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美術館後思考“美術與考古”的界定

作者: 老伴游

導讀 參觀美術館後思考“美術與考古”的界定關裕年 最近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全國十大美術館藏精品展,這是一次群珍薈萃的多年未見的美術盛事,有幸目睹這次展覽的有限參觀者無疑都是幸運的。 樓下是這個空前的“文化盛宴”,樓上是20世紀中國山水畫選展,來到中國美術館,實則是“大飽眼福”。 看了展覽,我不知不覺的有一種感覺,中國的� ...

































參觀美術館後思考“美術與考古”的界定關裕年 最近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全國十大美術館藏精品展,這是一次群珍薈萃的多年未見的美術盛事,有幸目睹這次展覽的有限參觀者無疑都是幸運的。 樓下是這個空前的“文化盛宴”,樓上是20世紀中國山水畫選展,來到中國美術館,實則是“大飽眼福”。 看了展覽,我不知不覺的有一種感覺,中國的美術作品與考古是十分衝突的,對於歐洲似乎不存在這種問題,因為,他們的畫作一般都畫在布上,老化的慢,而我們的國畫都畫在紙上,經過裝裱呈現在人們的面前,時間久了,紙黃了,綾羅絹布都退了色,很多畫作就是以這樣一副凄慘的面目呈現在觀眾面前。 在考古博物館,陳列的展品越老越珍貴,越破越值錢。可是,美術作品不僅僅是值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美”,要不,怎麼稱呼為“美術館”呢?如何界定“美”與“美術作品的價值”是擺在以後新建美術館布展專家面前的一個難題。 姑且不和歐洲富麗堂皇的油畫相比,就是與我們故宮裡珍藏的絹畫的美感就相差很大。可以想像,以後在鳥巢旁邊修建的新美術館裡,掛著一片片紙質發黃,裝裱發霉,吊在展覽館的展台前,能有什麼美感呢?對於我們中國人,這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為了國家走向世界,與外國交流,如何讓外國客人真正看出中國美術事業的歷史淵源與偉大的美術傳承,使他們受到感動,心靈受到震撼,這可是個難題。 我經常在想,中國的美術作品應該分成三大類:古代美術作品、現代美術作品、帶有美術色彩的生活用品。 從古代壁畫到石窟雕塑,從古代的卷軸畫到現在的油畫、水彩畫、版畫……,我們的美術作品都可以讓外國人五體投地,就說北京西郊的法海寺的著名壁畫,寺址在北京西郊模式口村附近的翠微山麓。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當時許多殿堂都畫有光彩炳耀的壁畫。現僅剩後院大雄寶殿壁畫,分布在本尊塑像的龕背和後殿門的兩旁及殿前十八羅漢身後。我們如果有興趣查查1439年歐洲的畫家在干什麼的時候,你就知道中國美術史的淵源。 意大利的佛朗西思科(1420-1492)畫的《基督受洗圖》是這個時間段的作品,法海寺的壁畫誕生時,佛朗西思科才19歲,而我們的法海寺的壁畫只是一些民間的畫師的作品,看出差距來了,這位畫家是西方早期畫家,所有後來我們知道的西方知名畫家都在幾百年後才降臨人世。在我保存的《世界傳世名畫》的三冊書裡,佛朗西思科這位畫家在第一冊的前部分給以介紹,是文藝復興時期介紹的第六幅畫,後面還有17世紀、18世紀、19世紀……《基督受洗圖》相應我們明朝時期,是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最早期的作品,可是在明朝以前我們已經有許多偉大的畫家出現了…… 所以我有一個建議,等新的中國美術館建好後,把法海寺的壁畫整體搬到美術館展出,即表現了中國的美術作品,也很好的保存了文物,否則,法海寺的壁畫多少年後會損失殆盡,而真實的法海寺到是應該擺放復制品。 中國古代 的卷軸國畫,在展出的時候,是否可以不露出卷軸以及綾羅絹布,因為是展覽畫,就不要露出“考古內容”,這樣就會愈加顯示畫的精美與藝術氛圍。這次展覽是有些進步,不像過去一幅卷軸畫在牆上“忽閃”,如今放在一個鑲玻璃的盒子裡,顯得比較鄭重,到是還有進步,說句實話,對此我還是不太滿意,總覺得我們的繪畫藝術的水准沒有被真正的烘托出來。 有人傳,法國畫家畢加索說過:你們齊白石畫的水裡的魚和蝦,不畫水,有水,活龍活現,我們歐洲畫家畫水還不像水,看出你們中國畫家的藝術的頂尖水准。所以,在擺放齊白石的畫作時,不要讓其他的綾羅綢緞在旁邊搶眼,這可能就更加能突出畫的地位。

總之,如何不把新的美術館辦成畫廊,不辦成考古館,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我相信,只要考慮了以上因素,參考更多人的建議,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精選遊記: 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