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翁故居前:想起了魯迅

作者: rgmao

導讀題記一 走著,看著,想著,居然覺得剛才脫口而出的比喻 - 把莎翁比作中國的魯迅,倒也並非十分牽強。 題記二 漫步莎士比亞故居所在的亨利大街,我居然進入發呆狀態,我想中國有句成語,叫“死得其所”,指人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其實,“死得其所”,只講對了一半,還有一半應該是“死得其時”。 --------------------------------- 5月19日 -5月26日的英國環島之旅,於 ...

題記一

走著,看著,想著,居然覺得剛才脫口而出的比喻 -

把莎翁比作中國的魯迅,倒也並非十分牽強。

題記二

漫步莎士比亞故居所在的亨利大街,我居然進入發呆狀態,我想中國有句成語,叫“死得其所”,指人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其實,“死得其所”,只講對了一半,還有一半應該是“死得其時”。

---------------------------------

5月19日 -5月26日的英國環島之旅,於5月23日來到最期盼的“景點” -

莎翁故居。



斯特拉福德的全稱是Stratford-upon-Avon,譯成漢語是“艾芬河上的斯坦拉福德鎮”。

小鎮因莎士比亞而聞名於世,他座落在英國中部艾芬河畔,這座風景秀麗的袖珍古鎮,鎮上人口2萬多,但每年要接待150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斯特拉福德因莎士比亞而得名,就像紹興之於魯迅,鳳凰之於沈從文,激流島之於顧城。

莎翁創造的人間最完美的愛情故事,感人之至,正是這個小鎮所給予的,莎士比亞是斯特拉特福德小鎮永遠的寶藏。

莎士比亞故居所在的亨利大街之街口,站立著一座小醜銅像,《皆大歡喜》中的人物。



紹興魯迅故居的鹹亨酒店門外,站立著孔乙己的銅像。



魯迅創造了阿Q、祥林搜、孔乙己和閏土等不朽的人物形像,正是紹興這座小城所給予的,魯迅是紹興永遠的金字招牌。

獨步莎士比亞故居所在的亨利大街,享受著朝夢夕圓的美好感覺。

-- 毛老師,你好!我不知道莎士比亞是誰。你能告訴我嗎?(輕輕的,一位中年團友在莎翁故居前問我)

聞此,心中略驚。在我年輕的時候,也許會哈哈一笑:不遠萬裡,來到英國旅游,甚至不知莎士比亞是何許人也!步入老境的我,此刻,臉上風平浪靜。

--

莎士比亞是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劇作家和人文主義思想的代表。(我認認真真答道)

聞我答,此君雙眼仍閃爍迷茫,於是,我又補充道:

-- 說得簡單點兒,莎士比亞是位大作家,好比中國的魯迅吧。

-- 哦,謝謝。(此君答,口吻滿意)

--

不過,莎士比亞和魯迅還是有區別的。(接著,我又作了點補充)比如,莎士比亞比魯迅要早300多年,而且,莎士比亞是劇作家,寫了大量劇本,魯迅則是一個文學家,寫了許多雜文和小說。

團友走了,神態滿意。望其身影,覺得他的形像好像高大起來。人到中年,不懂就問,這是一種品質埃其實,據我觀察,團友中不知莎士比亞者,何止他一人?

以下照片為部分團友在“倫敦眼”上的合影【登“倫敦眼”為自費項目,有七人“棄權”】。



國人來英國旅游者,與日俱增。不知莎士比亞為何人,實屬正常。人非聖賢,孰能全知?就我自己而言,對莎士比亞的了解也只不過是一點皮毛而已。

昨日到曼徹斯特的“曼聯”總部,我就知之甚少,甚至“曼聯”這個名詞對我來說,也很陌生。就是從此君的嘴裡,我知道了曼聯的光輝歷史,知道了曼聯的知名球員。他說起一個個曼聯球員,如數家珍。在他的面前,我是一個小學生。



漫步莎士比亞故居的亨利大街,寬闊整潔,地上沒有一點紙屑和廢物,因此,也就沒有見到一個掃地工,也沒有一個地攤,或是叫賣的小攤小販,當然,也見不到“城管大爺們”的蹤影。





