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贛、皖南與蘇北(四)

作者: mukdenchenfei

導讀2011年4月4日,5:21乘K8760南昌出發,7:10到九江。 九江之稱的來歷有兩種,一是“眾水彙集之處”,“九”是虛指;二是“以為湖漢九水(贛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九”乃實指。 九江有潯陽、柴桑和江州的古稱。自古以來,這裡就是“據三江之口,當四面之衢,七省通連,商賈集至。”的通都大邑和兵家必爭之地。 《� ...

2011年4月4日,5:21乘K8760南昌出發,7:10到九江。



九江之稱的來歷有兩種,一是“眾水彙集之處”,“九”是虛指;二是“以為湖漢九水(贛水、鄱水、余水、修水、淦水、盱水、蜀水、南水、彭水)入彭蠡澤也”,“九”乃實指。

九江有潯陽、柴桑和江州的古稱。自古以來,這裡就是“據三江之口,當四面之衢,七省通連,商賈集至。”的通都大邑和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演義》中“舌戰群儒”、“群英會”、“臥龍吊孝”的故事,《水滸傳》第三十七回至四十回的內容都是發生在此。更留下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慨嘆。

很喜歡類似九江這樣的小城,歷史文化深厚,山水環繞,環境優美,清靜而通達。



庾亮南路的能仁寺始建於南朝蕭梁武帝時期(502—547年),歷史上九江有四大名寺,為“能仁、舍利、龍池、海天”。現僅存能仁寺,建築多為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

山門兩側聯曰:古剎有真如,是莊嚴七層寶塔;老僧無障礙,大供養一個廬山。



寺院內景,右側是“能仁八景”之大勝塔。

大雄寶殿廊柱上楹聯:

石船天外飛來,恐期人深沉苦海,誤入迷津,幸逢鐵佛燈傳,憑一念慈悲普濟;

寶塔雲間插去,看此地會沒無遮,參乘最上,更對廬峰煙裊,結千秋香火良緣。







碧波蕩漾,朝輝夕陰的甘棠湖古名景陽湖。

唐朝長慶二年(822年),江洲刺史李渤築堤,並在堤上建橋安閘,以利交通與灌溉,後人稱堤為李公堤,橋為思賢橋。一堤將甘棠湖分為兩半,東稱南湖,西為甘棠湖。



煙水亭建於唐朝元和十一至十三年(816—818年),相傳為三國時周瑜點將台舊址,現存建築為1972 年修復。

乘15路到汽車站,10:50出發,兩個多小時後到達景德鎮。

“瓷都”景德鎮,漢朝起制陶,燒瓷始自東晉。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以宋真宗年號為名置景德鎮,沿用至今。



位於蓮社北路的景德鎮陶瓷館,建於1954年,郭沫若題寫館名。館內五個展廳分別展出五代、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和現代陶瓷作品。



路邊瓷制的路燈杆漂亮而別致,瓷器是這裡不可磨滅的靈魂與記憶。



蓮花塘,滿塘盛開蓮花而得名。



龍珠閣內景德鎮官窯博物館成立於1998年,館內藏品為珠山御窯出土的瓷器修復精品。有元朝青花五爪龍紋圍棋罐,明朝洪武釉裡紅地白纏蓮枝紋大碗、永樂白釉三壺連通器、宣德鬥彩鴛鴦蓮池紋盤、成化三彩鴨形香薰等“鎮館之寶”。



珠山大橋上北望昌江,遠處是珠山之巔的龍珠閣。

龍珠閣始建於唐朝,稱聚珠亭。宋朝稱中立亭,明朝稱朝天閣、冰立堂、環翠亭。清朝雍正年間(1723—1735年)又改稱文昌閣,民國十四年(1925年)重建稱龍珠閣。自明朝開始,龍珠閣是景德鎮御窯廠的代表性建築,是明清官窯遺址。

4月5日,上午乘303路去楓樹山蟠龍崗的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



入口石牌坊,坊額為啟功題寫“景德鎮陶瓷歷史博覽區”,另一面為舒同所書“江南雄鎮”。



坊外是喧囂熱鬧的瓷都大道,坊之內鳥鳴山幽的林間小徑。





博覽區分為兩部分,東區古窯由風火仙師廟、圓器作坊、琢器作坊、鎮窯、致美軒、瓷行等景點組成。西區是景德鎮陶瓷民俗博物館,館內有歷代陶瓷展、古窯群、瓷碑長廊、天後宮、瓷器街、大夫第等。





