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花開的地方(2)

作者: 21968859

導讀雲南手記之雲南,花開的地方 ????? ?? -------------------------------------------------------------------------------- 雲南,花開的地方(2) 出游時間:2001年04月26日 八點多鐘,我們乘坐公共汽車回到汽車站,坐晚上到大理的夜班車,要乘坐七個小時。車上有一股難聞的味道,汽車在晚上行駛,在冰涼、酷熱,臭味之中我反復的輾轉,醒來睡去和睡去醒來。 在不知不覺的迷糊中,被吵醒,說 ...

雲南手記之雲南,花開的地方 ????? ?? --------------------------------------------------------------------------------

雲南,花開的地方(2)

出游時間:2001年04月26日

八點多鐘,我們乘坐公共汽車回到汽車站,坐晚上到大理的夜班車,要乘坐七個小時。車上有一股難聞的味道,汽車在晚上行駛,在冰涼、酷熱,臭味之中我反復的輾轉,醒來睡去和睡去醒來。 在不知不覺的迷糊中,被吵醒,說已到大理下關。此時,卻是凌晨六點鐘,我睜開朦朧的雙眼,收拾好東西,下了車,處在一個破落的車站當中,天氣寒涼,車站上停著車和已下車的人群,車站問口有小販 出售生意,還有招攬游客的旅行社。我們在車站門口吃過早餐,早餐是一種米線。然後,乘坐從下關到大理的車,天空魚肚白。漸漸亮起來,在這個陌生的小鎮上,我害怕和恐懼自己的失望,不敢讓自己去思考,我說“我喜歡在某天清晨醒來處在一個陌生的小鎮。”這種感覺。我怕我所有的想像和感覺都被破碎幻滅。我已感覺到這種懼怕的入侵,還有花開的想像。汽車行駛在彎曲的山路上,田野上一片桔黃,已是春天,但在這些田野上,卻是一片秋天的意像,我在拼命地讓自己忍耐種尋找,不想讓自己輕易的去失望。

汽車行約半個多小時,到達大理古城,清晨的大理,很寂靜,青石板,古舊建築。雕花畫舫,飛檐。一切都有在沉睡中,街上的行人很少,已是差不多九點鐘了。我們背著背包,走在這古老的城池的千百年之後。

我們把行李放置旅館,然後開始在這座古老的城市中行走,看這些街道,這些建築,感受著這個城市的純樸與美好。大理古城面積不大,我們用不了多久,便把這個城市的東南西北走遍。

中午,在一間干淨整潔的小餐館吃飯,點那些我們從沒看過的菜名的菜。其中有一道菜的辣,辣得我一口氣填完了小半碗的大米飯。

吃過飯,我們騎著從洋人街租來的自行車去洱海。出大理古城,到洱海的路,都是石子路,坑坑窪窪,很是不平,不太運動的我,不一會便感覺到了疲累。大約一個小時後,我們在這樣的路途中到達了洱海,那一片淡綠淡藍的湖水在田野與小樹林旁,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我看過太多一望無際的海,也看過碧綠清脆的湖,湖水清澈,湛藍。而這個洱海絲毫給不了我太多美麗的幻想,我們坐在堤壩上吹著風,看著遠方的雲影投在對岸的山上。形成斑斑駁駁的紅土與灰影的顏色。 我們騎著車,繞著洱海走,本來是想著走一圈的,最終因為無路可走,被迫停止對洱海的一圈圍繞,洱海的月,洱海的月亮真的非常好看嗎?

