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場散記

作者: Amy_tww

導讀很早就知道浦東新場的眾安橋,只是因為不清楚其具體位置而未曾一行,前不久無意中獲悉其大致方位, 2012年12月30日午後,便動身前往。江南水鄉古石橋是一道遲暮的風景,而秋冬蕭瑟之時觀古橋最能體味其風骨和韻致。抵達新場鎮眾安村車站,向當地一位老者問詢眾安橋在何處。老者告訴我:眾安村一灶港上有兩座古橋,相距一裡多地,我要去看的眾安橋,當地人稱環龍� ...

很早就知道浦東新場的眾安橋,只是因為不清楚其具體位置而未曾一行,前不久無意中獲悉其大致方位, 2012年12月30日午後,便動身前往。江南水鄉古石橋是一道遲暮的風景,而秋冬蕭瑟之時觀古橋最能體味其風骨和韻致。抵達新場鎮眾安村車站,向當地一位老者問詢眾安橋在何處。老者告訴我:眾安村一灶港上有兩座古橋,相距一裡多地,我要去看的眾安橋,當地人稱環龍橋就在車站附近。經其指點,我一眼看到不遠處一灶港河口的眾安橋。乍一看眾安橋有些失望,沒有想到橋有些小。這座建於明代嘉靖年間的石拱橋,橋面部分已有些損毀,上面長滿了衰草和幾株小雜樹,橋拱則基本完好。橋兩岸周邊環境很雜,視野很受局限,只能從較小視角去體會這座已歷經四、五百年風雨的古橋那份意蘊和滄桑。



眾安橋又名盛家橋,橋北堍原有一座盛家廟,一橋一廟是江南一帶水鄉古橋較為常見形制,但眾安橋畔的盛家廟,這座佛教小寺廟早已不存,原址上現為一家不大的玻璃制品廠。橋不遠處一名老嫗見我看橋便問是否要修繕此橋,言辭間對此古橋年久失修,周邊未得到很好的保護很是惋惜。離開眾安橋,沿一灶港東行,遠遠就看到一座石梁橋的風致。走到近前,看到橋石上的刻字“鬥姥閣橋”和清嘉慶年號,知道了這座古橋的基本情況,看到此橋,是我此行的意外收獲。



鬥姥閣橋距今近兩百年,除了橋南堍有幾塊階石有所塌斜外,石橋總體較為完好,早年間橋旁的那座供奉北鬥眾星之母鬥姥真君的道教小廟鬥姥閣早已不存,橋南現在是農田,橋北則是農家。橋頭農家一名老嫗見我拍照,以為將要修橋,謂此橋最好能早點修繕,老人過橋很危險,已有好幾個老人過橋時摔過跤。我看此橋修繕花不了幾個錢,只需將那幾塊塌斜的階石填高填平即可,不知鎮、村兩級為何不作為?



離開鬥姥閣橋途徑新場古鎮,見時間尚早便走鎮區。


新場是我最為熟悉的江南古鎮,三十年前我曾在這裡的中學讀高中,曾經無數次走過這裡的街衢。那時我對眼前和腳下古樸的老街老屋、古橋熟視無睹,還不懂其蘊含的人文歷史和美學價值。而今新場古鎮的旅游價值逐漸為人發現,我在洪福橋邊下塘街上看到有些工匠在修建臨河石凳,一些老建築也已有所修葺,新場那份水鄉古鎮的韻味在徐徐漾起。新場鎮有心開發古鎮游,盡管這一切有些晚了,但總能搭上古鎮游的余溫,庶幾造福一點鄉梓。



記憶中的洪福橋是一座平橋,現在的洪福橋應該是近年新翻修的石拱橋,與周邊房屋稍有些不協調。


我特意去看了那座當年我就學時常走的千秋橋。此橋橫跨東橫港河上,建於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是浦東南彙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石拱橋。此橋南北橋孔兩側鐫刻有兩幅勸人為善的楷書橋聯:“願天常生好人,願常做好事”和“濟人即是濟己,種福必須種德”。


眾安橋、鬥姥閣橋和千秋橋都被列為上海市不可移動文物,位於鎮區的千秋橋已修葺一新,已不復我當年記憶裡的模樣,想必鎮區之外的眾安橋和鬥姥閣橋的修繕也該有所考慮罷。



沐浴著冬日夕陽的余暉,離開千秋橋,信步來到附近洪東街上的奚家廳。


這所建於清代的老宅是新場一處有名的宅第廳園,系世代奚姓婚喪大典活動的主要場所,坐北面南,磚木結構。臨街二層樓五開間門面房,硬山灰瓦頂,下層中間是牆門,門檐上方精雕細刻。


過牆門是奚家廳的第一道門樓,可以看到一座漂亮的儀門,精致的磚砌儀門頭是一道極富江南韻致的風景。


東側緊臨奚家廳的一座臨街兩層樓建築有點中西合璧風格,尤其是門楣、窗柱頗有特色,看銘牌此樓是奚家外廳。現在的住家在門前晾起衣服,生活氣息有余卻多少有些煞老宅的風景。

沿新場大街來到新場另一處有名的宅第廳園張信昌宅第(張廳)。




此宅第始建於清宣統年間,臨街原為綢布莊門面,進店面入內為歇山灰瓦頂儀門和二扇大門,大門上書“京洛傳鉤、曲江養鴿”,字字完好清晰,儀門雕刻考究。過儀門進入三開間前廳和左右二耳房的樓房,前廳地面鋪馬賽克,圖案精美,歷經近百年而仍完好如新。




再往裡還有兩埭房屋,過一座小橋便到了河對岸。過去這裡是張氏花園,現在這裡是民居。與奚家廳一樣,現在張廳的住戶未必就是張氏後人,建築格局盡管變化還不很大,但實際上已淪落為群居的大雜院矣。






像張家那樣一宅橫跨市河兩岸而以一橋相連的人家,在新場不在少數,在同一條河上我看到有好幾座這樣的小橋。橫跨市河的小橋上北眺,夕陽余暉透過樹影映照在河東一帶老宅,在牆面、窗欞間留下斑駁的光影,很是美麗。


站在橋上南眺,黛瓦粉牆石駁岸建築和馬鞍形水橋呈現出江南水鄉古鎮特有的風韻。新場古鎮這條南北流向的名為新港的市河清波蕩漾,河西綠樹垂蔭,河東一帶黛瓦粉牆的民宅,馬頭牆、風火牆高低錯落,形成美麗的水鄉古鎮建築屋檐輪廓線,特別是臨河壘起的離河面約有3米高的石駁岸和與之渾然一體、建築講究的馬鞍形水橋,是充分展現新場古鎮特色的地方。


據說新場古鎮斷斷續續有石駁岸3600米、馬鞍形水橋20坐。這些依街環繞的石駁岸逶迤綿恆、堅實古樸,與其孿生兄弟馬鞍形水橋一起成為水鄉人家“家門口的文物”,令人駐足流連。






走過這些我曾到過的地方,天色漸晚。總以為最美的風景在天外,其實家門口最平常的景物中同樣不乏美麗的景致,關鍵是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和能感知歷史人文情懷的心靈。有此眼睛和心靈,則眼底處處有黃山。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