中心廣場旁邊的風景湖,碧水波清,綠樹掩映。

返回市內,去御窯廠。

清朝時期,“郎窯”、“年窯”和“唐窯”,這最有名氣的三大官窯瓷器分別以朗廷極、年希堯和唐英的姓氏命名,此三位除了是歷史上最為有名的督陶官外,同時又是知名學者。

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年),朗廷極任江西巡撫,兼任督陶官八年,政績斐然。積極推動景德鎮瓷器的生產,使景德鎮的官窯與民窯都得以興旺發展。

朗廷極主持燒制的“郎窯”,代表了康熙晚期景德鎮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其中最大成就則是銅紅釉官窯器——“郎窯紅”。

雍正四年(1726年),年希堯出任淮安板閘督理並監管景德鎮御窯廠陶務。雍正三年(1725年)被削官奪籍,列大罪92條,賜自盡的年羹堯便是年希堯之弟。

年希堯比為政和督陶更為有名的是數學研究,所著的《視學》是中國最早的畫法幾何代表作,也是世界上首部系統的畫法幾何學,比法國數學家蒙日於1799年出版的《畫法幾何學》要早70年。

由於年希堯不駐景德鎮,所以自雍正六年(1728年)奉命駐景德鎮御窯廠的唐英就成為實際的督陶官。乾隆元年(1736年),成為正式督陶官,直到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逝世。

乾隆八年(1743年),唐英編成《陶冶圖說》,這是中國陶瓷史上首次對陶瓷工藝過程的科學記載和系統總結。“唐窯”還首開文人瓷畫之先河,創作出“瓷本繪畫”。在督陶官中,唐英是在景德鎮時間最長、成就最大、影響最廣的一位。

龍珠閣下,珠山中路與中華北路交叉口的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景區內包括明朝窯爐遺址、佑陶靈祠、御窯工藝博物館、古井、戲台等。



正門兩側黑底金字聯曰:

御器聲華蜚萬國;窯爐風火越千年。



古井和唐英塑像,後面是御窯廠正門。



院內環境不錯,感覺實在是很“新”。





明朝窯爐遺址。



佑陶靈祠,供奉著“風火仙師”童賓。



祠內童賓神像兩側柱上楹聯:風也火也福一方寶地;仙乎師乎佑萬世陶人。

棚頂左右分別懸“浩氣長存”、“光昭日月”、“窯業神祖”、“瓷國忠魂”四匾。

唐英題寫的匾額,門柱左右楹聯:

蹈火瓷魂一殞以上濟國事下貸百工之命;

涅磐金鳳永生而垂歸華表高歌九城朱儀。



中國御窯工藝博物館,劉海粟題寫的館名。



紀念督陶官唐英的“唐英室”,畫像兩側為其手書:

一榻青風書頁舞;半窗明月墨花香。



一層展覽內容是“御窯史話”、“陶瓷工藝”、“御窯制度”、“窯爐介紹”。



二層為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精品陶瓷展示。

在英語中,“中國”和“陶瓷”這兩個詞的讀音和拼寫是一樣的,“china”終究成了“China”。鑄造景德鎮千年歷史和精美瓷器的是那些無數不知名的陶工,他們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的智慧和雙手,曾在世界上贏得了如此大的聲譽。

景德鎮沿昌江建窯,以窯成市。昌江之水述說千年的故事,連接著世界、也連接著歷史與未來。過去的歷史雖已遠去,卻也難以忘懷,埋藏在心裡,啟示著未來。

14:12乘6092去黃山。

這趟車只有4節車廂,平均時速40公裡/小時左右,途徑浮梁、福港、峙灘、祁門、黃山、歙縣,終點是績溪。217公裡,全票15元,合0.07元/公裡。

沿途每站人流上下,很快就滿員了。乘務員在車廂現場售票,很多都是沿途的居民乘車。乘這樣的車感覺很親切,一種難忘的特別體驗,在D車、G車上是絕對沒有的。



車廂座位上櫃子和乘務員的餐具,真不多見。





皖南徽州的春天,碧水青山,鐵軌延伸出如畫之景。





金黃的油菜花,自然的視覺藝術;力壓群芳,成就天地間的大美。

19:17到達黃山,晚點30分鐘。


精選遊記: 景德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