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長宜放眼量——台灣紀行

作者: 風中雙子

導讀引子1997.9.21 香港啟德機場 一部飛往台北的華航班機正在起飛。 機上有一個訪問團。作為中國大陸第一批由氣像學界的年輕師生組成的赴台訪團,我們將參加“海峽兩岸自然科學師生論文發表研討會”。 穿越翻湧的白雲,那片蔚藍的海洋和那個美麗的島嶼出現在視野中。白浪拍打著海岸,勾勒出一條優雅的弧形。飛機在下降,前方就是我們既陌生又熟悉的台灣。寫在年輕臉� ...

引子1997.9.21 香港啟德機場

一部飛往台北的華航班機正在起飛。

機上有一個訪問團。作為中國大陸第一批由氣像學界的年輕師生組成的赴台訪團,我們將參加“海峽兩岸自然科學師生論文發表研討會”。

穿越翻湧的白雲,那片蔚藍的海洋和那個美麗的島嶼出現在視野中。白浪拍打著海岸,勾勒出一條優雅的弧形。飛機在下降,前方就是我們既陌生又熟悉的台灣。寫在年輕臉龐上的猜想漸漸轉成期待。台灣,等著我們的是什麼?

格物致知

1997.9.22 台北陽明山

鮮花收起,投影屏放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會議廳裡,隆重熱烈、簡潔利落的開幕典禮和歡迎茶會剛剛結束,為期三天的研討會正式開始。海峽兩岸的學者和學子們,將從這裡的報告和討論中交換信息、加深了解。

報告人一個接一個地上台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靦腆的神色逐漸從缺乏經驗的學生臉上退去,侃侃而談逐漸取代了惴惴不安。

休息廳。熱情的主人在問:“你們來到台灣,都想看些什麼?只要我們辦得到,我們都帶你們去。”

會議繼續。對每個報告所提的問題越來越多,每個報告人的神情都那麼認真。

休息廳。兩岸的年輕學子懷著共同的活躍與熱忱,正在愉快地交談。親切和熟稔在充滿笑聲的空氣中迅速建立。

會議繼續。兩岸共同的研究題目引起大家的興趣,氣氛越來越熱烈……

這樣的午餐恐怕很難忘。文化大學的大課室裡,不分老師學生,每人一個飯盒,吃得有滋有味。

會議在繼續。一天,兩天……

1997.9.24台北陽明山

陽明山上的風依舊那麼疾,太陽卻早已露出燦爛的笑臉。

研討會已開至最後一天。

穩穩坐在第一排的還是陳泰然教授。從開幕到閉幕,他一如既往地坐在那個位置上,聽完每一節報告,每個報告一結束他就舉手發問。

扛著攝像機跑來跑去的還是文大的學生。他們反應靈敏,三天的會議仿佛未給他們帶出任何疲態。

拍下最後一張大合影。年輕愉快的臉上,更多了一份自信,一份經驗,一份收獲,和一份思考。

登上車子。熱烈而急切的聲音在車廂傳動:“你研究的是……對對,我也正在做這個。能不能給我一份資料?我有一些……好,我發E-mail給你。這是我的E-mail地址,你的呢?”

研討會已經結束,合作與交流的紐帶卻剛剛系上。希望與憧憬,呈現在年輕學子的臉上。

1997.9.25桃園中壢市

此刻,熱情的東道主是中央大學。投影、介紹、資料、參觀,務必使每一個人都獲得最完整和詳盡的印像。

“你們上午參觀了台大和中央氣像局?”

是的。雖然行色匆匆,依舊印像深深。那一長串幾乎是清一色美國博士頭銜的教授名單、那部多普勒聲波雷達、那套方便的整合分析系統、那台靜默中透出身份的“Gray”,還有每位研究生都單獨擁有的工作台和E-mail地址、發達的網絡系統和免費開放的網絡、總是那麼充足和到位的科研基金……

同樣印像深刻的還有台灣學人的誠懇與熱情。每到一處都少不了的投影講解、發放資料、引領參觀,以及小禮物的派送。在自豪的展示中凸顯敬業的態度,也婉轉表達出攜手合作的願望和邀約。

大氣科學越來越需要全球的合作。同是華夏子孫,“硬件”發達的台灣怎能不與“軟件”出色的大陸聯手出征?

