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一個不想回家的地方——陽朔

作者: 山水不系舟

導讀 有一個地方,住下以後就不想回家,那就是陽朔。 有詩雲: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群峰倒映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第一天住在陽朔,還覺不出她的迷人之處,可是,第二天以後,就不想離開了。是山水的精魂迷住了我?一連讓我住了五天之久,時間是2012年的10月7日到10月11日,這,在我多年的旅行生涯中,還是破天荒地第一次。 早就想找一個心儀的小城,� ...


有一個地方,住下以後就不想回家,那就是陽朔。

有詩雲: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堪稱甲桂林。群峰倒映山浮水,無水無山不入神。第一天住在陽朔,還覺不出她的迷人之處,可是,第二天以後,就不想離開了。是山水的精魂迷住了我?一連讓我住了五天之久,時間是2012年的10月7日到10月11日,這,在我多年的旅行生涯中,還是破天荒地第一次。

早就想找一個心儀的小城,住在一個清靜的房子裡發呆。因為,我喜歡無拘無束,討厭高檔酒店的燈紅酒綠和繁文縟節。

從陽朔客運站下了汽車之後,順著城裡唯一的主公路向北走去,來到最具人氣的西街街頭,感到人太多聲太雜,於是又拖著箱子向前走。大約走出二百多米,右邊的樓後出現了高山,正好有胡同通了過去。於是又拖著箱子上山,輾轉曲折地登上幾層台階進了一家家庭旅館。


(走近我住的客棧)

實踐證明,我的選擇太英明了。那是一家帶有露台的旅館,寬大的露台可看見遠處的山和近處的樹。露台上還有一張床,中午熱了的時候,可以躺在床上睡一個午覺。房間內衛生間、電視、寫字台、網線,一應俱全。跟店主一講價,八十元一天,性價比還挺高。

放下行囊,先逛素有小資情調的西街。

街頭的廣場邊上立了一塊巨石,綠色篆字把我“轉”迷糊了,辨認了半天才認出是“陽朔西街”四個字,心想,刻字的人太不厚道,何苦弄得那麼繁頊呢,整個正兒八經的行書或隸書,讓人能看懂就行了唄。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不倫不類的東東,卻讓許多游人爭著與它合影,多的時候,人還得排隊。這就好像時下的風氣,只要傍上大佬和名人,想不出名都難。

轉過石碑的後面,看見上面刻滿了字,這些字很是厚道,字字可以看懂。看了一下末尾才知道,這是大畫家徐悲鴻在抗日戰爭時期來到陽朔時寫的一篇小文。徐悲鴻是畫家,卻沒有想到文字功夫卻也了得,文字不多,言簡意賅,就把它抄錄了下來以饗眾位看官:

“世間有一桃源,其甲天下山水,桂林之陽朔乎?桂林至陽朔約一百二十裡,舟陸可通。江水盈盈,有如照鏡。常回繚繞,平流細瀉,有如吐絲。山光蕩漾,明媚如畫,真人間仙鏡也。”

能讓美術大師贊美的地方不多,所以,想找地方發呆,還是到陽朔來吧。記得1985年我從桂林坐船到陽朔,在碼頭下船後,導游驅趕(在這裡說驅趕有些對導游不敬了啊)著游客匆匆從西街走過,那時的西街冷冷清清,但路邊小攤也不少。我無法欣賞就乘上大巴而回了。現在的西街可是天下聞名了,中外游人彙聚於此,商鋪林立,美食滿街,讓人目不暇接。

首先是啤酒魚,是陽朔的特色菜肴,再加上廣告宣傳的什麼張藝謀來這裡吃過,什麼中央電視台美食欄目介紹過等等,吊足了人們的胃口。其實我吃了之後覺得,和東北的紅燒魚差不了多少,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天下人都知道”。每到華燈初上,吃啤酒魚的人把店內擠滿之後,又把街兩邊的人行道擠得水泄不通。有時,會有一個戴眼鏡的男孩,提著音箱,彈著吉他在食客面前唱歌,人們在大啖美食的同時,聽著美妙的歌曲,時而把掌聲賞給歌者,沒有人賞出一毛錢。而這歌者也不是以此為生,純粹是一種愛好。


(西街歌者,只為愛好)


