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溝72景之水關長城、彈琴峽

作者: 1391649****

導讀關溝72景 從南口到八達嶺長城有一條長約18公裡峽谷,被稱為關溝。是古代出燕入晉北、去塞外的咽喉要道。從南口鎮到八達嶺鎮,步步升高,有大約600米的高差。關溝古稱軍都陘(陘是就是山口),是太行八陘之一,曾經是明朝北京防衛體系的重中之重。這裡有很多關口如:南口關、居庸關、上關、水關、八達嶺關城、岔道城,關溝就因此得名。自古就有關溝72景之說,至今 ...

關溝72景

從南口到八達嶺長城有一條長約18公裡峽谷,被稱為關溝。是古代出燕入晉北、去塞外的咽喉要道。從南口鎮到八達嶺鎮,步步升高,有大約600米的高差。關溝古稱軍都陘(陘是就是山口),是太行八陘之一,曾經是明朝北京防衛體系的重中之重。這裡有很多關口如:南口關、居庸關、上關、水關、八達嶺關城、岔道城,關溝就因此得名。自古就有關溝72景之說,至今這72景已經所剩無幾,居庸疊翠就是其中一景。關溝還有諸多名勝古跡,如石佛寺、雲台、詹天佑墓、彈琴峽等,還有楊家將的傳說故事。

游過了居庸關,我們想去關溝其他景點看看,不知道還能不能找到72景中的一些景點。問了當地人,人家說最好從居庸關上高速公路繼續往八達嶺長城方向開,水關長城出口,那裡就可以看到彈琴峽、五桂頭等景點了。

我們於是上高速一口氣來到水關長城。這也是其中一景。

遠遠就看到了水關長城的關門,它是八達嶺長城的東段,詹天佑在修建京張鐵路的時候把它攔腰截斷了。水關長城由明代抗倭名將戚繼光督建,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了。進入關門,就見一個大廣場面對水關大門。一面牆壁上有一幅戚繼光和當年修長城的浮雕。此段長城建於險谷口,長城順應山勢呈“V”字型,如巨龍似鯤鵬展翅欲飛,箭樓即是敵樓同時兼具水門功效,此種建築方式在沿線長城中極為罕見,故名水關長城。可惜現在看不到水了,有點名不副實。遠遠看去,確實氣勢磅礡,那長城如蒼龍起伏於崇山峻嶺之間,穿行於懸崖峭壁之上,城堡相連,烽燧向望,更有雙面箭垛,但看那陣勢拒敵萬千不在話下。用雄奇險形容一點不誇張。只是已經爬了一處長城,就不再攀登。













八達嶺水關長城地處關溝中部,七十二景似明珠般散落於長城四周,從彈琴峽、金魚池、石佛寺、駱駝石等諸多景點融於方圓幾公裡空間,我們在當地人指點下,找到了金魚池,然後進入了彈琴峽谷。這裡清流縈繞,翠峰重疊,花木郁茂,山鳥爭鳴,風景旖旎。左手邊的半坡上,有一個石洞。有人在這裡放祭品。原來這裡有一景:彌勒聽音。洞中一個石刻彌勒佛,雖刻工粗糙,卻成像於元代,有700多歲了。從彈琴峽隧道北口下到小溪旁,崖壁陡峭,向東不遠,石崖刻有“彈琴峽五貴頭”六字,這裡原是關溝著名景觀“彈琴峽”。古時,這兒峰回路轉,山青水秀。溪水從緩坡瀉下,淌流在石罅之間,淙淙有聲,兩岸的石壁為之共鳴,悠揚婉轉,如彈琴聲清脆悅耳,故名“彈琴峽”。修京張鐵路時,曾將東北面小山和峽谷削為平地,修八達嶺公路,開山鑿洞的泥沙石塊,填平了溝谷。如今石壁題字依存,溪水旋蕩於峽谷的優美聲音再也沒有了。

抬頭就見五桂頭山洞,這裡原是舊京張鐵路一個隧洞,現路基已拆除廢棄不用了。這“五桂頭”原名“亂柴溝”,是關溝七隘口之一,就在五桂山下。五桂山本名五龜山,因山勢如五龜相聚而得名,抬頭看時,卻是有幾個如龜頭的山峰。它也叫五貴山。傳說元末,明軍進攻居庸關,亂柴溝有元兵防守,有火家莊火氏五兄弟用火炮轟開亂柴溝,為明立下汗馬功勞。後來,明以火氏五兄弟為蒙古細作的罪名,殺了五兄弟,把五顆人頭懸在附近道旁示眾,人們遂稱此地為五鬼頭。不久,明為了安撫人心,封火氏五兄弟為五顯財神,並立廟於石佛寺西,人們又改稱此地為五貴頭。修京張鐵路時第四次改名為五桂頭。





















在水關長城裡邊,有一個石佛寺,那裡的村子就叫石佛寺村。我們開車進去,看到石佛寺破舊的大門,如今一直沒有開放,它建於明永樂年間。現廟已毀,寺中佛像也多遭毀壞。八十年代,修八達嶺公路時,石佛寺村遷移,在公路邊修建了一座平台,將殘損的佛像加以修復置於平台上。如今的石佛寺是九十年代重建的。位置在水關長城城牆下方,做工很粗糙。












(石佛寺,沒開門)

關溝72景還有很多,但我們沒有刻意去找了,只是走馬觀花了解了一下,以後有機會再去,到時候再看看到底能找到多少吧。


精選遊記: 成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