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我在西班牙之科爾多瓦——古老的都城

作者: 茶葉香

導讀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留下的第一個奇葩就是當時的首都科爾多瓦。阿拉伯人為了重現自己家鄉大馬士革的輝煌,把這裡建造得像一座人間天堂,使阿拉伯文明像一個新星,在西班牙在整個歐洲冉冉升起。 今天我們就要探訪這個曾經一度成為當時整個歐洲最輝煌,最富有,最繁忙的都城——科爾多瓦。當年的科爾多瓦就像今天的巴黎、紐約、倫敦,成為人們朝拜的中心,前往求學 ...

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留下的第一個奇葩就是當時的首都科爾多瓦。阿拉伯人為了重現自己家鄉大馬士革的輝煌,把這裡建造得像一座人間天堂,使阿拉伯文明像一個新星,在西班牙在整個歐洲冉冉升起。

今天我們就要探訪這個曾經一度成為當時整個歐洲最輝煌,最富有,最繁忙的都城——科爾多瓦。當年的科爾多瓦就像今天的巴黎、紐約、倫敦,成為人們朝拜的中心,前往求學、參觀的人絡繹不絕。而當時的歐洲還處在“黑暗”的中世紀。

科爾多瓦大清真寺——摩爾人實現自己偉大夢想的地方。十世紀科爾多瓦發展到鼎盛時期時,伊斯蘭建築藝術完全成熟,這座清真寺當時就已是舉世聞名的藝術精品。今天我們遠遠的就能看出當年之威嚴。

當朝陽冉冉升起,那個年代特有的色調,那個王朝特有的顏色,讓大清真寺看上去華麗無比。



公元6世紀,在羅馬人神廟的遺址上,曾經建立了一個規模宏大的天主教修道院,200年後,阿拉伯人進入後後,科爾多瓦把這個修道院的一半改成了清真寺另一半仍然允許人們向上帝祈禱,直至最後徹底變成了阿拉伯人的清真寺。1236年清真寺內舉行了一個天主教儀式,宣布它重又成為了天主教教堂。



懸掛著大鐘的基督教堂的鐘樓,高達93米。曾經的清真寺的宣禮樓。

現在從外面看來,也正是因為這座典型歐洲天主教堂鐘樓的高聳,使得這個四四方方的傳統清真寺,有了區別於其他清真寺的特色。經過漫長歲月的磨合,說它們有點不倫不類,相互抵觸,還不如說它們已經互相融合相得益彰。當你走近安達盧西亞,走近科爾多瓦了解歷史,融入生活,奇怪的是,你的審美情趣似乎也會有所調整。



與粗獷的外立面相比,它的內部裝飾可以說是美輪美奐的。也許當年摩爾人遠離故土,當他們建造這棟清真寺時更多的傾注了對家鄉的眷戀。於是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一件件仿佛伊斯蘭風格的藝術精品。(左下圖)牆上懸掛的木板是當年天主教進入科爾多瓦後從清真寺內拆卸下來的,如今保留在牆上。



清真寺裡層層疊疊的楔形拱石和雙層馬蹄形券拱組成的仿佛數不甚數無邊無際的大森林。柱頭雕鑿細膩,造型凹凸有致,券拱色彩依舊鮮亮。這共計現存的856根高3米的花崗岩、碧玉和大理石的石柱,將正殿分成南北19行,每行各有29個拱門。

站在這石柱聳立的一望無際的叢林,環顧四周就像身處一個充滿鏡子的大廳,完全失去方向感,幽暗朦朧的光線下的,自然而然就有種虔誠而神聖的感覺,也許這正是教堂建造者的初衷。



花瓣樣立體石拱造型,側面飾有繁復的圖案,就像那部BBC紀錄片中說的建造者似乎對空白有一種天生的恐懼感,一定會想盡心思,讓它充滿內容。



鎏金佛龕,應該是天主教的東西,卻放在了阿拉伯的環境中



其實西班牙的歷史很多都是圍繞著宗教衝突而進行的,但是伊斯蘭教、天主教和猶太教卻在那個年代彙聚在了一起,形成了安達盧西亞特有的文化。

因此可以想像的是那個年代,文明的高度發達,國力的興盛強大,統治者才有相當自信,進而寬容的讓完全不同,甚至各自抵觸的不同宗教信仰站在了一起。

即使在今天西班牙人對這段被異族征服的歷史,也並不認為是恥辱的,他們依然以一種淡定,正面的心態,由衷的贊美在自己土地上發展的伊斯蘭文明藝術,甚至引以為自豪。





位於清真寺內貼金壁龕和頂棚是摩爾藝術的精華,金碧輝煌與巧奪天工的鑲嵌藝術令人嘆為觀止。



高高的台階上,有著上千年歷史的一扇扇大門。有阿拉伯風格的,也有天主樣式的,甚至還有更早期的羅馬殘留遺跡的。走過了風風雨雨,也刻滿了滄桑,風化的痕跡已在門上留下深深淺淺的印記。



站在這裡需要怎樣的想像力,才能透過千年的歲月,看到當年的光景。想像著這一扇扇大門,一段段牆壁所承載的歷史變遷。



在一竄竄狹長的街道轉悠,一不留神就會迷失方向,找不到出口。小道兩旁是猶太人的居住地,後來看照片才知我們正在百花巷裡行走。雖然我們去的不是鮮花盛開的季節,可百花巷裡仍然能尋到春意,聞到花香,體會到花開時節的氣氛。



小巷深處無意中撞見的弗拉明戈演出場地。和後來我們在塞維利亞專程去欣賞的弗拉明戈演出相仿也不完全一樣,幽暗而蘊藏風情,簡樸而更像弗拉明戈的發源,不需要喝彩,不在乎交流與呼應,不理會外界的喧囂,高傲的舞蹈,孤獨的釋放,奔放卻內斂,響板和著吉他仿佛節拍亂點,舞者如入無人之境。這就是西班牙南部特有的弗拉明戈。



在塞維利亞看的弗拉明戈表演



在百花巷子裡隨意溜達。不是花開季節,少了人潮的洶湧,少了滿滿當當的街邊店鋪的喧鬧,安安靜靜的享受這份寧靜,邊走邊瞧小巷深處變化多端又色彩斑斕的民居小樓。細心體會科爾多瓦特有的多元文化的交彙融合。



今天大多數人都認為科爾多瓦是摩爾人建造的,其實很多古羅馬時期輝煌的文化遺跡都能在這裡尋得到蹤影,這座通往大清真寺的古羅馬的橋(下圖),就是驗證。橋墩相當的敦厚扎實,橋面寬敞而平整,即使用現代人的標准來看,也沒有一絲的局促感,可見古羅馬人對建築的造型、比例、美學原理甚至力學特點都有相當的造詣,還具有相當的前瞻性。所以那時的不少建築至今還在應用,就不足為奇了。



橋長238米,寬9米,16個孔,橫跨瓜達爾基維河



在橋的北端,是形如凱旋門的橋大門(左下圖),橋南端是卡拉奧拉堡(右下圖),現在是一個歷史博物館。



羅馬橋上的科爾多瓦的守護神---?聖拉斐爾(下圖)



聳立在橋邊的頂部塑有科城守護神拉斐爾雕像的聖拉斐爾勝利紀念碑



這就是2013我在西班牙之科爾多瓦——古老的都城


精選遊記: 科爾多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