西街不只是一條街,它的旁邊還伸出幾條小巷,而這小巷雖然小,卻充滿人氣。兩層或三層的古房,掛著旅館客棧或飯館的名號,看著有一種返古的情調。

夜晚是西街最忙碌最輝煌的時刻,也是最小資的時刻。你留心的話,不時會看到美女流連在小飾品攤前不肯離去。她們的穿著也非常時尚,不好意思當面拍她們的前面,只拍了一張妹妹的背影,不過,這背影也會讓人聯想到她的美麗容貌。不時,還會看到幾個老外,他們也和中國人一樣會討價還價,而且,西街的所有商人們,不管男女老少,都能講一口流利的外語,所以,在這裡,翻譯注定是一種失業的群體。


(食客滿街啊)



(西街織布女,當街表演)



(晚上逛街的美女,不好意照前面)


從西街西口走出去,邁著方步踱到江邊就是陽朔碼頭。碩大的“陽朔”兩個字刻在一堵岸壁上非常醒目,迎接著一撥又一撥從船上或竹排上下來的游人。順著江邊向西走去,如今修建的江邊人行步道,據說有十裡遠了,所以,就有了“十裡長廊”的說法。我坐在一處竹蔭下,遠遠地看漓江上有一條碎石鋪成的小路伸向江中,幾個當地婦女正在那裡洗著衣服,和遠處的山近處的水融在一起,構成了一幅高古的圖畫,只可惜沒有丹青高手把這幅畫畫下來,只能留在我的相機裡。


(陽朔碼頭附近的竹蔭)



(漓江中的洗衣女,好悠閑啊)
走回市區時,路上看到一個指路牌,上面寫著“徐悲鴻故居”和“孫中山下榻處”,我又被這兩個藝術家和政治家所吸引。

在一處磚砌的樓房一側,青磚牆上寫著的是“孫總理下榻處”。轉到樓前,卻是清一色紅色木結構的房子,看樣子就很古老。房子前是一個綠化很好的小廣場,這在寸土寸金的陽朔來說,就是十分的奢侈了。房前立著孫中山立身朔像,手裡自信地拄著拐棍。我沒有心思考證孫中山是什麼時間,為了什麼事情來過陽朔,只把他的身容拍了下來。看一下房子的大門,上面橫著一匾,寫著的是“陽朔縣政務服務中心”字樣。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畢生致力於在中國實現“三民主義”,但願屋裡的公僕們也能像孫中山一樣,多在民主、民生、民權上用用心,不做害國害民的事情來。


(孫中山下榻處,現在是政務中心,中心裡的人,可要記住三民主義啊)


(徐悲鴻故居,一株大樹把樹冠伸向牆外)

從小廣場向前是一條小河,過了一座小橋向前走,轉身不遠處就是徐悲鴻故居了。這是一處臨街的粉色院牆的小院,院內一株古樹,把樹冠伸向牆外,幾乎遮住了整個街道,就像徐大師的藝德一樣,蔭蔽後人多少代。進入院內,迎面是徐悲鴻的半身塑像直視著游人。這讓我想起了,徐悲鴻從六七歲時就開始學習繪畫,為了生計,17歲當教小學美術的教書先生。一次,徐悲鴻到一個親友家去吃喜酒,許多有錢人家的子弟穿著綢緞,徐悲鴻卻穿了一件布大褂,因而遭到別人的奚落。從此他憤世嫉俗,立志不穿綢衣。為了在社會上謀生立足,他想進洋學堂讀書,但家裡卻拿不出錢。他向別人借錢,可是誰也看不起這個窮小子。這使他深感前途渺茫,世態炎涼,不禁悲從中來,猶如鴻雁哀鳴,遂改名為“悲鴻”。此後他一直以哀鴻自詡,並發奮繪畫,終於成了聞名中外的藝術大師。所以,我深信“利劍自從磨勵出,俊傑當自苦寒來”言之有理了。

再往前行是臨河人家,看到臨水的一棟古屋,屋檐上掛著紅色的燈籠,露台上擺著花盆,有些麗江的情調。想一想住在屋裡的人,一定有多麼幸福啊。其實人的一生,能享用的物質東西並不多,可是,為了名利地位,人們卻像飛蛾撲火一樣,舍命地往名利場的火堆裡跳,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我的一個詩詞朋友寫過一首小詩,“廣廈千間八尺眠,良田萬頃半升餐。丐兒瓦罐候王印,各占春風一百年。”卻是把人生看透了。能像這家人家的主人一樣,在一個美麗的小城裡,臨水過著悠閑的生活,該是多麼愜意的啊!


