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旅行記錄(六)

作者: 瑪逗

導讀同系列第一篇:西南旅行記錄(一) 2009年6月9日6:30,K9484到峨眉。 從火車站乘車,30分鐘的路程到樂山中心客運站。購買好去都江堰的車票後,乘3路到樂山港,在岷江邊隔江遠望大佛。 能見度很低,只能看到端坐於凌雲山西壁、面向岷江的大佛輪廓。 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水彙流。 12路回客運站,9:40乘車離開樂山經成都茶店子,12:30到都江堰。� ...

同系列第一篇:西南旅行記錄(一)
2009年6月9日6:30,K9484到峨眉。




從火車站乘車,30分鐘的路程到樂山中心客運站。購買好去都江堰的車票後,乘3路到樂山港,在岷江邊隔江遠望大佛。




能見度很低,只能看到端坐於凌雲山西壁、面向岷江的大佛輪廓。




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水彙流。

12路回客運站,9:40乘車離開樂山經成都茶店子,12:30到都江堰。客運站前迎賓大道封閉,正在修建到成都至青城山的城際鐵路。




李冰廣場的李冰父子雕像。

乘4路,到達都江堰,刷“熊貓金卡”進入。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都江堰與歐亞鎖鑰的埃及蘇伊士運河、渠到水成的古羅馬高架輸水道、澤被千年的希腊莫利斯湖、滄海桑田的荷蘭圍海造陸、智慧之泉的新疆坎兒井、左右逢源的巴比倫兩河流域漢謨拉比水渠和漕行天下的京杭大運河並成為“人類八大經典水利工程”。

秦國的三大水利工程——關中的鄭國渠、嶺南的靈渠和蜀地的都江堰,都是秦國為征服六國的需要而興建的。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軍從成都順岷江而下進入長江,滅掉了楚國。兩年後統一天下,建立秦朝。

全長735公裡的岷江,是長江上游的最大一條支流。發源於青藏高原東南緣的岷山之中,稱為“岷山導江”,以此為名,在不同時期曾被稱為汶水、都江、漢江、導江、蜀江等等。岷江與大渡河彙合於樂山後,在宜賓與金沙江相遇成為東流入海的長江。

岷江流域造就了不朽的蜀地文明,孕育了寶敦文化(距今4000—4800年)、三星堆文化(距今3200—4000年)和金沙文化(距今2600—3200年)。令人側目心動的岷江,承載著由古及今歷史變遷與文明進化,在高山與平原的交界處留下了都江堰這個運行了2000多年、不朽的無壩引水工程,成就了物產豐饒、水旱從人的成都平原“天府之國”的美譽。

都江堰,灌溉成都平原,也灌溉著中國。




堰功道。千古的功績,自有不可忘懷的功臣。




宋朝稱為“花洲”的離堆古園,有“西蜀名園”之譽,川派盆景藝術的發祥地之一。




神龜池。




斷索橋上看內江。




離堆寶瓶引水口。




金剛堤看內江上的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看內江(南向)。




安瀾索橋看內江(北向)。




魚嘴分水堤,地震導致的裂縫經過灌漿加固修復。




幽靜的步道。




遠眺外江閘。




南橋之下觀水流。

從都江堰乘101路去青城山,與車上乘務員談論著5日成都9路公交燃燒,致使乘客嚴重傷亡的事故,一番希噓感嘆。表面上是偶然事故,其中卻有著必然性,也就是“海裡法則”核心思想的簡單表述:“事故背後有征兆,征兆背後有苗頭”。

青城山古稱丈人山,為邛崍山脈的分支。是西部兩大地形階梯的連接,構成“華西雨屏帶”的重要地段,素有“雅(安)雨灌(縣)不晴”之說。

2000年11月在澳大利亞凱恩斯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二十四屆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青城山與都江堰同時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吳稚暉游覽青城山後得出如下結論:“若雄若奇若秀皆人已各為天下評定,獨青城無所不包,獨未聞標明其特點。顧青城於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劍閣、三峽、峨眉,皆不無遜色。故以‘天下幽’標明青城特點,亦非多事,且以雄奇幽秀四大優點代表全蜀,亦確當也”。於是“青城天下幽”的妙語成為青城山的形像傳播代言。




進入山門,感覺是進入了一個幽深青碧的世界。呼吸著涼爽清新的空氣,非常舒服,俗世紅塵,仿如遠去。




置身其中,到處被無邊的綠色包圍。新芽、嫩草、青苔、灌木、竹林、喬木等植被層層疊疊地鋪滿山川溝壑,如同綠色的波浪一樣不斷地湧動,與遠處的天空連成一片。



輕風低徊,扣動心扉;曲徑通翠,鳥鳴耳畔。世外桃源福地,修身養性之所。




石板路逐級而上,領略“空山落雨人獨行”的意境,從建福宮過天然閣、月城湖走到上清宮。




路遇一個外國家庭。




看時間不早,下山乘101路返回。


















都江堰市區內還有很多地震留下的危房,銀行在臨時的板房中營業。看到這些,想起去年慘烈的地震與受難的同胞。






夜幕降臨,燈火闌珊。平凡歲月中,體會值得珍惜的生命意義。


精選遊記: 都江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