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長城,夠我一生回味

作者: 在野健子

導讀石長城,夠我一生回味摘自2003年4月23日《杭州日報》 這次去石長城記憶太深刻了。平時天南地北地跑,從沒看見過如此雄偉的天然長城,也沒有領略過如此壯觀的瀑布群。回到杭州,心裡還在回味石長城景區帶給我的震撼和美麗。 初夏時節,我隨旅行團走進位於浙西的石長城景區。 “石長城”三字對我頗具吸引力:在南方山區裡的一條近百公裡的天然石長城,穿林走壁,� ...

石長城,夠我一生回味摘自2003年4月23日《杭州日報》

這次去石長城記憶太深刻了。平時天南地北地跑,從沒看見過如此雄偉的天然長城,也沒有領略過如此壯觀的瀑布群。回到杭州,心裡還在回味石長城景區帶給我的震撼和美麗。

初夏時節,我隨旅行團走進位於浙西的石長城景區。

“石長城”三字對我頗具吸引力:在南方山區裡的一條近百公裡的天然石長城,穿林走壁,橫貫浙皖,並與黃山橫空相接。這份氣勢讓我心裡有了期待。到景區門樓,只用了一個半小時。一路上導游還告訴我們關於石長城的一些人文景觀:如景區所在地馬嘯鄉是革命老區,當年方志敏帶領紅軍部隊就是從這裡進入皖南的;如朱元璋當年屯兵大明山,三分之一的兵力就是在石長城內安營扎寨,至今在景區中還留有營門口、遇春潭、展旗石、藏兵洞等相關景點……歷史的演繹和時間的揣摩更讓我心馳神往。

首先映人眼簾的小石門就讓我們驚訝:所謂門是由駝峰石和驚馬石兩塊巨石相峙而成,門距不足五米,門高卻達百米。在石門內外仰視,其石壁宛如利刃劈出,渾然天成。石隙多勁松,風雨造就了曲折倔強的個性,宛如大自然奔放蒼勁的草書。石門又叫天門,是石長城的一部分,天門打開,裡面便是天上人家了,有天台、天池、伴天居、天落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設計者的匠心獨運,把景點的美麗推向了極致。站在小石門之巔伴天居俯視石長城,只見奇峰爭秀,石龍狂舞,驀然間,心胸被這份蜿蜒的氣勢和雄奇猛地撐開,讓人驚嘆不己。

過小石門後有中石門和大石門,目前還只能遠眺,因為沒有開發。我喜愛的是那種天真淳樸的山色,讓人驀然而生蒼茫之感。在這種情緒裡我們來到了千石谷,溝內激流如奔,巨石成浪,從幾噸到千噸,滿目皆是這樣的岩石。石間更有深潭相嵌,水質清洌,游魚成群。完全原始的環境造就了無與倫比的生態。聽著流聲,攀著巨石,數著游魚,吸著大口大口清新的空氣。自然的天籟讓我陶醉,而清風正為我們彈奏著。站在棧道上我突然冒出一句話來:此生何求。

導游說,我們太幸運了,那是因為看到了野生的猴群。十八龍潭景區裡,游步道錯落有致地向前伸展著,或石道或棧道,或小橋或木廊,巧妙地把撒落於峰間石旁溪畔的景致串連了起來。過營門口,視野突然開闊,指示牌告訴我們,這裡是 “六谷人家”景點。我們就是在這裡遭遇了猴群。這裡原是朱元璋屯兵的坡地,現在被辟為精致的農家小院:吱吱作響的水車;倒掛的辣椒、大蒜頭、玉米(六谷) 串;蓑衣、笠帽、柴刀;石磨、八仙桌……而土灶的鍋裡正貼著噴香的六谷餅,這正好滿足了我們此時的轆轆飢腸。猴群便是在這時出現的,它們遠遠地看著我們,嘗試著撿拾我們扔去谷粒。也許是它們見多不怪,即使走近,它們仍不遠遁,在我們的身邊跳上竄下,親密就像游伴。我曾到過峨眉山,那種游人與猴同游的場景,竟也在此上演,實在是一份意外的驚喜。

十八龍潭是穿越一條峽谷後突然出現在眼前的,它藏於大山深處。這裡景點密布,如白岩、三峰亭、祈雨瀑、羅漢崖、明王石等等。源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清涼峰的一道澗流自海拔1300米高處飛奔直下,千萬年的衝擊硬把大山撕出了一條縫來,形成了首尾相接的十八條巨瀑和珍珠般垂掛的十八個龍潭,潭瀑相接,瀑霧繚繞。整條澗流恰似龍出升天,蔚為壯觀。到處是巨瀑,到處是深潭,到處是絕壁,走的地方沒有了,便把鋼管打進岩石中,棧道臨壁攀延,在原始林帶中若隱若現,也就成了風景之中的風景。我贊嘆著大自然的神奇,又在這贊嘆中流連忘返,一步三回頭。這時,黃昏已經掛在了樹梢。

在顛簸的歸途,在一張撿於十八龍潭的楓葉上,我寫下《石長城》一詩:記住你,就記住了大地的經典/我會把真誠換作鮮花和酒,永遠懷念。


精選遊記: 臨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