(臨河人家,好讓人羨慕)

西街的東出口南是一個小湖,湖水湛藍,四周花木蔥蘢,坐在湖邊靜靜地看著水,看著來來往往的游人也是一種享受。遠山和樓台映入湖中,如詩如畫。此時你最好什麼也別想,進入了心如止水的境界,仿佛時間停止了一樣,山水和人融為一體,這,恐怕才是一個真正的旅行者應有的追求。


(西街東出口廣場前的小湖,坐在湖邊是一種難得的享受)

陽朔的周邊景色,也被網友們熱炒得聲名雀起,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遇龍河和遇龍橋了。在我住的旅館老板娘手裡租了一輛自行車,我就向20公裡外的遇龍村奔去。

這是一條通往桂林的公路,走到白沙村下了公路,不遠處就是遇龍村。村南就是遇龍河,一座古橋橫跨河上,橋上布滿了苔蘚和野草,把整座小橋打扮得古色古香。傳說,村南有一位讀書人上京趕考,走到河邊正趕上河水暴漲,怎麼也過不了河,眼看要誤了考期。這時,河裡出現一條龍,好心地把書生駝過河去。結果,書生考中狀元,做了官,回鄉在河上修了這座橋,就把它命名為遇龍橋了,這條河,也就命名為遇龍河了。


(一個老人踏上遇龍橋)



遇龍橋上長滿野草)遇龍橋兩邊擠滿了木伐,坐木伐漂流的大多是年輕人,而且多是年輕情侶。伐工們手執長篙,情侶們肩並肩地坐在竹伐上,伐工把長篙伸到水中,竹伐便慢悠悠地向下游漂去,兩岸的青山就慢慢地向後移動,就像是一場慢鏡頭電影。

遇龍河兩岸大多長著茂密的竹林,倒映在水中把河水染綠。我是騎著自行車走在岸邊的小路上,走了一半路程才上的竹伐,然後又上岸走旱路直到大榕樹公園。一路走來,我才領略出,如果漓江是一個大家閨秀,那麼,遇龍河就是小家碧玉了。小家碧玉的美是一種恬靜,幽幽的恬靜中,享受的是一種淡淡的溫馨。相比於漓江兩岸的高山,遇龍河邊的竹蔭就顯得非常貼心和溫柔。


(遇龍河上漂竹排)





(我漂的竹排,竹排上可放自行車,下了竹排再騎行,很方便喲)



所以,我建議,假如你到陽朔來,遇龍河就是桂林山水最柔軟的部位,你可千萬別錯過啊。

大榕樹是我結束遇龍河之游後的又一次艷遇,原以為,這是一個附會劉三姐的故事而成名的景點,其實不能那麼膚淺地理解,因為,這株大榕卻是世上罕有。遠遠地看過去,那是一片樹林,走到跟前你才會發現,它生著無數氣根垂到地面,就形成了“獨木成林”的景觀。


(獨木成林啊,原來是一株樹)


(繡球島和許願樹,中間是繡球,你到那裡,不想許個願嗎)從繡球島上看大榕樹是最佳位置,遠近適中不說,照在鏡頭裡的畫面也相當精准。我走過南方多個地方,這麼大的榕樹確實沒見過。

從繡球島向北隔水望去就是月亮山,據說,當年東漢時的伏波將軍馬援在桂林漓江邊上與被征服的南蠻叛首談判劃分疆界。叛首問疆界何處,馬援說一箭之地。叛首想,憑你射箭能飛多遠,於是就答應了他。結果,馬援張弓搭箭,一箭射穿了桂林的山,留下了像鼻山的圓洞,還有桂林南的穿山,箭繼續飛,到了陽朔射穿了月亮山。故事有多美且不說,只是馬援對廣西的影響相當深遠,留下了靈渠的塑像、桂林的伏波山、橫縣的伏波廟。一介武夫,能把英名留這美麗的山水之間,不是哪個人說辦到就能辦到的了。我想,這還是得益於他的英雄性格,他出師時發誓,大丈夫就應當馬革裹屍;還有他因為長期征戰在南方,得了嚴重的風濕症,從南方拉回能治風濕的薏苡,有人誣陷他收刮了財寶,並為此而丟官。史書上的“薏苡成讒”,讓今人長嘆不已。