漫步莎士比亞故居的亨利大街,想到莎士比亞生前為人民帶來了無窮的文學享受,死後又給他的家鄉帶來了無盡的經濟資源。魯迅亦然。

在莎士比亞的故居,你卻聞不到絲毫商業氣息;見得最多的是一隊隊前來參觀的學生,由老師帶領著,一張張臉上寫著虔誠。而且,書店一爿接一爿,書香彌漫哦。







在紹興魯迅故居的周圍,卻是另一番景像哉。我幾乎沒有在紹興市口好的地方,見到過一爿書店。油炸臭豆腐的氣息,梅干菜的氣息撲面而來,還有氈帽、烏篷船

......的叫賣聲,不絕於耳。絕對壓倒了原本文豪故鄉應有的寧靜和書卷氣息。















漫步莎士比亞故居所在的亨利大街,可以見到不少來此參觀的學生,紹興卻見不到如此景像。有一句廣告語說:跟著課本游紹興。我去紹興的那日,基本上沒見老師帶領學生參觀。







走著,看著,想著,居然覺得剛才脫口而出的比喻 - 把莎翁比作中國的魯迅,倒也並非十分牽強。

莎士比亞和魯迅的故居皆一條大街旁,兩人的家庭都曾經歷過“家道中落”。家道中落

- 很多文學大家的個人經歷哦。也許,家道中落,經歷坎坷,經過如此人生之低谷,更有助於他們登上文學之巔峰。

1564年,莎士比亞出生於英國斯特拉福鎮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他少年時代曾在當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學學校”學習,掌握了寫作的基本技巧與較豐富的知識,然而,因父親破產,未能畢業就走上獨自謀生之路。他當過肉店學徒,也曾在鄉村學校教過書,......。





魯迅的祖父周福清因為科舉舞弊案而被革職下獄,魯迅兄弟則被安插到離城有三十多裡的皇甫莊大舅父的家中避難。

魯迅先生的卓越成就更在於他喚醒了國人,撼動了腐朽的社會制度。莎士比亞是西方歷史上最偉大的戲劇家。英國人說過一句話:他們寧可失去英倫三島,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的寫作經常使用Oxymoron(矛盾修辭法)。比如,a clever fool(聰明的傻瓜),

bitter-sweet love(又苦又甜的愛戀),the marriage hearse(婚禮的靈車),等等。

魯迅也是使用“矛盾修辭法”的高手,最典型的是他的一篇文章的標題 -

為了忘卻的紀念。

兩人皆有名言流傳後世,一代又一代。

莎士比亞:Love is blind and lovers cannot see

the pretty follies that themselves commit. (A Merchant of

Venice)

漢譯:愛情是盲目的,戀人們看不到自己做的傻事。-《威尼斯商人》

魯迅: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鄉》

莎翁和魯迅的壽命都不長,前者活了52年,而後者55年。--

天嫉英才?

遺憾的是,魯迅的很多雜文並不具備傳世價值,有些雜文罵人罵得太凶,太刻保比如,魯迅罵梁實秋的文章

- 《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等等。

莎翁留下的傳世之作之數量,非魯迅可比也。莎翁一生創作了154首十四行詩、37部劇本。他的經典之作是:《奧賽羅》、《哈姆雷特》、《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羅密歐與朱麗葉》等等,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

更有趣的是:

在詹姆士一世繼位之後,莎翁的劇團改稱“國王供奉劇團”,他和團中演員被任命為御前侍從,因此,劇團除了經常的巡回演出外,也常常在宮廷中演出,莎士比亞創作的劇本進而蜚聲社會各界。

其實,魯迅雖然罵別人是“御用文人”,其實,他自己倒是真的被“御用”了。他是幸運的,由於被“御用”,死去的他獲得了無數的榮耀和無上的地位,魯迅自有他不幸,但是,不幸中的萬幸是:他死的真是時候。

1957年7月7日,羅稷南先生在上海的一次文藝界座談會上鬥膽問毛澤東:“如果魯迅還活著,會是怎樣?”毛澤東坦言:“魯迅麼 -

要麼被關在牢裡繼續寫他的,要麼一句話也不說。”

漫步莎士比亞故居所在的亨利大街,我居然發起呆來 -

中國有句成語,叫“死得其所”,指人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其實,“死得其所”,只講對了一半,還有一半應該是“死得其時”。

漫步莎士比亞故居所在的亨利大街,我居然發起呆來 -

如果魯迅命長,活到了1957年,就有可能死在牢裡,也許就沒有今日之魯迅哉。另如,偉大的老舍先生若是死於1965年,乃萬幸之事 -

死得其所,死得其時,他就不會在文革伊始就投湖(北京太平湖)自盡!

漫步莎士比亞故居所在的亨利大街,我居然發起呆來 -

忽見亨利大街上的一爿郵局,我從呆狀中頓醒,回到現實中,且“撲哧”一笑。

哎,我應該進入郵局,給女兒郵寄一張莎翁故居的明信片了。







【2013年6月21日夏至日下午初稿】


精選遊記: 倫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