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古城的六座樓

作者: 關裕年GYN

導讀 榆林古城的六座樓關裕年 自古榆林有小北京之稱,為什麼呢?就是榆林古城也有中軸線。原來的榆林很小,從城北的鼓樓到南城的文昌閣大約有二公裡路,這裡修建了、鼓樓、凱歌樓、鐘樓、星明樓、萬佛樓、文昌閣。 這幾座樓建築風格不同,有古色天香型也有西洋型的,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我按照從北向南的方向把照片拿出來供旅游 ...




















































榆林古城的六座樓關裕年 自古榆林有小北京之稱,為什麼呢?就是榆林古城也有中軸線。原來的榆林很小,從城北的鼓樓到南城的文昌閣大約有二公裡路,這裡修建了、鼓樓、凱歌樓、鐘樓、星明樓、萬佛樓、文昌閣。 這幾座樓建築風格不同,有古色天香型也有西洋型的,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我按照從北向南的方向把照片拿出來供旅游參考。 鼓樓,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清乾隆五年(1740)先後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擊鼓報時,故稱“鼓樓”。樓上的牌樓寫著:“宣武沙漠”。城牆上有幾座建築,建築風格迥異,有它的特色。 凱歌樓,凱歌樓位於榆林榆陽古城城中心,為三拓榆陽城中城的南門,原名懷德門。建於明宏治五年 。正德十三年(1518年)明武宗幸游榆林曾駐華此樓改名為太乙神宮。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撫姚鏌改為凱歌樓。此樓為榆林諸樓之冠。樓台高八公尺,台下有由南到北的劵洞。樓上建有二層木質大樓,四角各有鐘鼓樓樓各一。上面的匾額題詞是“塞外雄關”。鐘樓為仿西洋式建築。民國10年(1921)榆林紳士白伯英、郭維藩等在為井岳秀祝壽時倡議建“井公祠”,即在榆林大街原被火焚牌樓的舊址動工,次年落成,取名“長春樓”,後改為榆林鐘樓,匾額為“駝峰險峻”“南控烏延”。

星名樓,新明樓,也稱新鼓樓、南鼓樓。位於榆林城內南大街。建於明嘉靖年間。 新明樓據《延綏鎮志》記載,“嘉靖中,南城初辟,一刀鬥不及更漏稀聞,眾議創樓一座,以為傳警打更之所。”歷經清嘉慶、光緒年間及1957年、1983年多次修葺,1986年彩繪。

萬佛樓,萬佛樓現分三層,底層為巨磚砌築四通街道四孔拱洞式結構,呈長方形、樓基長29.6米,寬18.4米,高9米。在四通式樓基上,建有二層木結構樓閣。

文昌閣, 文昌閣矗立在榆林古城步行街最南端,以其樓基平面為正方形,俗稱四方台。它建於清代乾隆19年(1754)。全樓為十字歇山頂重檐三滴水純木結構。該樓總高19米左右。樓基為4座長寬約5米的石質墩台,台高1.1米,全樓底層為十字形通道。樓基共有28根巨柱支撐樓體,其中有4根通天大柱豎於內側,貫通全樓上下,氣勢十分宏偉。上面的主要匾額為“天下宗師”。

由於建築集中,所以有很多看點,每個建築的風格不同,也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我和老伴來回走了四次,仔細觀看。經過網上搜索,說法也有差異,也可能是年代久遠,返修的次數很多,每次因為出錢的人的關系,不斷的改名,但是,如果是政府出錢修理的,大多數都留有長幅說明,有些歷史滄桑感覺。

我 特意拍照一些修理記載照片,以饗驢友。


精選遊記: 榆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