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東岸走向西之第七章古代的原版書--碑林

作者: 落霞與孤鶩齊飛

導讀第七章 古代的原版書--碑林碑林博物館原來是孔廟,也就是帝王時代祭祀中國人所遵從的聖人--孔丘先生的地方。當然,當年的孔廟並非只用於祭祀,由於印刷術尚未普及,讀書人的書籍唯有靠傳抄或雕刻,前者用毛筆抄寫予紙上,後者則把文字雕刻在竹片上。由於這種傳抄的方式,經常會發生漏字或錯字的情況,為了便於讀書人訂正,當年的官府把讀書人最基本該掌握� ...

第七章 古代的原版書--碑林碑林博物館原來是孔廟,也就是帝王時代祭祀中國人所遵從的聖人--孔丘先生的地方。當然,當年的孔廟並非只用於祭祀,由於印刷術尚未普及,讀書人的書籍唯有靠傳抄或雕刻,前者用毛筆抄寫予紙上,後者則把文字雕刻在竹片上。由於這種傳抄的方式,經常會發生漏字或錯字的情況,為了便於讀書人訂正,當年的官府把讀書人最基本該掌握的文章雕刻在石碑上,以便人們進行校正,這就是碑林的雛形,堪稱古代的原版書庫!

碑林位於西安市三學街的南城牆內側,始建於公元1087年,北宋時代,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保存唐朝開元年間鐫刻的《石台孝經》、《十三經》而建造的。由於西安自古是中國的首都,以後經過歷代的發展,碑林裡碑碣的增多,其規模也逐漸擴大。現在碑林的館藏有2300余件之多,上至漢代,下至清代,既是古人的原版書庫,亦堪稱時刻之圖書館也!

這些古代的原版書,皆出自名家之筆,顏真卿的《顏氏家廟碑》、王羲之的《蘭亭序帖刻石》,還有楷書大家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回元觀鐘樓並序刻石》等,可惜我並非書法大家,到亦碑林並非鑽研書法而來,只是為了尋找幾個已故的名人,看看他們親筆所書的字跡,左宗棠便是其一,我雖恨他在清末幫助曾國藩“剿滅”了太平天國,但是其為人剛正、豪情,觀其《天地正氣刻石》,雖落筆隨意,卻意氣橫生,豪情壯志鋪隨著天蓋地而來。可惜,一件拓片要上百元,這並非一名普通的學生所能應付的了的!

除了左宗棠,還有一個就是中國的禁毒鼻祖林則徐,小時候就在《鴉片戰爭》中知道他愛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但他的憂國憂民精神最終沒被道光皇帝所接受,將其貶往新疆,碑林中的《游華山詩刻石》,是他路經華山時所著。他的書法明顯高於左宗棠,落筆工整有力,方圓兼備,縱使遭貶他鄉亦能如此,不愧為民族之英雄也!

再來一個是秦相李斯的篆書,他是法家的代表者之一。李斯在其《諫逐客書》中以古論今,以人才、佳肴到觀賞品為鑒,說服秦始皇收回逐客的命令,同時亦間接說服了秦始皇采納法家思想,奠定了秦國橫掃六國,統一中國的基礎。中國統一以後,李斯受命進行文字改革,中國文字終於統一了,後人常把此功歸於秦始皇,實則乃李斯之功勞也!珍藏於碑林的李斯墨寶並非《諫逐客書》,而是《嶧山刻石》,此碑系宋人仿刻,雖非秦代之物,但卻是罕見的李斯書法。

再看清朝馬德昭的《魁星點鬥刻石》、《一筆虎刻石》、《甲子重壽刻石》,不懂得書法的朋友,應該會對這幾塊石刻較感興趣。從直觀的角度,感覺這幾塊石刻其實就是一幅畫,唯有在講解人的指點下,才會識破其中奧妙。《魁星點鬥刻石》顧名思義取自“魁星點鬥獨占鰲頭”的俗語,一個魁星站在鰲字之上,手持毛筆,欽點其旁之“鬥”字。《一筆虎刻石》是以只落一筆的方法完成一個形像的“虎”字。《甲子重壽刻石》則是用九十九和廿一合湊而成的。然而前者還真有點名副其實,而後二者也許是作者在藝術方面的創意太高,普通人單憑意念不一定看得出來。

進入碑林二室,有一《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系唐代呂秀岩的作品,敘述了景教的教旨、教義及當時景教在中國傳播的情況,呂秀岩何許人也姑且不論,然此碑是由揩體所書,筆法輕巧有力,與柳公權之書法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也。難得的是,此碑還使用了敘利亞文書寫,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最好代言人,也是絲綢之路起點的最佳作證。

碑林的西側是石刻藝術陳列室,這裡陳列了著名的“大唐六駿”浮雕石刻,大唐六駿就是當年唐太宗南征北戰時乘坐的六匹駿馬。唐太宗的這幾匹駿馬皆在沙場中陣亡,浮雕中生動地表現出戰馬的體態、性格,或戰陣中身中流箭,或馳騁疆場的場景。每一幅畫面都試圖給人們表達一場驚心動魄的故事。

碑林之行,匆匆而過,雖並非味如嚼腊,但走馬看花式地穿堂過殿,收獲肯定有限。也許是藝術涵養粗淺(或者應該說是沒有!),總覺那些享有盛譽的大家之作不過如此而已,偏偏卻對那些口碑一般之作品情有獨鐘!

筆於:華大北區10#104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