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瀟細雨潤碑林

作者: (蘋果)

導讀來西安兩天了,總想去看碑林。中午時分,天氣有些陰沉,等我一覺醒來,窗外已經飄灑起蒙蒙的濕霧。守在窗前,看那有雨無雨的樣子,心想不管這些了,打車去了碑林。碑林博物館坐落在西安老城南門東側的文昌門內。據記載,碑林最早形成於1087年,唐代一些有識之士為使眾多有價值的碑石免遭戰火毀壞,有意收集收藏碑石,經過歷朝歷代的積累,如今已藏石3000多件,成 ...

來西安兩天了,總想去看碑林。中午時分,天氣有些陰沉,等我一覺醒來,窗外已經飄灑起蒙蒙的濕霧。守在窗前,看那有雨無雨的樣子,心想不管這些了,打車去了碑林。碑林博物館坐落在西安老城南門東側的文昌門內。據記載,碑林最早形成於1087年,唐代一些有識之士為使眾多有價值的碑石免遭戰火毀壞,有意收集收藏碑石,經過歷朝歷代的積累,如今已藏石3000多件,成為國內最大的碑林博物館了。

到了文昌門,出租車司機放下我便一溜煙跑了,臨走時給我指了一下方向,說碑林就在那裡。我立定了,透過樹叢看見碑林博物館的大門時,才發覺開始下起雨來,而天色也暗淡了不少。這會我想起來忘記帶雨傘了,只好冒雨奔向碑林,進去躲躲雨。好在碑林博物館不遠,衝到了公園門口,匆忙花30元買了一張門票,就急忙躲到院裡去了。

原以為碑林的院裡樹著許多石碑,到了裡面一看,發現並不和想像的那樣。牆上有個大概的簡介,看過以後,發現這院落原來是一座古老的孔廟,也就是過去祭祀孔子的文廟。因為年久失修,院落已經有些破敗了,流露出一些荒涼。孔廟的後面才是碑林的陳列室。眾多碑石並不是立在院子裡,而是在屋裡一排排整齊地排列著,免遭風吹日曬。眼下的孔廟正在忙碌著維修,不時傳來陣陣敲擊石頭的錘聲,在細雨裡添了些幽靜和古老的味道。

有孔廟的地方很多。孔子故鄉在山東曲阜,那裡有孔府、孔廟、孔林,是聖人的天地。過去看過曲阜那氣勢恢弘的孔廟,再看這個經過幾次遷徒的復制品,盡管還有泮池、欞星門、戟門等,還是覺得意思不大,何況那孔廟的正殿早在1959年毀於雷火,沒了這個大成殿,孔廟就成殘缺的了。

盡管如此,當我探頭往欞星門裡看去的時候,意想不到的融融春景還是吸引了我。印像裡的西安是典型的北方氣候,可是來了以後,處處覺得春日裡的西安竟然有許多南京的味道,春情懷格外感人。眼下,欞星門被一片藤蘿攀緣著,紅色的門牆染上了細碎的綠色。門裡,一片片紫荊花那樣鮮艷地盛開著,噴吐著酣暢的激情,讓人有一種不忍離去的意念。那些嫩綠的枝芽,展開一片清新幽雅,讓人心裡湧出涓涓發芽的感受。此時,那細雨也低著頭,垂下無盡的憂郁,流露出情意綿綿。院落深處那個淋濕的戟門,有幾分孤獨寂寞,也給人一些似曾相識的親切。

繞過戟門,就是大成殿遺址平整的碑林廣場。廣場正中,坐北朝南一座歇山式兩層高大的碑亭,紅紅的柱子,高高的飛檐,讓人感到著碑亭的不凡。兩層檐中懸掛一塊巨大的匾幅,用金字寫著“碑林”兩個大字。亭內展示的,則是國寶級文物——石台孝經碑,是由唐代皇帝李隆基親手書寫,刻於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因其體積最大又最早被移入碑林,被稱之為第一碑。

碑亭後,有七個碑林展室,是些很久的青色瓦房,套成一連串的院落。陳列著一塊塊珍貴的石刻。進了門來,只見那一塊塊珍貴的碑石在室內兩側被整齊擺放成一道道碑牆,並且用鐵架子固定著,生怕一不留神被人擠到了。碑石有高有低,形狀也各不相同,有的還鑲在玻璃框裡,但有一點是相同,都呈現出一種歲月滄桑的墨色,讓人感到這些碑石的分量和不凡價值。在一個個展室察看著,聽著導游的解說,流連其中,仿佛走在歷史的回廊之中。感受著千百年來悠久文化的演變,聆聽到歷史的腳步,足足掂量出歲月的凝重。碑石,不單純是書法藝術的化石,而是歷史文化的濃縮,是文明進步的裡程碑。

