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旅行】上海 初夏日,嫩陰天,老弄堂

作者: 馬百人

導讀2013-5-18上海汾陽路、太原路、上海音樂學院 5曰18日,是古琴家、國際古琴學會會長喬珊在上音舉辦獨奏音樂會的日子。習琴半年有余,自然不能錯過。這天恰逢周六,上午下了半天雨,下午雖然收住雨勢,卻是水霧彌漫,嫩陰如夜。但趁此良機,正好在演奏之前逛一逛學院周邊的幾處老弄堂。 上海音樂學院建在汾陽路上,走在街道上,才知道它有多窄多小,多麼不起眼。盡� ...

2013-5-18上海汾陽路、太原路、上海音樂學院

5曰18日,是古琴家、國際古琴學會會長喬珊在上音舉辦獨奏音樂會的日子。習琴半年有余,自然不能錯過。這天恰逢周六,上午下了半天雨,下午雖然收住雨勢,卻是水霧彌漫,嫩陰如夜。但趁此良機,正好在演奏之前逛一逛學院周邊的幾處老弄堂。

上海音樂學院建在汾陽路上,走在街道上,才知道它有多窄多小,多麼不起眼。盡管如此,在昔日滬上,它卻是久負盛名。漫不說有這樣一座國內的頂級藝術學府坐鎮其間,便是遠在學院進駐之前,也已是名流權貴的長居地,眾多別墅洋樓紛紛入駐。1902年-1943年,它和許多租界道路一樣,還有一個“洋氣”的名字:畢勛路(Route Pichon),而這裡,的確曾是法租界。

如今的汾陽路雖然狹窄,但車水馬龍絲毫不讓主干道。而行走其間,影響最深的卻是綿延不絕的樂器商店,——這是近水樓台必得月的緣故。所以,汾陽路在滬上有又有個雅稱:會唱歌的路。

汾陽路大體呈南北走向,北起淮海中路,南至岳陽路,全長815米。馬路中間小起波折,拐向西南的的一邊就折出了太原路。太原路原名台拉斯脫路,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築於1918年。1943年的時候,汪精衛政府接收租界,將其改名為太原路。和汾陽路稍有不同的是,太原路兩邊為老上海著名的高級住宅區,尤以西班牙風格別墅為主。

汾陽路老建築一覽:

9弄3號 住宅(海關俱樂部)

20號 猶太俱樂部(上海音樂學院禮堂辦公樓)、花園住宅(比利時領館專家樓)

45號 海關稅務司住房(海關專科學校辦公樓)

79號 住宅(工藝美術研究所)

83號10號樓 猶太醫院(上海眼耳鼻喉科醫院)

152-154號、156-158號 並立花園住宅

汾陽路150號 白公館(“仙炙軒”極品燒肉餐廳)

汾陽路20號,上海音樂學院的禮堂和辦公樓前身是上海猶太俱樂部,俱樂部1910年代建,法國文藝復興風格。

汾陽路45號,曾是丁貴堂的住宅。這是一幢西班牙建築風格的獨立式兩層樓花園住宅,建於1932年,由匈牙利著名建築師鄔達克設計。當時擔任海關總稅務司的都是外國人,丁貴堂(1891年—1962年)1928年擔任副稅務司。海關有史以來高級職務一直掌控在外國人手裡,華人擔任副稅務司,丁貴堂是第一人。

汾陽路79號,是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和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1905年由法租界公董局建造,外觀為白色帶城堡狀,具有典型法國後期文藝復興式建築,為公董局總董府邸,號稱“海上小白官”。這裡曾經作為《南征北戰.<大雷雨》、《宋氏三姐妹》、《十兄弟》、《聶耳》等電影的場景地。

83號10號樓 猶太醫院,1932-1939年陸續建成。這座建築的主要特點表現在,立面是清水磚牆與砂漿護面相結合,注重豎線劃分,紅白相間,形成有韻律的裝飾主題。門套、窗套都有圓弧形的設置,牆上的裝飾細部,手法簡潔樸實,體現了猶太建築的風格。

汾陽路112弄4號,據說是大中華橡膠廠薛家的居所,大中華橡膠廠是上海輪胎橡膠集團的前身。於上個世紀民國23年試制成功而名揚海內外且已滾動了80多年的國產“雙錢”牌汽車輪胎。

太原路老建築一覽

160號的太原別墅,最早的主人狄百克是來自法國的“強盜律師”。抗戰勝利後,軍統沒收了房子,撥給了美國總統杜魯門的“特使”——馬歇爾將軍。五六十年代曾遷入一批干部和工商企業職工。到了80年代,在太原路63弄和83弄內加建了幾幢四層樓房。如今,50弄、56弄、63弄、64弄等等組成了上海最大的西班牙式花園小區建築群。















圖片:以上,上海音樂學院



















圖片:以上,汾陽路





圖片:以上,仙炙軒





























































以上:太原路63弄小區







圖片:以上,太原別墅



圖片:岳陽路。席家花園


精選遊記: 上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