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小南天主教堂

作者: mukdenchenfei

導讀位於沈陽市沈河區南樂郊路40號的小南天主教堂,亦稱沈陽南關教堂、南關天主教堂,沈陽耶穌聖心主教座堂。 1838年8月4日羅馬教廷將遼東、蒙古單獨劃出,成立滿蒙獨立教區,由巴黎外方傳教會分管,第一任主教為方若望(1838—1878年)。1840年8月28日,又把滿蒙獨立教區一分為二,一為滿州教區,仍為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分管,轄遼、吉、黑三省,主教為杜公斯當(1879—188 ...

位於沈陽市沈河區南樂郊路40號的小南天主教堂,亦稱沈陽南關教堂、南關天主教堂,沈陽耶穌聖心主教座堂。

1838年8月4日羅馬教廷將遼東、蒙古單獨劃出,成立滿蒙獨立教區,由巴黎外方傳教會分管,第一任主教為方若望(1838—1878年)。1840年8月28日,又把滿蒙獨立教區一分為二,一為滿州教區,仍為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分管,轄遼、吉、黑三省,主教為杜公斯當(1879—1887年);另為東蒙古教區,劃歸比利時聖母聖心會傳教,轄原熱河(今河北省東北部)教區及遼西一帶。

1898年5月18日,滿州教區又分南滿教區、北滿教區。沈陽為南滿教區主教府,主教為紀隆。1945年重新劃分教區,沈陽成為東北教省所在地。1983年沈陽、營口、撫順、熱河四教區合並,組建天主教遼寧教區。

清朝同治元年(1861年)方若望主教從營口來沈陽傳教。光緒元年(1875年)開始興建教堂,光緒四年(1878年)完成,附設有育嬰堂和學堂。

教堂附近成為熱鬧之地,當時有詩描述:

“洋樓鐘動日升天,簇簇明裝耀眼先,怪煞尋春春不見,好春多在教堂邊。”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發生“庚子之亂”。7月3日,義和團攻打教堂,南滿教區紀隆主教和九名神父、修女及四百余教徒全部以身殉道,教堂被燒成一片廢墟。

宣統元年(1909年),南滿教區蘇悲理斯主教利用《辛醜條約》中的賠款,在原址上重建教堂。梁亨利神父設計,耗資144萬兩白銀,民國元年(1912年)竣工。






教堂整體建築圍廓在東西80米長,南北112米寬的院內,房屋占地面積3213平方米,總面積9264平方米。

教堂坐北朝南,南北長66.3米,東西寬17.2米,通高40米。磚混結構,青磚素面,正面中央部位是大玫瑰窗。正面頂部突出有兩個方錐形尖頂,東西並列,上部裝飾有十字架。

建築面積為1140.36平方米,有堂字120楹,其規模之大,是全國屈指可數的。整體建築格局沿襲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形式,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築。

哥特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發源於十二世紀的法國,持續至十六世紀。哥德式建築在當代普遍被稱作“法國式”(OpusFrancigenum),建築整體風格為高聳削瘦,以卓越的建築技藝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建築特色包括尖形拱門、肋狀拱頂與飛拱。其最大特色就是高大的梁柱和尖拱形的天花板與結構,哥德式建築最常見於歐洲的主教座堂、修道院與教堂。




聖母像,1996年由韓國教友沈載哲先生與金鳳子女士所捐贈,魯美白洋創作。



陽光透過彩色玻璃窗投射到教堂內。



地面上鑲嵌的兩塊石碑上是紀隆主教和蘇悲理斯主教的生平簡介。

教堂的西側有一座四層樓房,占地面積1萬余平方米,建築面積2700余平方米,房屋近100間,這是民國十五年(1926年)衛忠藩主教主持建造的主教府。院內東部是修女住宅,惠華醫院。西側為為光華小學,公教印書館。

1978年,教堂歸還教會,政府多次投資進行維修。2001年,在教堂南側建設了面積為兩萬平方米的下凹式橢圓型廣場。


精選遊記: 沈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