總是充滿信心的年輕一代,已經把默契和友誼種下。

“昨天晚上三十幾個人去泡沫紅茶館,真夠過癮吧?”兩岸學生共闖茶館,怎不過癮?

“今天晚上再接著‘力學研究’吧?”打保齡球更易增進了解和溝通。

“我已經去過大陸了,以後肯定還要去。”

“我還沒去過,我真的很想去啊。”

風情萬種

所有的照片,為了讓記憶更清晰,最好加上注解。

1997.9.25藍天白雲

這是故宮博物院。裡頭的展品無一不是珍寶,那麼完好,那麼精美,那麼豐富,那麼驕傲地演示著中國文化,放射出中華瑰寶耀眼的光芒。

天氣出奇地好。台北街頭干淨整潔,人們自覺地需要著每隔三五步就有一個的垃圾箱。傳統的文化,高素質的現代人。

1997.9.26 烈日當空

當年鹿港特有的“不見天街”想必很有用,不過我們現在只能在“鹿港民俗文物館”裡看它的模型了。彰化縣的鹿港,早在明清時期就與福建通航通商。這裡有風土味很濃的當地民俗風情,如今只適合風中追憶。

在這裡,品嘗了豐盛的海鮮餐,也品嘗了文化大學學生家長的一片濃情厚意。

1997.9.27 雲環霧繞

置身美麗的阿裡山上,站在台灣島的中點,有如幻夢成真,乍驚乍喜。我們沒有看到日出,但環峰攏岫的雲海一樣美麗;也沒有看到著名的神木,但一路變幻的林海一樣神奇。

山氣涼寒,披上文大學生提供的冬衣,剩下的只有暖意。

1997.9.28 風和日麗

西子灣浪濤陣陣,告訴我們:從北端來到了南端,我們要走出台灣。

是否還緬懷台南的擔仔面?是否還咀嚼怪味的檳榔?是否還想起大貝湖的珍珠?是否還憶起高雄不夜的燈光?

也許更牢固地盤踞在心頭的是令人感激與難忘的深情厚誼,猶如——

山高水長

1997.9.28高雄國際機場

一邊,是歡快的笑聲和照相機忙碌的“哢嚓”聲;一邊,是依依離別的淚光和理解的握手相勸。

一邊,是匆匆的互留地址、互致問候;一邊,是雖不能預期卻同樣誠摯的相邀相約。

每個人的行李都很滿很重,那裡面有太多的文獻資料和小禮品,以及太多可堪回味的感想和情意。

從下機伊始到即將登機離去,陪伴我們的就始終是這幾張熱情友好的臉。熱心的劉廣英教授發動了各方的力量,促成了這次意義非常的交流活動,又以極大的熱忱保證了這次活動的順利與圓滿。就連在車上,他也不忘為我們指點窗外的路景,讓我們最大限度地獲得對台灣的完整認識。

文化大學的曾鴻陽老師和那幾名活潑爽朗的研究生,也用了他們的熱心、耐心和細心,全程相陪,帶給我們一路的開心。友誼的種子已經播下,交流的前景正在鋪開。年輕的心盛滿陽光和雨露,未來的一天種子將發芽成長。

劉廣英教授說:“兩岸的交流不僅要有廣度,還要有深度。”

正確與遠見帶來成功與希望。我們將要離去,帶走收獲、歡欣、滿足和牽掛,留下信心、憧憬、期待和向往。一灣淺水隔不斷彼此的理解,誠摯的情誼如山高水長。未來的日子我們將繼續靠近,只要我們耐心地相信:

風物長宜放眼量!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