(劉三姐和地主老財請來的秀才們對賽歌的對歌台)

繡球島上,不知道是什麼人放了一只大繡球,旁邊還有一株樹,桂滿了紅布條,上面寫著誓言,這樹,就叫“許願樹”了。有一個小攤,兩個女孩子在那裡賣布條,痴情的男女們登上島後,不計錢多錢少,都要買一布條,寫上永遠相愛的誓言掛在樹上,其實,他們今後的生活路上,不知會不會勞燕分飛。



(這是劉三姐嗎,怎麼長的這樣?)

不過,毫無疑問的是,這繡球,出自劉三姐和阿牛相戀的傳說。於是,我又來到月亮山下的對歌台和劉三姐故居。看了景點的介紹文字,說是劉三姐真有其人,生活在明代,誰能考證真偽就很難說了。劉三姐故居是一所小小的民房,裡面塑了一尊劉三姐的塑像,還有農家用具,哄得男女游客們紛紛和劉三姐合影。

最美的景色是站在對歌台前看眼前的湖,這湖就是遇龍河水流到這裡後因為水面寬闊形成的。河兩邊的竹子和河裡面漂竹伐的人,是它的靈魂。其實,你無論走到何處,只要心在路上,哪裡都是風景。

出了榕樹公園回陽朔市區,要走的正是十裡畫廊。十裡畫廊雖然不能看水只能看山,但山下路邊的稻田卻是獨特風景,金黃色的水田平疇萬頃,想像中,春天時灌滿了水,一定會像鏡子一樣把山映在水中。既使沒有稻田,那野草中的馬,悠閑地吃著草,也夠你欣賞一會的了。



(進入十裡畫廊景區)


(悠閑的老馬)

半路上有一處懸崖,一個大蝴蝶畫在崖壁上,原來,這是蝴蝶泉景點,說是山洞裡有一股清泉常年不斷地流出,當地就把它開辟成了一處收費的地方。其實不必進裡面去看什麼泉水,只在外面看那崖壁就夠味了。





陽朔是一個需要你多呆幾日細細品味的地方,就像是滿桌子大餐,大魚大肉吃多了,反而會覺得清淡小菜更可口。城中心有一座小山,看著不起眼,走近前卻有一道大門攔路,上面寫著“陽朔公園”三個字。初看時覺得可笑,陽朔本身就是一個大公園,何必再造一個公園?慢慢地走進公園,卻也是人工修剪的樹叢和人工栽培的花卉,沒有什麼出奇之處。可是走進去幾十米,眼前一座高塔,高塔下塑著幾個烈士雕塑,烈士身後是尖尖的塔身,向人們述說著,共產黨和國民黨為爭奪這個美麗的小城曾發生過血戰。

可能是陽朔人只顧了招待游漓江和西街的游客了,沒有把錢用到這個公園上,所以,烈士塔和烈士像都有了些裂痕,如果烈士地下有知,定當譴責這些後人忘恩負義,只顧得上發財了。

離烈士紀念塔不遠處是那個小山,山上有座亭子,讓我產生了要登上去的願望。可是,登山的路是人工用水泥砌的台階,多年無人護理,壞得一塌糊塗,勉強能登得上去。

手腳並用地終於爬到山頂,果然是一座兩層高的小亭聳立最高處。抬頭一看亭子的名字,居然叫“臥雪”,看來,陽朔這個地方以雪為貴,一年當中,雪落的時候應當非常稀少,能“臥雪”也實在不易——虧得修亭子人,挖空心思地想出這麼一個名字來。




(從臥雪亭上的小窗裡看陽朔)


登上亭子,雖然有些破爛,但有兩個圓形的窗子,向外看去,竟有古色古香的韻味可尋。從亭子四下裡向小城望去,街道和樓房盡收眼底,行人都成了小小的蝌蚪在樓海間游動。


(從陽朔公園小山上看陽朔)