我們在洱海旁的村莊穿行,見到一座稱為“洱水祠”的祠宇。村民很熱情地邀請我們進祠參觀游覽。還熱情地解說,但因為語言的障礙,我老是聽不清楚,於是我放棄了這種吃力的聽覺與傳達的交流。只是在看。這座祠廟建於唐朝,於清朝重修。

下午四點,我們在那個村莊,在幾次的迷路往返與重復之中,找尋去三塔寺的路。出了村莊,三塔寺遠遠的影子與形像便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朝著塔的方向走。仍是石子路,我和瑩都有幾乎受不了,在田園中休息了好久的一段時間,看到待收的莊稼地,一片金黃。 田野的路上,開著很多各色的野花,有一種指甲大小的花兒,顏色是鈷藍的那種,異常的美麗。因為很少看到藍到這樣美麗的花兒,還一種黃色像野菊的那種。我摘了一大把粉紅色的小花,放在車的後架。一直把它帶回到旅館的玻璃杯上養著。

在往三塔寺的路上。體力的透支,感到疲倦不堪,大理的風很大,(大理有風花雪月之稱)我們迎著風而走,很吃力地騎著車。我落在瑩和恆的後面。我只能拼命地告誡自己要堅持,我的一種放棄就是等於所有的放棄,我並不堅強。所以我的任性會導致自己的放任和放棄很多事物。

晚上,跑去古城池門,坐在城池牆的欄杆上,看整座古老的城市。想像著他們當年的模樣,皇宮在那兒,居民又在那兒,他們是怎麼樣的過著,此刻的這個時份,他們會在干什麼。若然有遙知遠方的末來,我們又會怎樣,還是這樣的過嗎?我們一直在城牆上坐了好久。

我喜愛這座古老的城市,盡管我不能深刻的去感受。

在大理的第二天,一大早被恆叫起床。其實早已醒來,只是沒有起來。(恆是在昆明到大理的車上認識的。來自西安,研究生一年級,計算機專業。)

早上,天空竟然下著雨,我們本來打算騎車去上關的,去看上關的花。風花雪月中我最喜歡的還是花。看過一篇文章的一小節說,花是一種虛假的幻像,它只是色彩的假像迷幻,但我寧願去相信這種美麗的迷幻。

恆一大早已起來了,已在附近轉了一圈。說,等我們刷洗完畢,帶我們去喝稀飯。因為天空下著雨, 我們便慢悠悠地去吃早餐。

八點多,雨小了很多,可以上路了。於是,我們騎車出發。我們沿著柏油公路而走,相對昨天的路,今天好走多了。我們沿著朝上關的方向走。沒有多長時間,在路邊我們看到有一個無為寺的碑銘。於是,我們便拐入了旁邊的小路,我們都不約而同地喜歡上了這個寺院的名字。無為寺。無為也無所不為。

在往寺院的山腳,看見一大戶人家的圍牆。我們好奇地跑過去看。才知道是台灣的一私人將要建的住宅。面積大得很。裡面正開始建一些庭台樓閣,假山流水等。我和瑩驚嘆,若然擁有那麼大的宅院落,那是何等美事,我們一起痴痴地想了好久。

我們沿著山路上寺廟。將車棄在宅院部門門口,沒走多久,天空卻下著大滴的雨,我和瑩有雨衣,恆說他不用,於是我們繼續趕路。山路上開著另一種白色的野花,我摘了一支,緊緊的抓在手中,連同聽著雨水拍打在雨衣的聲音。恆穿著防雨的外衣。我說,我們摘花吧。於是我們在雨中的山草上摘野花。離開了大路,在草叢中爬山。雨越下越大,恆的外衣快要濕透。在我們找到大路後,看到有一帳篷,便跑過去避雨。當地人很是好客和友善,很熱情地招呼我們。恆和他們拉著話題,盡管我很想和他們交流,但卻不知如何說話,只是默言地烤著火,聽他們的說話。

帳篷外的雨越下越大,像倒瀉一般,還伴有雷聲。我們只好困坐在火爐旁,烤著濕透的衣服。

好客的當地人,請我們喝酒。還送我們一人一塊小石頭,石頭上有隱約而抽像的花紋。他們把藏有隱約花紋的石頭放在火上烤,烤到滾燙後,用蠟燭在石頭上擦拭,蠟在高溫下,溶化在石頭表面。於是,那些花紋和圖案便清晰地映現出來了。我得到的那塊是一個圖案像熟睡的小鳥的石頭。

