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奠黃帝陵

作者: (蘋果)

導讀頭天晚上,朋友突然告訴說,第二天上午要去黃帝陵祭祖。我聽說過黃帝陵的許多故事,早先也看到一些介紹,這次能在清明節去拜謁,自然非常高興。原說在早晨七點鐘吃飯、集合,可我早早就醒了,起來收拾好東西,坐在屋裡等候著同伴。這時我有些茫然,守侯著寂靜,說不上是什麼心情。我對黃帝的事情知之甚少,不像祭孔那樣,清楚地知道那位聖人的貢獻。如今,要� ...

頭天晚上,朋友突然告訴說,第二天上午要去黃帝陵祭祖。我聽說過黃帝陵的許多故事,早先也看到一些介紹,這次能在清明節去拜謁,自然非常高興。原說在早晨七點鐘吃飯、集合,可我早早就醒了,起來收拾好東西,坐在屋裡等候著同伴。這時我有些茫然,守侯著寂靜,說不上是什麼心情。我對黃帝的事情知之甚少,不像祭孔那樣,清楚地知道那位聖人的貢獻。如今,要去給一個原始社會的帝王祭奠,而且是公祭,心裡多少有些不解。

簡單吃過早飯,帶上那塊“癸未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紀念”的金牌,隨著安排好的車輛踏上了奔赴黃帝陵行程。黃帝陵位於黃陵縣北的橋山上,地處陝北,在西安與延安的中間,距西安大約200公裡,行車需要兩個多小時。而公祭活動一般安排在黃帝陵軒轅廟前廣場上舉行,所以要早些趕到那裡。

車隊沿著修建一新的高速公路向陝北挺進。向北行駛不久,便離開秦川,進入了山區,而一路的高原風情也越發濃烈起來。車在山溝裡拐來拐去,似乎沒有盡頭一樣,讓人感受到有些疲憊。從車窗看去,這裡山地不像西安那樣富有雨水,干涸的黃土細粘而堅實。雖說這裡到處是黃土,可並沒有給人松軟的感覺,那峭壁般的黃土坡看似岩石般的堅固。眼下,一道道嶺,一道道坡,還沒有綠起來,沉寂的山野裡蒙著一層細絨淺黃,散落著一些開放的梨花枝,給山景添了幾分乍暖的秀色。雖說這不是經典的黃土高原,但我初次看來,黃土風情的印像也蠻深刻。

坐在車上,靠著敞亮的玻璃窗,看沿途的景色一幕幕閃去。沿路上,不少橋梁上掛起大幅標語,“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古柏千叢迎赤子,心香一炷祭黃陵。”讓人覺得這個日子莊重不凡。

過去常把“我們是炎黃子孫”掛在嘴邊,但為什麼我們是炎黃子孫,黃帝怎麼偉大,偉大到什麼程度,卻了解的不多,不過是人雲亦雲。如今來祭奠黃帝,應對自己的祖先多作些了解,一種探詢的心思濃了起來。好在行前朋友送給了一本關於黃帝的書,拿出來翻看了,才對這位祖先有了些印像。

軒轅黃帝姓公孫,號軒轅氏,具體生卒的年代不詳。不過從已有的資料考證,黃帝居位的時間距今已有4986年的歷史,由此可以想像一下黃帝的生足年代。有趣的是,黃帝的降生也和上帝一樣,有許多神秘的傳說。典型的傳說是,“見大電光繞北鬥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25月,生黃帝於壽丘。”這裡說的附寶,就是黃帝的母親。不過,還有一種較為客觀的說法,黃帝是少典族與有喬氏的後裔,因有記載“昔少典娶於有喬氏,生黃帝。”

炎、黃二帝之所以成為古往今來被尊崇的人物,在於其對社會的發展有重大貢獻。據說,距今5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地區已形成了許多部落,其中有炎、黃兩大部落。炎帝族的祖先神農氏發明了種植谷物,較早開始經營農業。到炎帝時,進一步發展了山耕農業,做陶器,織麻布,研醫藥,並成為部落的首領。與此同時,黃帝部落也發展強大起來,並且征服了炎帝,成為兩大部落的共同首領。黃帝居位期間,在發展種植業同時,積極推進文明進步,發展了制衣,掌握的火的使用,特別是煮食和燒烤,發明了糧食加工,開創了醫學,發明了文字,伐木建造房屋,制造了車和船,建立了宗教等,並且在與其他部落的戰爭中占據了大面積的領土,建立了華夏文明,因此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祖先。據說,黃帝活了110歲,逝於荊山,葬於橋山。

