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東岸走向西之第八章大雁塔中思古人

作者: 落霞與孤鶩齊飛

導讀第八章大雁塔中思古人到大雁塔也是舊地重游,去年到西安時,恰逢高溫降臨,人心煩躁,來到了大慈安寺卻沒有心思上大雁塔登高遠眺,這次舊地重游自然非登塔不可,以解去年之遺憾。 大雁塔座落在大慈恩寺內,大雁塔可是名聞天下、廣為人知,而大慈恩寺卻默默無聞。由於座落在大慈恩寺內,大雁塔也叫大慈恩寺塔,是西安現存最著名的古塔,同時也被視為西安古城的 ...

第八章大雁塔中思古人到大雁塔也是舊地重游,去年到西安時,恰逢高溫降臨,人心煩躁,來到了大慈安寺卻沒有心思上大雁塔登高遠眺,這次舊地重游自然非登塔不可,以解去年之遺憾。

大雁塔座落在大慈恩寺內,大雁塔可是名聞天下、廣為人知,而大慈恩寺卻默默無聞。由於座落在大慈恩寺內,大雁塔也叫大慈恩寺塔,是西安現存最著名的古塔,同時也被視為西安古城的像征。

大慈恩寺原為隋朝之無漏寺,公元647年,唐太子李治為追念其母長孫皇後,重修而命名大慈恩寺。三年後太宗駕崩,太子李治登基,帝號高宗,高宗不是別人正是對武則天寵幸有加的大唐皇帝,而武則天也正是抓著高宗敬母的這一特點,多次抄寫長孫皇後的《女則》,深討高宗的歡心,從侍女平步青雲到了皇後。這並非題外話,如果武則天沒能當上皇後,在中國的歷史上就不會出現女皇帝,大雁塔也就沒有了公元701年-704年的那場大修,那是大慈恩寺和大雁塔最輝煌燦爛的時期,那時玄奘大師已經離開了大慈恩寺,先遷居到西明寺,再遷居往陝北的一處由離宮改建的寺院。就在那座“離宮”裡,玄奘完成了《大般若經》、《大寶積經》的翻譯工作。

玄奘離開大唐往天竺取經之時,並非如小說中所描述的有皇帝欽送、並且還賜予“唐”姓,而是經過了九死一生的艱難才離開大唐的,當時偷偷摸摸的行徑,用現在的話語就是“偷渡”。據說出嘉峪關之時,還差點被守關將士的流箭所傷,雖然到了高昌城時,曾轟轟動動地舉辦了一個月的講法大會,可是一路上的艱難困苦,只有曾經徒步穿越茫茫戈壁的人才能夠體會。然而自天竺“偷渡”回來後,他受到與十七年前不同的待遇,這時正值佛經在中國興起,太子李治為追悼母後而大修了大慈安寺,太宗李世民隨即命玄奘前往大慈安寺任住持,並且還授予他綱紀天下僧侶的權力。從此,玄奘大師開始在大慈恩寺進行佛經的翻譯工作,並且還在大慈恩寺裡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

為了便於收藏佛經,於公元652年建造了大雁塔。當時的大雁塔只有五層,現在所見的七層大雁塔是武則天當皇帝時大修的。當年在大雁塔中,除了專場貯藏梵文和翻譯後的佛經,還供奉了佛像和舍利子。相傳釋迦牟尼涅磐後,共分為7200顆舍利子,遍布各地。現在大雁塔的內還可以看到唐代的佛像。此外還有一顆舍利子,白裡透紅,顏色就像像牙做成的念珠,經過了持有者不斷地“摸念”,由白色轉變成淡淡的紅的顏色。沒有見過這種念珠的人只好想像它是淡淡的粉紅色的好了!

大雁塔下,有高宗李治和太宗李世民曾親自撰寫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述三藏聖教序記碑》石刻。可見唐朝當時的統治者對佛教這一外來宗教的推崇,有了二帝的推崇,玄奘在大慈恩寺譯經之事傳遍全國,一時游人不絕、禮謁不斷,搞得玄奘應接不暇,最後只好轉往西明寺,拜謁者同樣聞風而至,高宗李治感予大師的苦衷,把陝北離宮修整為寺院,玄奘大師方有了立錐之地,安心地翻譯帶回來的佛經。

然而,大慈恩寺並不因為玄奘大師的離去而寂寞,若干年後女皇武則天捐資修建高七層的大雁塔,從此凡新科進士及第,都要登臨大雁塔,在塔壁題名留念。唐代詩人白居易中進士時就曾經在這裡寫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名句。當年他才27歲。

今天登臨大雁塔,你還可以從塔西的門洞中看見玄奘大師,那是他的雕像。身為第一任大慈安寺住持,當游人來到這裡,想起他的並不多,因為關於大雁塔的傳說,與玄奘大師有關的並不多,我想這樣的一個傳說應該永遠記於你我心中:“當年玄奘大師西天取經之時,在戈壁沙漠中的葫蘆灘上迷了路,一直在葫蘆灘裡打轉。就在他坐在沙灘上長嘆,為帶來的食水已經用完而發愁之際,忽然飛來一大一小兩子鴻雁,玄奘大師對大雁恭敬地致禮後說道:‘我乃大唐僧人玄奘,去西天取經,迷路於此。神雁若能引我出葫蘆灘,回到長安定為你們修塔致謝。’兩只鴻雁聽後頻頻點頭,繼而將玄奘大師引出葫蘆灘。成功從天竺取經回長安後,玄奘大師不忘諾言,修建了大小雁塔。”

我當然知道督造小雁塔者另有其人,乃公元695年從海上絲綢之路取經歸來的義淨大師,於707年所督造。但是如此浪漫、傳奇,富有報恩精神的傳奇故事,更應該被公認為此塔取名之由來,以體現佛教教義的中心思想--感恩。阿彌陀佛!

筆於:華大北區10#104


精選遊記: 西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