坐竹排漂漓江應該是陽朔游的最重要的項目,從陽朔乘游覽車向北到達興坪,在興坪坐竹伐上漂到九馬畫山大約20公裡,然後從九馬畫山返回。整個行程一天時間不到。


(漓江漂流的竹排)





在九馬畫山,導游告訴大家,裸露的山石形狀可以看出九匹馬來,如果九匹馬全都能看出來,你可以考上狀元;如果你看出五匹以上,那麼,你是個聰明的人;如果是五匹以下,那你的智力就有些問題了。我試了一個,可能是霧大也可能是太笨,只能看出五匹來,這說明,我的智力在聰明和愚蠢之間了。



相比於1985年我從桂林乘游船到陽朔,眼見的漓江瘦身了許多。是人多了把江水喝少了,還是這些年氣候變化而缺雨少水,原因不得而知。但是有一條卻是真實的,隨著人類的活動,自然環境一天不如一天。問一下撐篙的師傅,現在漓江可以打上魚嗎?那師傅笑了,說的話卻叫人生出苦澀,“沒見嗎,現在漓江邊,連釣魚的都沒有了。”

記得1985年那次游船時,船上的工作人員往江中下個網隨船而行,不長時間起網,就可以網上幾條魚來,然後就可以在船上做熟,讓游人們在船上吃。這樣的情景,恐怕一去不復返了!

不過,現在的漓江邊上,也有小船和釣夫,船頭還站著幾只煞有介事的魚鷹在那裡故作姿態。撐竹排的師傅說,那船和魚鷹漁夫和演員差不多,是專們陪游人照相的。也許,這古老的漁鷹釣叟,今後只能在旅游景點去溫習舊夢了。而人們蜂湧而至漂流的竹排,為了趕時間,也都裝上了馬達,一聲聲的機器響聲打破了古老江流的千年沉寂,恐怕再也沒有原汁原味的水聲碌碌的竹排漂流了。

說到陽朔的吃真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除了熱炒的啤酒魚,再沒有太出名的東西了,不過,對於吃不太講究的驢友們來說,家常菜品還是一應俱全的了,尤其是西街附近,隨時都可以找到填飽肚子的地方。

除了游走於景區之外,便是蹲到屋裡碼字,因為,有幾篇約稿要應付。

忙裡偷閑中,終於架不住店主和街頭廣告的誘惑,晚上,我還是去看了一回張藝謀策劃的《印像劉三姐》,位置在陽朔西北郊的漓江邊上,隔岸的書童山是演出的背景。當黑夜降臨,燈光四起,把江面照亮,一群劉三姐和阿牛哥出現在水面,齊聲唱起了電影《劉三姐》裡的歌曲,雖然有些發揮和改革,但基本曲調還是那個旋律。因為相機低檔,加上夜幕下,只照了兩幅照片,其中一張是劉三姐站在月亮上的,遠遠地,好像嫦娥。120元的費用,我感到不值。



(劉三姐登月了!)

旅游小貼士:

一、陽朔的交通:由桂林到陽朔,在桂林汽車站和火車前都有班車,其中,火車站前的班車非常之多,大約十幾分鐘就有一趟,票價多少忘了,大概二十元左右吧。

二、漓江漂流一般都是乘汽車興坪,在興坪坐竹排到九馬畫山返回。陽朔到興坪也有班車,但多數人是在旅店裡報團,而且多為散客團。

三、從陽朔到十裡畫廊和大榕樹都有車,大車小車齊全,而且在街裡常常能碰到小面的在攬客,你可以隨上隨走。

四、遇龍河漂流也有車到遇龍橋,但多數游客都是租自行車前往遇龍橋,然後在遇龍橋順河下行,或上竹排或騎行自己選擇。整個遇龍河漂流分成數段,幾段已經記不得了。按段長短收費。另外,河裡有許多壩子,可能是為了抬高水位。有的壩子矮,竹排可以躍過去;有的壩子高,竹排躍不過去,就要下竹排結束漂流,這,便算是一段了。

五、陽朔的啤酒魚因為魚的種類和質量好壞,價格不一,最少的35元一盤,較貴的百多元。我吃了一個70元的,還可以,只是量大,一個人吃不完。如果你是一個人,可以隨便在西街上碰,碰到單身的,可以相邀同吃一盤啤酒魚,AA更合算些,現在不是都實行“光盤”嗎。




精選遊記: 桂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