九點多鐘,我們抵達了黃陵縣,趕赴黃帝廟前的公祭廣場。此時,整個廣場人山人海,場面十分宏大。陪同我們的人說,每當清明祭奠軒轅黃帝的時候,橋山黃帝陵人山人海,黃陵縣城也就萬巷人空。祭奠活動先是政府組織的公祭,然後民間的祭奠活動。

上午9:50,典禮正式開始,肅立之後,放禮炮34響,這是代表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特區的兒女心聲。典禮開始的時間之所以確定這個時分,也與祭祀儀仗隊中的九龍五幡旗一樣,有其原因。九龍五色意味著九五至尊,九龍朝宗,是至高無上的。隨後,陝西省長宣讀癸未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陵文,隨後各界人士代表依次獻花籃和面花。面花就是用白面制成的各式各樣的花樣,是當地民間的風俗食品。

祭祀儀式完成以後,進入黃帝廟去祭祀。黃帝廟也叫軒轅廟,相傳最早建於漢代,在古老橋山的西麓,唐代重修,遷至東麓,就是眼下的位置。廟宇坐北向南,呈長方形。廟門以漢風為基調,歇山頂,石柱、石牆,進門台級也用花崗石制成。整個廟宇建得氣勢宏偉,氣度非凡。走近門前,見門正中寫有“軒轅廟”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力震四海,恢弘不已。進了廟門,迎面是一棵巨大的柏樹,樹高19米,樹圍11米,枝葉茂盛,蒼勁有力,堪稱柏樹之冠。這是軒轅黃帝時期種植的柏樹,所以叫“黃帝親手柏”,樹齡已經有5000多年了。廟宇院落被春日的風情籠罩著,雪白的梨花叢叢開放,給這肅穆的廟宇披上了嬌艷盛裝,若是細細聞起來,空中還飄蕩著絲絲花香。

穿過碑亭,前面便是軒轅廟正殿。正殿兩邊,各有一株高大挺拔的古柏,被稱之為“漢武掛甲柏”。柏書左側立有一石碑,上刻“中華魂”。軒轅廟的人文初祖大殿是廟院的主體建築,最早建於明代。大殿正中,在木質壁龕內供放著一尊軒轅黃帝浮雕像,這是以東漢武梁祠的畫像石刻拓片為藍本放大復制的。

拜過軒轅廟,隨後又去拜謁黃帝陵。黃帝陵在橋山山頂正中,坐北朝南,高三四米,方圓200平方米。距考證,黃帝陵墓封土於秦代,唐代以後陵墓有所加大,但基本面貌一直維持至今天這樣。陵墓掩藏在茂密的千年古柏密林中,到處彌漫著古樸莊重的氣氛。陵前有一處祭亭,裡面供奉著許多供品,幾處香爐煙火繚繞。陵前立有一塊石碑,上書“橋山龍馭”四字,意思表白這是黃帝馭龍升天之處。祭亭中有一高大石碑,有四米多高,上刻“黃帝陵”三個大字,是郭沫若先生1958年5月題寫的。亭柱上有一幅楹聯:“中華國脈承龍脈,黃帝英魂壯民魂。”表達著人們對黃帝的敬仰和尊重。

黃帝時代是原始社會文明進步最快的時期之一,對形成社會積累,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奠定了經濟、文化、科技及政治基礎。如今人們心目中的黃帝,不再是一個帝王,也不是什麼事物的創造者,而是一種精神,是開創文明、創造未來的力量源泉。把黃帝稱之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不是拘泥於血統之上,而是基於民族文化的創造、繼承和發展之中。

人類文明是各民族在漫長歲月裡不斷創造和升華的,不能歸功於某個人的功勞,但也不可否認先進人物和思想在歷史進步中的作用和貢獻。祭奠黃帝,還是要繼承和發揚不斷向文明進步的精神,就如系在紀念牌黃綢帶上的那行紅字:祭我始祖,愛我國家,富我人們,興我中華。

(2003年4月5日)


精選遊記: 延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