古人說“凡刻字之石皆曰碑”。據考,“碑”字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記載,進入漢代後,碑石文化得以形成發展。碑林所收藏的碑刻,上自兩漢,近至民國,內容涉及到歷史、文化、宗教、地理等許多範疇,書法涵蓋了真、草、隸、篆等,也揭示了中國書法的演變和發展。碑石涉及的人物,既有歷代的帝王將相,也有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碑文的內容更寬泛,幾乎可以觸及到生活的每個角落。

從碑石的內容上,我們可以感受到一些文化發展的足跡。最早的碑刻多是經書,宣揚封建時代的統治思想。碑亭裡那塊巨大的“孝經”,便是歷代王朝尊奉為治國之本和約束民眾的准則。更為恢弘的《開成石經》,則是儒家經典。這組浩大的碑刻因刻成於唐文宗開成二年而得名,共有石刻114塊,每石2米高,兩面刻字總計228面,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春秋左傳》、《孝經》、《論語》等12部儒家經典,共160卷,65萬字,堪稱記載中國歷史的石質圖書館。

碑文有很多涉及到宗教,這也看出宗教在我國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在人們生活中的影響。李世民撰序的碑刻《同州聖教序碑》、僧景淨撰文呂秀岩書《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以及《不空和尚碑》等,無不體現了歷代帝王注重運用宗教來統治人們的意志,調節社會矛盾和管理國家事物。

從碑文中可以感受到,宋代以後碑文記載的內容發生了一些變化,呈現出更多的文學性,而涉獵的人物也眾多。從北宋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京,到明清時期的文人墨客,都留有寶貴的遺存,內容也集政治、文學、書法於一身,碑刻多是以詩文為主,蘇東坡的《歸去來辭》,黃庭堅的七言詩,趙孟俯的《游天冠山詩》,董其昌的行書《送會稽章生詩》,林則徐的《游華山詩》,以及康熙皇帝榜書“寧靜致遠”等等。

碑林集歷代書法名家的作品於一室,堪稱書聖的展示廳,從中我們也能感受到文字形體的演變發展和書法藝術的源源流長。這裡有溶秦篆與漢隸風采一體的《嶧山刻石》,相傳為李斯篆書,從中能體會到秦統一六國之後實行文字統一的大成遺風。而《曹全碑》的漢隸婉約妍秀,被譽為“如果在漢碑分隸之中求最俊秀之書法,則莫過於此碑”的稱號。碑林中歐陽詢的楷書碑石《皇甫誕碑》,仍為現代許多人所喜愛,並流傳海外。據介紹說,日本《朝日新聞》的報頭便是在歐陽詢隸書《宗聖觀記》碑石中取字組成的。這裡還有“顏筋柳骨,顛張狂素”的遺風。雄渾遒勁與大氣磅礡的顏真卿的楷書,與嶙峋瘦骨的柳公權的柳體,各領風騷百年,是聖唐晚唐楷書的代表人物。館中的《多寶塔感應碑》、《顏氏家廟碑》、《顏勤禮碑》、《爭座位稿》則是顏公在不同年代,用不同字體寫就的,而《玄秘塔碑》則是柳公的手書。張旭和懷素是唐代以狂草而聞名的書法家,這裡也存有碑文墨跡。

解說員介紹說,前任總理來到碑林參觀時,對其中的一塊碑石特別在意,這就是歷代封建官員的座右銘《官藏刻石》。在她帶領下,來到碑前,觀看刻寫的內容。碑文說“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講解員說,後來博物館的人員專門將這碑的拓片送給了這位總理。的確,浩瀚碑文中的許多文明哲理,至今仍支配著人們及其社會的活動,而這個封建官員的居官法則,如今看來並不是難以理喻的道理,當下對管理國家也有借鑒意義。

仔細欣賞著每塊碑刻,凝思聯想,有一種穿越歷史的感覺。一塊碑石,如一面鏡子,可從前人的思想裡得到啟迪,看到得失;一塊碑石,如一位先師,可以從那凝練的哲理中得到智慧和力量;一塊碑石,如一道嚴厲的戒令,可以從那沉浮的古往今來中尋找到立國做人的方劑。

告別碑林,雨還沒有收住腳步。這春日裡的雨,濃得像醞釀了幾千年得古酒,彌漫在古老的街巷裡,隨便你走在哪裡,都能從中呼吸出那種古老的文化韻味。

(2003年3月6日)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