十一點多鐘。山雨過後,天空清朗。當地人告訴我們,上到寺廟後,可以在寺院裡用飯,只需捐一些功德錢。他指點了我們上山的路線。於是,我們走往上山的路。大約十多分鐘後,寺廟出現在我們有面前。我們首先看到的是藥師殿。裡面有外國人在跟寺廟和尚學中國功夫。我們站著在殿前看了好久,便去正殿。三人,每見佛像就磕頭跪拜 。

中午在寺廟用齋飯,那些外國人也在一起。食物主要是一些齋菜。腌豆角,西紅柿,豆腐,茄子和青菜,還有一大盤白米飯。

寺廟後面有一泉眼,名為救疫泉。旁邊欄杆為新建。看了碑銘的簡介,才知道寺廟就是當年大理國皇帝出家的廟宇。我所知有關大理國的歷史,都是從武俠小說《天龍八部》裡知道的。其中更不知道多少是杜撰。多少是真實。小說中有敘述說,大理國皇帝在既位後出家。原來就在這座廟宇。

寺院風景。背蒼山。面洱海。視野開闊。山林清幽。樹木清翌。山鳥婉轉。

我們用了將近一個多小時,從大路邊騎車到山腳,而我們從山腳出到大路時,卻只用了六分鐘。瑩看著表說。

此時,已差不多正午兩點。恆說仍往上關方向走。我們打聽到離上關還有十多公裡的路。

大約又走了半個多小時,在路邊我們又見一碑,名為靈山寺。於是,我們又轉入了小道,我們又用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才從坑坑窪窪的石子路中到達靈山寺。而這個寺廟是新建的,塗刷著濃艷的對比色彩。一進門,便讓我們捐功德錢。我和恆沒有進去。瑩又進去求了一支簽。不大好。在寺廟的宇檐下,有風經過時,聽到四面角檐下叮嚀叮嚀的鈴鐺聲。

出了靈山寺,繼續前進。公路的兩旁是田野和麥田。路邊的樹長得很怪,都是一個大枝干,長著一小叢一小叢的葉子,葉子不多,不像南方的樹,,長著一個大樹冠。或者是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這裡的風很大。有時因為風,我們的行車非常困難。又走了好長的一段時間,又看見路旁的一個碑牌指示:段思平故裡。說段思平是大理的開國皇帝。我們繼續搜尋這一發現。村子叫傍坨村。房屋是泥土的顏色。古樸陳舊。走進村子裡,村子很靜,走動的人很少,令我想起表現主義的一幅畫,一種很寂很空的空寂的街道。

我們一直這樣沿途所走,走走停停。後,到了喜洲,白族自治區。其中有保留得很好的白族民居----嚴家大院。是他們歷史悠久,且保存得最完整的民族建築。三房一照壁,五合四天井。但走在這層疊的房屋迂回曲折中,總覺得有一種空間的壓抑。房屋間隔較小,且因是木質顏色灰暗,光線也很暗淡。

從喜洲出來時,因天色漸暗,沒有再去上關。

回來時,三人累得要命,便坐車回大理。發覺原來坐車是那麼舒服的,我們對視而笑。

晚上,一起吃飯。喝了一點酒,因為恆飲了一些,我也跟著。恆說我們的方向感極差。我和瑩在說著,都不知道恆是什麼人。會不會拐了我們,然後說著他會用什麼樣的方法,去拐去騙。恆那時在一邊玩耍著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小貓。悠悠地聽著我們的說話。

這是我們最後一天呆在大理。吃完飯後,他倆去逛街,我因喝了一點酒,便回了旅館。

到晚十一點,自己又一個人跑出街道,街道昏黃。古城暗寂。除了洋人街,整個古城是寂靜的。我在這種空寂中行走。


精選遊記: 大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