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伯的《弦樂柔板》向雅安致意。

作者: binren60

導讀這次的上海之春音樂節開幕演出,上海交響鄭重地將首曲改為巴伯的《弦樂柔板》,以向正處於地震災難中的雅安致意。看到這則報道,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一段旋律,那麼哀痛,然而又鼓勵你要重拾勇氣,永遠不言放棄。 我到網上尋這段旋律,看是否就是由巴伯所為,結果很遺憾不是,是我記得不對。但是由此,我聽到了由皇家(英國?)愛樂演奏和人聲合唱這兩個巴伯的真� ...

這次的上海之春音樂節開幕演出,上海交響鄭重地將首曲改為巴伯的《弦樂柔板》,以向正處於地震災難中的雅安致意。看到這則報道,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一段旋律,那麼哀痛,然而又鼓勵你要重拾勇氣,永遠不言放棄。 我到網上尋這段旋律,看是否就是由巴伯所為,結果很遺憾不是,是我記得不對。但是由此,我聽到了由皇家(英國?)愛樂演奏和人聲合唱這兩個巴伯的真版。《柔板》中浸透了苦難,哀傷如層層堆積般沉重,緩緩地無可挽回地傾斜,令到你不能自已至潸然淚下;傷痛繼續像潮水一般一陣陣襲來,真就要把你的心完全掏空;然後你抬頭望天,天邊盡是暗淡。音樂在回響時,眼前掠過的就是這些畫面。塞繆爾.巴伯的這首曲寫於上世紀的前期,是這位美國作曲家流傳最廣的作品,許多位偉人的葬禮上都演奏過它。但是我仍認為我心裡的那段旋律,用在此時會更得當一些:其中的幾個主題被反復演繹,各個聲部層層推進,使人們能夠從傷痛中走出,由慌亂漸趨鎮定,生活還要繼續,劫波會有渡盡,也就是大家所說的,讓逝者安息,生者務須堅強。 可惜,我在網上比對不到那段旋律的出處,無法了解它的作者。
每當一首音樂響起,總會在我們的眼前呈現出一幅幅圖畫。那句話怎麼說來著?流動的畫面,凝固的音樂,就比如藝術宮裡那幅活動版的《清明上河圖》,這“流動”和“活動”兩個詞,意思裡有些不同,細想又有種契合,可是歸根到底,圖畫和音樂都傳遞了一種情緒。這種情緒可以是明確的,有時又不可名狀,比如悲痛和堅強,黯然和明朗。最初是畫面或電影的背景音樂教會我們做此聯想;之後的歲月裡,書本和生活使我們漸漸學會,讓這種聯想由笨拙變到能夠自如,即使是在所謂的無標題音樂裡,我們也能夠窺見作者在寫曲當時的動機和心結。學會了這門本事,人們可以把母親和祖國像愛人一樣來歌唱;同樣,形容暴政,大家總會聯想到黑暗。音樂的好處還在於,每個人都能處處發現美麗,生活會變得明亮,即使在挫頓中,也能發現希望的新芽。這希望可以存於自己心間,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任誰欲奪去也最好別想。從這個意義上說,音樂和繪畫真是兩位天使,有它和沒它完全兩樣。


那次開幕演出在文化廣場,盡管上面說了那些,如果能到現場去聆聽那首《柔板》,還是令人非常向往。


4月30日記。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