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燕子磯

作者: 煙柳斜陽

導讀滾滾長江自青藏高原而出,一路曲轉流廻,奔騰而下,不知穿越了多少山陵溝壑,在大江兩岸造就了眾多的雄奇美景,燕子磯,便是其中一處。 燕子磯,地處南京城東北部的長江南岸,海拔高度雖然不高,磯體也很小,但因其兀立在浩瀚的大江邊,三面臨水,磯崖險峻,卻也顯得峭拔巍峨,從江面上望去,磯身猶如一只展翅欲飛的燕子,故而得名。清人曾有詩贊曰:“臨江峭� ...

滾滾長江自青藏高原而出,一路曲轉流廻,奔騰而下,不知穿越了多少山陵溝壑,在大江兩岸造就了眾多的雄奇美景,燕子磯,便是其中一處。 燕子磯,地處南京城東北部的長江南岸,海拔高度雖然不高,磯體也很小,但因其兀立在浩瀚的大江邊,三面臨水,磯崖險峻,卻也顯得峭拔巍峨,從江面上望去,磯身猶如一只展翅欲飛的燕子,故而得名。清人曾有詩贊曰:“臨江峭壁不知數,第一玲瓏燕子磯。”

南京自古為六朝金粉之地,燕子磯因其景色壯麗,自然引來眾多文人名士來此吟詩作賦,帝王將相們,也曾多有登臨。現在進入燕子磯,還可見一道陡曲的石砌山徑,這就是當年皇帝登磯頂的“南巡蹬道”。

傳說朱元璋定都南京後,曾微服來此一游,並留詩一首:“燕子磯兮一秤砣,長虹作杆又如何?天邊彎月是掛鉤,稱我江山有幾多。”朱元璋的文采不算上乘,但這首詩還是不錯的。長虹作杆,彎月當鉤,燕子磯為砣,欲秤天下,氣魄自是不凡,可與劉邦的《大風歌》相媲美。作為開國皇帝的朱元璋,應該是知道江山的份量。可他的子孫們,卻大多是些不爭氣的“無賴兒郎”,不過300年,清兵已飲馬長江,桃花扇底,送走南朝。康熙多次下江南,除祭奠明孝陵外,也曾登臨燕子磯。他面對大江東去,不能不概嘆世事興衰之滄桑,並告誡駐金陵的滿清官員們,切記明朝覆滅的教訓。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五次登臨燕子磯,每次都賦詩,並題寫了“燕子磯”三個大字。現在磯頂御碑亭內的石碑,正面是乾隆手書的“燕子磯”三字,背面和側面,則刻有乾隆的御詩,字裡行間,可感受到做為盛世皇帝的那種自得和悠然。然而,就在乾隆最後一次游燕子磯的62年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硝煙裡,英國侵略軍在燕子磯搶灘登陸,直逼南京,迫使清廷簽訂了《南京條約》,中國自此開始了飽受列強凌辱的歷史;再過95年,日本侵略軍占領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殺的慘劇,數萬同胞的鮮血染紅了燕子磯的江灘。乾隆皇帝的御碑亭也幾度成為廢墟。“一峰飛插長江裡,其勢翩翩如燕子”,玲瓏如燕的燕子磯,卻承載了民族眾多的恥辱和痛苦,那赤色的砂礫岩壁,似乎正昭示著那血與火的歲月,“磯頭灑青淚,滴滴沉江底。”

數百年的風煙散去,燕子磯依然在江畔展翅,磯頂的御碑亭旁,迎春花已吐出金黃,極目望去,大江水天一色,霧氣迷茫,江風中也帶著濃濃的春意;當年李白醉題“吞江醉石”處,奇石依舊枕寒流,確是把酒問江天的佳處。眺望遠處,長江二橋猶如一把巨大的豎琴橫跨兩岸。經俯江亭,在觀瀾亭小憇,遠可觀江水流淌,近可聽江濤拍岸,赤壁之上“燕磯夕照”四個大字,在斜陽裡熠熠生輝。燕子年年要南飛北歸,可枉擔了燕子虛名的燕子磯,卻在這裡靜靜地守候了千年萬年,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燕子磯已聽夠了前朝舊曲,但卻仍未閱盡人間春色,春風又在吹拂著燕子磯。


精選遊記: 南京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