些神秘的地方。下午,從袁家界去天子山的人很多,一路過來的環保車都沒有座位,我們等了好幾輛車都上不去,沒有辦法我們只能分散上車到“神堂灣”集合。等我到了那裡,朋友們已經在路口等了很久了。

我從網上知道,張家界森林公園有兩個廣有神秘傳說的地方,一個是黃石寨的“黑樅垴”,一個就是天子山景區的“神堂灣”。“黑樅垴”是一片原始森林,生長在四面凌空,有幾百米高的絕壁山峰頂上,從來就沒有人能上去過,誰也不知道這原始森林裡會有什麼,所以被傳說得十分神秘。“神堂灣”因為是傳說中向天王兵敗跳崖的地方,有時在風雨交加時崖下常會發出類似人喊馬嘶,擊鼓鳴鑼的那種怪聲,讓人感到很恐怖。曾經有人為了采藥下過“神堂灣”,可是下到一半就碰到了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一時被傳說的沸沸揚揚,引起了當地老百姓對“神堂灣”的敬畏和恐懼,“神堂灣”因此始終被一層神秘怪異的面紗包裹著,不露其廬山真面目。直至2005年11月3號長沙有一個叫長風的戶外探險者,帶著一支探險隊下到了“神堂灣”1650米深的谷底,這才揭開了“神堂灣”神秘的面紗,原來那怪聲是下大雨時風聲和水聲在特殊地形的谷底下回旋共振產生的結果,而在下面的確有5-6米的大蟒蛇存在,探險隊因為發現有大蟒蛇完整的骨架。從公路上的環保車站到“神堂灣”觀景台,一路上是平整結實的石梯路,下去1-2百米就到了一個修整的很好很大的觀景平台,能欣賞到“神堂灣”的全景。“神堂灣”雖然有著不少神秘的傳說,但它壯美秀麗的景色並不遜色於袁家界的“三觀台”,這裡的山峰地貌和那裡差不多,植被卻要比“三觀台”茂密的多。我們臨崖俯瞰,這裡萬仭絕壁,千丈深淵,而“神堂灣”底,卻被那層層疊疊繁茂蒼翠的原始樹林所覆蓋,向世人顯露著它的冷艷和怪異,在那些繁茂樹木的下面,是幽暗潮濕深不見底的峽谷,這裡究竟藏了些什麼千奇百怪,對人們來說始終是個謎,盡管有人成功下底,盡管知道了怪聲發生的原因,由於存在著太多不可測的風險,他們在谷底停留的時間十分短暫,更談不上詳盡的科學考察。我們很想身臨其境的在“神堂灣”聽一聽峽谷下發出的那種神奇而又怪異的聲音,可惜天公不幫忙啊。張家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不到神堂灣,枉到天子山”,我原以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神堂灣”的景色在天子山景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實際上恰恰是“神堂灣”的神秘,“神堂灣”神奇,以及那些沸沸揚揚怪異的傳說勾起了人們對“神堂灣”的濃厚的興趣,不斷吸引著游人前去觀奇和探秘。













我們帶著縷縷遐想離開了“神堂灣”。返回的路上大家發現路邊不少的藤蔓上長著發紫的一種小野果,亞美說在楊家界時看到有人賣,要2元錢一包,小夏說這野果的確能吃的,小鳳聽了很感興趣,摘了一把,分給大家嘗嘗,想不到這野果又酸又澀,難吃極了,嚇得小鳳連忙扔了,引得小夏大笑。我們回到公路上,朝天子山方向走了不多遠就到了“點將台”景點,這也是一條很平整的石梯路,從公路邊延伸下去幾十米後就到達觀景台。“點將台”這裡的地貌有點像老屋場的“神兵聚會”,但它開闊的多,氣勢更磅礡。“點將台”顧名思義就是古時候調兵遣將的地方,在這個觀景台左前方有十幾座細長挺拔的石峰簇擁而立,他們像頭帶盔,身披甲的將軍屹立,正在聽候調遣,而在他們的左後方山坡上,有眾多排立有序,高底參差的岩柱猶如士兵列陣,氣勢雄壯,讓人震撼。在“點將台”觀景台上遠眺,這裡不僅能看到天子閣,還能清晰地看到賀龍公園裡的游人如織,想必這裡已經離天子山主景區已經不遠了。













我們在游完了“神堂灣”“點將台”後,小夏問我對天子山有何印像,我感覺同樣是石英砂岩,天子山的石峰和公園裡其他景區的石峰相比顯得十分秀氣玲瓏,是完全不同的山體風格,小夏說等我們到賀龍公園觀景後,大家肯定還會有更多的感受。我們回到公路上後,打算搭乘環保車去賀龍公園,可是過去好幾輛環保車都不停,看看時間已經不早了,小夏建議我們沿著公路步行過去,大概要走20分鐘左右。大家不想在太陽底下等車了,同樣浪費時間還不如聽小夏的慢慢走過去。賀龍公園看上去好像很近,但是從“點將台”走到那裡要繞過一個山彎,直線變成了曲線,這路就遠多了,我們走了不少時間才到了賀龍公園。進入公園後我發覺這裡游客較多,周圍環境修繕的很不錯,那種公園的氛圍顯得很濃厚。小夏告訴我在黃金周和節假日,這裡人頭攢動人滿為患,有時擠也擠不進去,別說要攝影了,就是想要看看風景也很難,有時天子山索道等待上山的游客,排隊時間竟長達5小時還上不了山,今天這點人不算什麼。我想賀龍公園是旅行團必到之處,這裡是上下山的路口,再加上風景絕佳,人多就不足為怪了,我慶幸我們選擇了旅游淡季來。“雲青岩”是公園裡的一個很大的觀景平台,那高達6.5米,重達9頓的賀老總銅像就坐落在這裡,我們先在賀龍銅像前攝影留念,然後去“天子觀景台”和“畫中游”景點游覽。“天子觀景台”和“畫中游”是傳說中皇帝看風景的地方,或者說是向天王看風景的地方。從“雲青岩”一路下來到“天子觀景台”和“畫中游”去的路線,其實就是圍繞著天子山最漂亮的“西海石林”,變換著角度欣賞它的美景,在這條線上看天子山的景色簡直是神話般的世界,朋友們無不為之驚嘆動容。這是個神奇而又幽靜的地方,既充滿著嫵媚又充滿了野性,只見那石峰如屏,奇峰如梭,岩落千丈,林木蔥郁,處處都充滿了靈秀和多彩的風姿,而那些錯落有致,傲立挺拔怪異的石英砂岩,有的如嬌羞的美人飄然而至,有的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也有的如劍似戟直刺蒼穹,把“西海石林”裝點的就像一個擴大了的經過大自然精雕細刻的山石盆景,讓人迷離攝魂。我們回到“雲青岩”上,又去看“仙女獻花”和森林公園的標志性景觀“御筆峰”,最不能讓我想像的就是那“御筆峰”,竟會生成的如此俊秀和美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然會有如此偉力,讓你滿目都充滿著瑰麗和神奇,天子山不愧為“峰林之王”之美譽。天子山之美,美在那份自然,美在那份原始風骨,美在那份靈氣飄逸,在細細觀賞品味過天子山的風光後我深深體會到,自然界的美色是多麼可以舒人心肺和給人以滋養啊,我真的可以這樣說,“不到天子山,枉到張家界”,這絕對不是什麼廣告語。

下接------九天八夜張家界,鳳凰古城自助游記 【4】


精選遊記: 張家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